协同共治迎来“河湖清”“海湾蓝”
2019-09-10宋波
宋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格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污染虽然在海里,但源头在陆上,“治河”与“治海”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近年来,连云港市将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治海的重要推手,并创造性地提出“湾长制”,实现治河治海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成效同步。
“河长制”与“湾长制”有效衔接
连云港在全面推行“河长制”“湾长制”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河长制”与“湾长制”作为两大生态系统治理机制是一脉相通、相辅相成的,“河长制”与“湾长制”办事机构主动对接,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
发挥河长治河的引领作用。把治河作为治海的前提条件,全力做好市级河长巡河、治河、护河协调服务。通过督查交办、定期通报、约谈问责、严格考核等措施,确保河长在第一时间知晓问题、第一时间交办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2018年以来,全市市县乡三级河长累计巡河1.6万余次,市县两级河长下达问题整改交办单700余份,交办事项1500多件,整改完成率超80%。协调推动治河与治海两大生态保护任务衔接,及时向湾长办通报河长巡河治河中发现的涉海问题,共同协商、共同推进相关整治措施。通过共同努力,在2019年1—6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城市当中,连云港水质以42.69%的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六。
发挥样板河道的示范作用。把“示范湾”建设与“样板河”打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层级资源,协调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样板打造。大浦河是连云港市区一条重要的防洪通道和入海河流。今年以来,连云港高度重视大浦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大浦河河长,结合河库“两违三乱”治理,启动大浦河流域水环境整治攻坚行动。连云港市水利、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与相关区一道,重抓大浦河流域截污治污,消除污水直排入河,并结合黑臭水体整治,扎实推进河道清淤,系统开展河道沿线水生态修复,大浦河整治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力争将大浦河、蔷薇河等入海河流列入省级河长制样板河道名录,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投入资金4300万元高标准建成10条农村生态河道。
圣湖精灵(连云港花果山大圣湖)张言华 / 摄
发挥“智慧河长”的助推作用。加快推进新技术手段在治河护河中的应用,积极构建“智慧河长”监管平台,推动治河治海协调发展。在巡河上,利用无人机、无人船巡查等方式,实现河库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一张图”呈现。在管理上,利用相关软件对重点入海河流沿线问题点、污染源进行现场排查,实施取照、定位、上图及分类管理工作,做到问题点处理过程全程管理,新增点及时上传甄别。高度重视小微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选用生物反应技术污水处理系统,对小微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并在有条件的河道开展生态浮岛建设。目前,全市兴建生物反应技术污水处理系统37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超过1万吨;建设各类生态浮岛140多组,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以“互联网+河长制”为方向,设置水质数据采集、信息公开、投诉建议、督办管理等功能,建成开放型、共享化、全民式智慧河长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海州湾水环境整治提供强有力的“大数据”支撑。
“补短板”与“优生态”同向发力
以提升水利工程支撑作用为重点,加大投入,实施入海河流整治,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筑牢治河治海工程基础。
补齐入海河流建设短板。将入海河流整治纳入水利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重点开展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增强河道水系的流动性和河道水源的自净能力。今年主要是投资1.74亿元加快灌云车轴河治理,完成南六塘河、枯沟河、范河区域性骨干河道治理等省级重点工程建设;实施烧香支河综合治理,推进赣榆区兴庄河、朱稽河、沙汪河水污染整治,不断加快入海河流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实现入海河流生态优化。
补齐河道控制工程短板。加快实施重点河道及支流控制性工程建设,提升骨干河道支流节制能力,有效调控支流污水入河时点和走向,年内完成蔷薇河支流民主河闸、马河闸等建设。持续加大新沭河等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为入海河流打造更多的天然“沉淀池”“净化池”。年内将积极推进临洪河口省级湿地公园主体工程建设,完成西盐大浦河生态净化湖后续工程,发挥水生植物净化作用,推动入海尾水水质再提升。积极配合服务蓝色港湾项目建设,让河清海蓝在海州湾交融并汇。
补齐河道工程管理短板。实现河湖的长治久洁,长效靠“管”,必须加强日常管护、严格执法监管。东盐河穿越连云港城区,河道沿线的景观林飞丹流翠,河面上生态浮岛郁郁葱葱,每天都有水利保洁员在河道里打捞水草等杂物,水行政执法监督人员定期沿河巡查,这仅是连云港强化河道综合管理的一个缩影。“河长制”推行以来,市、县(区)、鎮、村四级河长联动,一手抓严格管护,一手抓违法惩处,进一步加大河道保洁和巡查力度,加强重点水域的执法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处理违法行为,依法处理乱占乱建,依法打击非法采砂、乱垦乱种、乱排乱倒,使河道从“一时清”变为“时时清”,让水生态向海生态延伸。
“河湖清”与“海湾蓝”同步实现
海蛏是连云港沿海地区一种传统养殖贝类。海州湾海域的海蛏又称“美人蛏”,壳薄肉厚、肉嫩味鲜的独特品质,在市场上赢得良好口碑。近年来,由于加大入海河流整治,海州湾近海生态得到修复和改善,连云港沿海海蛏养殖产量持续增加,“美人蛏”成为居民品尝海鲜的首选贝类。海州湾的鲈鱼是近海常见鱼类,一段时间,因海水水质等原因造成海州湾鲈鱼锐减。目前,随着海州湾海域生态的好转,鲈鱼又多了起来,是海钓人士现在钓得最多的鱼类之一。通过大力推进“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绿岸、管理”为重点的入海河流整治,切实改善河道水质,实现生态水源入海,促进海州湾近海生态修复和改善,“河湖清”与“海湾蓝”同步实现。
强化专项整治。根据已制定的重点入海河流水环境治理行动方案,借鉴大浦河整治攻坚经验,强化专班推进,专项治理。督促县区按照整治要求、任务清单、时间节点,打好入海河流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专项督查,巡回督查,通过每周一通报、两周一会办、每月一总结,切实提升整治工作速度,力争尽快取得实效。
突出源头防治。推广通榆河水质达标治理经验,完善“一河一策”方案,建立闸坝统一调度机制,严管污染物排放,倒逼源头治理。督促落实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等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逐步杜绝污水直排入海。加快推进市域范围内1473项重点“两违”任务整改销号,确保全面完成整治任务。督促开展新沭河等入海口滩面养殖清理,坚决防止违章种植养殖反弹回潮。
推动联动共治。联合市水利、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等河长制成员单位,督促县区快速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高效运行以及村庄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提升镇村水污染治理能力。引导鼓励农民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减少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污水排放。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以达到治河治海控源促防的目标。□
(作者系连云港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