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校园生活的趣味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2019-09-10赵虹

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能力

赵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革命的不断延伸,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大范围推广,它的出现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教学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师生之间打破了空间限制,通过社区论坛、社交软件等方式,能让教师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使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的学习变得更具有趣味性。教师要顺应历史发展,在课堂中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为学生开辟一个新型的信息技术课堂。

感悟校园生活的趣味;促进信息技术学习;优化措施

引言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比较注重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社会对人才提出的严格要求之中,信息技术水平与信息技术素养都显然被涵括在里面。因此,小学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路径,则可发挥学生团结合作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与个人发展。

1信息技术及核心素养的概念分析

1.1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对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当代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对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加强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2核心素养概念分析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学习所形成的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社会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同时,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之下,我国的相关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及改进,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核心素养拥有三个层面,其中包括以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为基础的“双基指向”、以解决问题及总结方法的过程为核心的“问题解决指向”、以及以升华学习水平及学习思想为目标的“学科思维指向”。

2优化措施分析研究

2.1活動激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要搭建平台,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深化理论认识。例如,教学四年级“制作电子小报”一课时,教师设计实践操作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文排版的技巧与方法。为此,在带领学生学习了制作电子小报的知识后,有报头、刊头、内容、页面设置、图文混排技巧等,教师设计“比一比”活动,即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运用所学习的电子小报知识,制作一份精美的电子小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置“最佳创意奖” “最佳排版奖” “最佳设计奖”等,以此激发学生发挥才智,出色完成。果然,在奖项的驱动下,学生都非常认真地选择主题,开始精心制作电子小报。从上述案例中可见,学生乐于融入这样开放性的活动,因为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化认知,体验活动的乐趣。

2.2游戏激趣,培养学习兴趣

电脑游戏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它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刺激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神经细胞,让学生爱不释手。在小学阶段初次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利用电脑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当然,不能为了激发兴趣而一味地让学生玩游戏,而要把游戏安排在计算机知识、信息内容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活动学习教学内容,巩固教学内容。例如,一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对键盘、鼠标的操作都感到困难,对各种电脑知识更是一窍不通。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利用游戏辅助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让学生玩“扫雷”游戏熟悉鼠标操作;用玩“纸牌”游戏解决学生对鼠标的灵活应用问题。用“配字”游戏使学生掌握键盘的基本操作,等等。教学实践证明,这在消除学生对电脑技术的畏惧感,熟悉对键盘、鼠标的操作,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值得教师在信息教学中借鉴。

2.3分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虽然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因为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动手操作能力有差异,灵敏度、协调性、反应性等客观存在的差距,致使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学生虽经教师反复指导,仍在学习和运用中有困难,令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产生畏惧感,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也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可首先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基础,实行分层教学,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跳一跳,摘桃子”,都能体验到课堂成功的喜悦。安排能力强的学生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帮助同桌或者小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在巡视课堂时多给予辅导,使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

2.4立足于创新和探究的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不仅是新课改对每个学科教师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独特要求。因此,教師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时,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健康发展。比如,在“插入艺术字”这方面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其插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探索多种多样的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创新想法,在尝试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而在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可引导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并且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每个小组还可以在有所反思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5基于小组合理分工的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

在一些教师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小组分工不够合理,又或者没有进行合作分工,只是聚在一起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高,也很难切实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或者很难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小组成员和小组任务进行相应的合理分工。比如,在“制作电子小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合理地分解这一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个人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负责构思,有的学生负责搜索图片,有的学生负责寻找资料,有的学生则负责美工等。在这样有条不紊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彼此之间可以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又可以相互配合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都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并且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升,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结语

总之,构建趣味横生的信息课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方式,从而全面优化教学设计,以趣激趣,带动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多与学生互动,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宁,谢作如,吴俊杰.中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赵波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张一春.信息化教学设计精彩纷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素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