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武士道的表征和精神内核

2019-09-10吴婧涵

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名誉武士樱花

“武士道的表征和日本土地上固有的樱花相类似”,这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新渡户稻造的观点。诚然,樱花和武士的生命同样壮烈而又绚丽多彩。武士道精神是如何在日本的精神土壤上开花结果的呢?通过对武士的本质以及武士道对日本民众的感化程度的考察,探究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人精神的内在关联。

武士道;精神内核;义勇;忠名

1.何谓武士道?

传统意义上的武士有勇力的人、宫廷卫士、武卒等指代之意。深层上武士指代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特殊阶层,在古代日本即指一種特殊的社会阶级。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这也正是“叶隐”中强调的武士道精神。日本之魂“武士道”,至今仍是展现力和美最鲜活的对象。日本国民崇尚无常观的美学理念,钟爱“毁灭之美”,强调美是短暂的,稍瞬即逝的,更是在生存和毁灭的对立之中,找到二者的和谐共存之处。正所谓“花属樱花,人惟武士”,樱花和武士的生命同样壮烈而又绚丽多彩。

2.武士道的道德体系基础

2.1义

“义”是武士规章法令中最严苛的一条。节义就像人体的骨骼,没有了骨骼,人的手指不能屈伸,腿脚不能站立,就连头脑也不能正确认知事物。一个人尽管拥有才华和学识,如若缺少节义也不能够立足于世。唯有节义,才是成为一个武士最基本的要素。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才是真正的悲哀。随着时代的变迁,“义理”一词逐渐与“义”产生分歧,起初仅是与原型有些许偏离,逐渐产生了距离,最终成为了世俗用语而脱离了本意。起初义理即为“正义的道理”,是单纯的义务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普世上人为地赋予其一些强制性,更多地限定在父母、上下级、等社会身份之下。例如,对于父母我们的行为,产生的唯一动机是源于爱,而非某些带有强制性的、权威性的命令。这也正是现代意义上义务与义理的区别所在。真正的武士道思想,崇尚各种各样的美德,并以自发地忠于天职,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为观点。

2.2勇

勇即为勇气,武士的勇与义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心存义方知勇,敢为勇方显义。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云:“见义不为无勇也”、“仁者必有勇”、“君子有勇而无义乱”诸如此类思想著述有很多,均是论述仁、义与勇之间的内在关联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的更替,对勇的定义也不断演变,柏拉图将勇气定义为“识别应该恐惧的和不应该恐惧的事物。”诚然无论是何阶级对象,能够在任何境遇下,应该求生的时刻勇于生存,应该献身的时刻毅然赴死,方是真正的大勇,而非盲目的匹夫之勇。西方又进一步划分,将勇分为“道德上的勇”及“肉体上的勇”,日本国民对少年武士进行划分,分别为“大勇”和“匹夫之勇”。少年之间最容易产生刚毅、不屈不挠、果敢、自若等心性特征,并且这些特征都是可以经过实践和训练后天养成的。

勇气是人的灵魂深处寄存的一种姿态,是人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显现出来的。敢为是勇气中的动态表现,与之相对平静即是勇气中的静态表现形式。真正勇敢的人是沉着冷静的人,他们从不会对突发状况感觉到惊愕,而是在沉着冷静中有条不紊地解决,面对天灾人祸仍无所畏惧,泰然处之,方为大勇。面对危险,面对死亡,勇者不会惊愕地丧失自我,他们吟歌颂诗方显武士精神,拥有此种“余裕”之人才是真正伟大的人。

3.武士道的坚守要义

3.1忠

在封建道德的所有伦理体系中,共通的一项便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忠诚。忠义即公义,灭私奉公,忠于道义。当然在现实社会中,忠诚获得了至高的重要性仅限于武士名誉的规定中。日本国民是忠义观最强的民族,或是受到了武士道的影响,与中国相对,中国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服从是第一要务,在日本则是“忠”被放在了第一位。就真正的武士来说,他们拥有自己的认知和信仰体系,对于世人乃至自身无论何等残忍,都绝不能姑息丝毫对自己主公的不忠不义之事。在西洋世界中,存在着个人主义,是指分别承认父与子、丈夫和妻子的不同类别的利害关系,这样个人对他人所要承担的义也就必然性地显著减少。但日本武士道的认知是家族和其他成员的利害关系都是一致的,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日本武士将这种利害关系同自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自然的、本能的、不可抗的力量,驱使着武士的意识和行为。从武士道的精神来看,在战斗中被敌人围困的情况下,毅然选择战斗的武士,这并非普遍意义上的自我牺牲而是忠诚的最佳体现。

正所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是武士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忠义。武士道同亚里士多德及近世的一些社会学者的观念一致,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是国家的一部分,或者说作为分子存活在国家之中,为此个人为了国家或者为了正当的权威掌控者而去牺牲自己也是应该的。从武士道的精神流变上来看,武士历经了过渡性质的职能性转变即为从强制性的政治服从制到源于内心的忠义上的转变。日本武士将自己的内心当做主君的奴隶,政治上对命令的服从终会被内心的“忠诚”、“忠义”永久取代。

3.2名

名誉的感觉是涵盖对人格的尊严抑或是人格的价值的自觉体悟。所以与生俱来地重视伴随着身份的义务与特权并接受教育的武士,对于名誉的感知是伴有自身的特色的。今天所谓的名誉通常会传达出“名望”、“名声”、“面子”等含义。人的名声即作为人本身不死的部分,一旦丧失了这一部分,人就和禽兽别无二致。这种对于拥有名誉的纯粹性是不容许有丝毫侵害的。在少年的培养教育中,廉耻心是德育最初级的部分。对日本的少年来说,名誉是从小被言传身教,好像是与生俱来的、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此,名誉成为日本人内心最易被触及的敏感点,且因名誉与家族自觉联系十分密切的缘故,似乎已经真正成为出生以前的感化。事实上,羞耻之感是人类在道德自觉中最早的体悟。正如孟子所言:“羞恶之心是义的源头。”这种与生俱来的羞恶心也恰是武士道德体系之源,亦先于义,武士重名誉,对耻辱的恐惧好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上,甚至带有某种病态的性质,所以即便是要武士用生命来交换,也定会毕生坚守心中之“名”。

4.结语

一杯清酒,一阵微风,武士挥刀斩樱,落英缤纷。想必这是日本国民毕生追求的一种无上的至高境界。日本国民崇尚无常观的美学理念,“毁灭之美”,是稍瞬即逝的,“花属樱花,人惟武士”,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的精神土壤上开花结果,代表大和民族的精神内核源远流长,绵延至今。

参考文献

[1]新渡戸稲造、矢内原忠雄訳 武士道[M]. (岩波文庫 青118-1),1938-10.

[2]宋丽丽 浅析切腹与日本人生死观之间的关系[J].牡丹江大学学报

[3]樸锋俊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J].文化论坛2013年第10期

[4]闫志章 日本武士道生死观[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第23卷 第3期,2011.5.

作者简介:吴婧涵(1994.11-),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沈阳市和平区东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名誉武士樱花
赏樱花
剑龙是武士吗
瑞士议员平均身兼7个名誉职务
名誉
谁是“名誉镇长”
孔雀爱羽
“武士”挡道
一抹樱花粉
剑龙是武士吗?
我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