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2019-09-10王松毅
王松毅
摘要:针对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首先是对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探究,分析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是在上述的基础之上,提出几条关于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途徑,最后是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之上,对该问题的分析进行大致的总结,对未来发展状况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行业发展做出有效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出现问题;培养途径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大多数小学忽视对学生的体育方面的教育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这不仅是由于许多学校对于体育锻炼的忽视性,还是因为许多小学无法跳脱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框架,仍然偏重于数学语文等文化课程方面的教育,给相关文化课程的教育分配了大量的时间。由此,传达给家长的也是同种观念。而学生作为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主体,由于长期受到文化课的压力,难以对体育活动发生兴趣。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消极作用,影响学生的长期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是当前小学体育缺乏雄厚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组织体育活动的主要人物。但是由于当前大部分小学过于忽视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的应聘门槛较高,部分学校缺乏体育教师,同时,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第一个方面是以趣味游戏为载体,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小学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只是枯燥的将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巧传递给学生,不仅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会让学生的家长忽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使中小学的体育教学难以得到后期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内容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小学体育教师应当以当代学生的兴趣方向以及心理发展特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的,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开展趣味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警察抓小偷的趣味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扮演警察而另一个小组扮演小偷,游戏目标是警察需要将小偷全数捕获。在游戏开展的过程当中,扮演警察的学生小组为了能够完成抓捕小偷的游戏目标,会尽全力来追捕小偷。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水平。扮演小偷的小组,为了逃避警察的抓捕,也是能够用尽全力进行逃跑,锻炼了学生的长短跑能力。玩儿这个游戏,也能让学生意识到维护社会和谐和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性。
第二个方面是采用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状况来看,学生在体育课堂教授过程当中并没有具体的体育意识,进行体育活动,由此,这部分学生就会与整个班级集体格格不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例如性格过于内向和孤僻,不能与团体进行良好的互动;第二个方面是,学生自身的体育素质较差,没有活动小组愿意接纳该学生。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应当注重小组分配时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为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举行排球比赛。排球比赛不仅对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且还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观察能力等大脑思维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小组在进行分配时可以对小组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选取跳跃能力和投射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强化训练,对防守能力较强的同学,加强防守能力方面的训练。让小组的各个成员能够各司其职,配合团体活动,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当前大多数小学生都认识到了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等多方面的原因,难以坚持参加体育活动。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需要进行文化课方面的补习,所以难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利用播放视频、音频等形式,创设体育教学情景,向学生传达有关的体育信息,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个方面是需要学生培养团体意识来参加体育活动。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途径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总而言之,笔者期望本次论述能够为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丛晨,何劲鹏.浅谈体育核心素养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的培养——评《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7.
[2]陆文强.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
[3]李百通.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J].运动,2018 (2):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