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排球教学训练质量的策略分析
2019-09-10蓝瑞高
蓝瑞高
摘要:排球运动随着我国的体育发展也逐渐受到学生的喜欢,各大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进行开展排球的教学中也是在不断的自我改革,发现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而在高校排球的教学工作中提升排球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训练;策略
一、影响高校排球教学训练质量的因素
排球的教学质量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前的排球教师中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的排球教练,自身的专业知识相对不足,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技术缺陷,同时在进行排球的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重难点技术动作的错误指导,从而对于学生学习排球出现了问题,学生的动作要领不规范,进而影响排球的教学质量。其次是学生方面,学生对于排球的运动多数都是在高校进行接触学习,这就造成很多学生没有排球基础,学生在初次学习排球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学习上的困难,长期的循环导致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丧失了对于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逐渐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出现基础要领不规范,动作不到位的情况,所以这也是排球教学质量出现问题的一大关键因素。
二、提升高校排球教学训练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软硬结合式训练法的应用
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断的进行深化,提升排球的教学质量需要从训练等方面进行,传统的排球训练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长期的循环训练使得学生已经丧失了学习排球的激情,因此需要改变训练方式,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加上基础动作的训练,例如在进行传垫球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的基本功更加的扎实,从而在后期的对打过程中更加稳定发挥。
第一,垫球。软硬结合式训练法在球体的选择上通常是先软后硬,这是因为相对硬球来说,软球更加柔软随和,发力时球体与身体部位碰撞所带来的疼痛感要小得多,在心理方面不必忧虑,可使学生集中精神面对训练工作,早日完成技术定型,后期再使用硬排球进行训练。软排球在垫球技术训练中存在这样一种问题,由于球体质量轻,往往飞不到指定位置便逐渐下落,因此学生的垫球位置就不能太靠后,同时身体也要前倾一定的幅度。此外,如果来球力度较小,学生就要适当加力,确保球体能够反弹回对方位置。
第二,传球。传球训练的要点有二:其一,注意姿势正确;其二,随时调整自身力度。传球手要保持高度警惕、紧张,注意排球的一来一回,来球即将与身体接触的那一刻,学生在大脑神经的指令下,通过手臂将相应力量聚合一点而发出。从“软式”过渡到“硬式”,学生对传统排球训练的畏惧感逐渐减少,有利于高校排球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排球的训练本身就是相对枯燥的,不像其他球类可以用游戏等活动代替进行,长期的枯燥训练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需要教师在内容上进行下功夫,可以通过定期看视频进行学习,我国的女排在世界上都是十分强势的,因此排球的激烈的视频还是十分丰富,通过播放这些女排视频,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排球的新认识,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而影响更多的学生学习排球,学习兴趣上来了,自然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会提升,进而使得排球的教学质量发生改变。
(三)加大资金投资,完善训练设施
排球是有专门的场地来进行,目前多数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建设资金的投入相对不足,使得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的建设受到了阻碍,甚至有着学校直接分不到排球,这样的体育课程根本不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排球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充分的进行场地和器材的准备工作,加大资金的投入会使得学生可以有条件进行这项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和教师开展排球的有关活动,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场地的建设,这需要学校的重视才能加大投入资金。
(四)完善排球训练评价体系
目前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相对单一,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期末体育成绩来进行评定,首先这样的评定方式并不科学,学生可能会在期末考试中出现意外,进而影响到最终的质量评价,加入日常的评价体系,学生可以调动积极性,不再是后期的突击训练,这也可以保证日常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于提升日常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有着促进作用,转变评价的体系可以对学生,對教学有着全面的评价,进而做到科学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排球的教学质量影响的因素十分繁多,但是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巨大的策略,只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排球的教学质量有所改变,学生和教师各尽其责,完善排球的教学内容及方式,从而推动我国的排球教学工作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荣俊.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的改进[J/OL].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 (12):130-131[2019-01-18].https://doi.org/10.16730/j.cnki.61-1019/g8.2018.12.084.
[2]员石.关于提高排球教学训练有效性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8,8 (31):58-59.
[3]崔熙.浅谈排球运动在高校中的教学训练方法[J].广东蚕业,2018,52 (0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