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告别,久违的“4.025%”缘何又重现江湖
2019-09-10王娜
王娜
悄悄地我来了,正如我悄悄地走!
前阵子退出历史舞台的4.025%,这种长期储蓄型保险又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一抢而空的火爆场景又再一次呈现。
这一因设定预定利率而触碰监管红线的明星产品缘何又重现江湖?难道是因监管放松抑或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保险公司顶风作案借此做大保费规模?
种种迹象表明,此次4.025%横空出世的背后,是缘于某些极为特殊且颇为复杂的原因。业内权威人士向《金融理财》否认了上述两种猜测,“近期以来,一些主流的寿险公司又都重新开始售卖这类设定预定利率的产品,而且好像是带着任务指标似的,当地所在监管部门对此也是三缄其口。”
上述权威人士进一步解释称,当前监管部门也是“压力山大”,之前叫停此项业务原本就承受了来自被监管机构的种种抱怨与责难,或许地方政府为缓解财政收支平衡的强烈渴望,才是4.025%重新开闸背后的症结所在。
曾因监管受限而销声匿迹较长时间的“4.025%”产品又悄然回归了!险企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饥饿营销的大好时机,打着“4.025%末班车”的旗号大肆宣传自家产品,如果你的朋友圈有卖保险的,你一定被这样的标题刷屏过——“4.025%即将停售,买到就是赚到,再不买就晚了……”
很显然,此次“4.025%”得以重现江湖,各主流保险公司是其背后的重要推手。某国有大型险企江浙分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金融理财》采访时坦陈,虽然监管部门已有明确规定不能售卖这种设定预定利率的长期储蓄型险种,但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当地政府主管领导三天两头找他,并给他下了10个亿的任务,“我实在扛不住了,就上报给总公司,经过多次博弈,最后以我们的妥协而告终。”
他解释称,作为一级分公司要想把业务做好,当地政府一般是得罪不起的,而且更何况人家财政的确有难处,求到你,你不能不帮啊。
山东某大型寿险公司的负责人也有类似的遭遇。他表示,当下地方政府财政都颇为紧张,为了保GDP,像大型银行以及保险公司就成了他们竞相攻关的对象,“商业银行还好,可我们顶不住啊,而且他们总得找到贷款对象,但保险公司只要开卖这种紧俏的产品,效果就会立竿见影。”
同樣作为保险大省的广东,一场名为“4.025%”的“保险盛宴”就此展开。
“10月份是各大保险公司开门红产品的‘轰炸季’,作为压箱底的‘4.025%’此次派上了大用场,仅一个月我们公司就卖了近10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股份制主流寿险公司副总裁向《金融理财》表示,虽然公司没有大肆宣传,但线上线下的销售场景仍极为火爆,投保人也担心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一哄而上抢占最后的名额,甚至有客户找到他这里“走后门”。
除了大型寿险公司刷屏外还有一匹“黑马”闯入大家的视线,那便是这家新兴保险公司一信泰人寿,凭着“4.025%停售”的“好风”,被直接送上了青云。该公司旗下的信泰如意享作为近期最具代表性的4.025%年金险产品可以说是今年保险界当之无愧的“网红”。某保险从业人员告诉《金融理财》,截至十月中旬,如意享产品卖了二三十亿的保费,该产品经理人满是喜报的朋友圈也着实让其他经理人看了眼红。
有销售人员告诉《金融理财》记者,“最初很多人都是买一份,后来就是两份、五份地买,还有个老板直接买了50份。”
各种迹象显示,信泰人寿并非个案,较之于国有大型险企,中小型保险公司显然更有“4.025%”的激情与渴望。
同样作为中小寿险公司的某南方省属公司负责人感叹,这样的场景难免让他想到前几年楼市火爆的劲头,排队、摇号、门庭若市,“现如今楼市下行、p2p爆雷,但老百姓的钱总要有地方放,该轮到低风险、有稳定收益的保险上场了。”
让人好奇的是,近几个月疯狂刷屏的“4.025%”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
事实上,“4.025%”就是预定利率为4.025%的养老年金保险产品。看到这相信有不少投资者嗤之以鼻孔,“才4.025%,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随便一个理财产品都1 0%!”诚然,4.025%的利率在众多理财产品里算不上高收益,但重点在于这个“预定利率”,通俗地说就是保险公司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预定利率是长期的、固定的,且不收到外部利率影响的,而且是年复利,就长期收益来看,现阶段4.025%的预定利率在同等风险程度的理财产品里已经是“险中龙凤”了。
为什么“4.025%”突然抢手?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93年,那一年,我国存款利率最高达到10.98%,寿险预定利率最高达到9%。当时平安人寿推出的“少儿360”、中国人寿推出的“99鸿福”等产品预定利率均在8%左右——终身且不受外部利率影响的。但在把钱存在银行就能有近11%利率的那个年代,很多人并不看好保险投资,殊不知存款利率是会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的,预收利率不会。
1996年,利率遭遇了“滑铁卢”。据统计,1996年以后央行历经约10次降息,一年期利息从10%左右降到1.5%。在利息急剧下降的过程中,1999年6月份,成立尚不足一年的保监会出了一份紧急通知,将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定在了2.5%。这个2.5%的预定利率维持了14年之久,直到2013年8月份才放开,当时的保监会允许年金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设定上限为4.025%。
但好景不长,央行宣布,今年1月15日、25日分别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在目前全面降息、消费降级、经济放缓和保险公司投资端乏力的大背景下,自今年年初就开始传出“4.025%年险金成绝唱”的说法,直至8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通知》表示,保险公司以后销售的普通型养老年金险,或者10年以上的普通型养老年金,预定利率最高不超过3.5%。
《通知》的发布就像在已经被点燃的“4.025%”的产品市场上加了一把油,紧接着,各家的停售风也相继吹了起来,“绝唱、末班车、最后的盛宴”……文案一个比一个大,看得人心慌慌,仿佛再不上车就要后海一辈子。
现在“4.025%”已然回归,“绝唱”还能有的唱,“末班车”后还有下一辆,“最后的盛宴”也可以打包继续吃了。那么,保险行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今年年初,监管疑似叫停预定利率4.025%的产品审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有释放出强烈的防范利差损风险之意,面对此次“4.025%”的回归,各大险企也将在利差损风险管控的课题上将迎接新的挑战。
利差损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在年利率已经降到1.5%的现在,前文所提到的平安人寿的“少儿360”和中国人寿的“99鸿福”等保险产品的收益人现在依然享受每年8%甚至9%的年复利,对于这些高预定利率的产品卖得多的险企来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2009年,平安人寿掌舵人马明哲曾大倒苦水称,平安的利差损高达800亿,他太难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2019年,受诸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如果经济出现衰退,意味着上一轮宽松货币政策还没有退出,又需要实施新一轮宽松政策。宽松政策就意味着降准降息,也就是说如果未来面临的还是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很有可能继续降准降息,对于大量出售“4.025%”的险企而言,利差损这一难题已被排在日程上了。
曾有寿险公司负责人直言:“寿险公司最大的风险不是当期收益率高低,而是长期收益率能不能覆盖负债的成本。”从根源上解决利差损问题的方法就是实现资产和负债匹配,但是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资产和负债匹配的难度逐渐加大。那么险企在应对利差损时应尤其注意两点:一是降低定价率,二是加强资产负债联动,优化投资资产配置、改善投资水平,此外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及加强渠道和产品创新能力也是缓解利差损的不二法门。
4.025%火爆的背后,显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国家开发银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在接受《金融理财》采访时说,随着网贷平台的大面积爆雷,老百姓逐渐意识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并不靠谱,“你想人家的高收益,而人家却想要你的本金”,这也是为什么今年老百姓手里的闲钱大量回流到商业银行的最根本原因。这个时候,比银行利息高的4.025%保险产品受到青睐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公开说过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比起网贷平台动不动就10%以上的收益率,4.025%很难入投资人的法眼。然而,当那些披着“高收益”外衣的平台接连爆雷之后,不少出借人都傻了眼。纵观各种理财产品,能够保证赢利的只有少数,既能赢利又能转移风险者,则非保险莫属。
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百姓对保险的态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之前看到保险推销员立刻绕道走到现在主动研究利益最大化的保险产品,保险在投资理财界的地位越发亮眼。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日前发布的《关于投资理财的国人选择和未来趋势》报告显示:
2019年,保险依然独占鳌头,成为最受欢迎的投资项目,选择比例达到了29.36%,这已经是保险连续第四年占据这一宝座了。而排在它后面的依次是房产、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由此可见保险在投资项目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经济下行买保险,当然对。但是保险产品那么多,近期已经被吹上天的“4.025%”年金险真的值得抢吗?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虽然说最近“4.025%”已经被吹上天很久了,但小编还是劝大家审嗔投资。对于年金险等理财产品来说,实际收益率(IRR)一般比预定利率要低,所以购买“4.025%”的年金产品是否比其他保险产品更划算,还需要根据风险系数相匹配的理财产品的IRR来评定。此外,我国正处于经济下行期间,站在这个时间点的立场上购买4.025%这种固定收益产品是有利可图的,但对于这种年复利产品来说,要10-20年,甚至更久才能达到你想要的利滚利的红利,30年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怎么樣谁能说出个定数?
是投资就有风险,保险也不例外。“4.025%”2.0时代的到来究竟是红利还是危机,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