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及培养途径探析

2019-09-10张亮

环球市场 2019年30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大学生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做出了总部署,再次提出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的要求。而在此之前,《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已经有过这样的要求了,其他的一些文件中也有同样的要求。而从青少年抓起,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守法,不只是行为的遵守,更是内心的信仰和追随。这就涉及法治意识的问题了。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学历群体,是一个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他们自己的行为选择,人生走向,也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法治状况,所以培养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法治意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大学生个人修养的意义

个人的修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谈到修养,很多人首先想到道德。其实修养不应该只有道德。首先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不一定就有良好的法律修养。虽然道德和法律关系深厚,并且同一个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存在相辅相成的特性,但毕竟二者不一样,甚至在生活层面二者可能有冲突。比如在对待大义灭亲和劫富济贫这两种现象时,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做出的回答会不太一样。其次中国现在采用的是依法治国的方略,法律才是生活中的终局性裁判规范。这一点和我国古代的做法是不一样的。孔圣人就有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但这样的思想是与我国古代德治大环境相适应的。我国现在是法治国家,相应的公民应该以法律作为自已行为的最终标准。所以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还应该培养自己的法律修养,而法治意识无疑应是法律修养的应有之意。

(二)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我国自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提出“和谐社会”概念后,和谐社会建设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推动。而和谐社会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民主法治。良好的法治意识能促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法律,不仅是法律的字面表述,更重要的是法律的精神内涵,只有充分理解了法律,法律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而限于我国的法治历程还比较短,中国普通人群(非法律专业人士)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还比较薄弱。

现代法治理念中都普遍包含着自由、平等、公正等内容,这些理念看起来简单易懂,似乎大家都明白,实际上都有着严格的界定,如果没有良好的法治理念,法律就可能被曲解,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会受到影响。比如现在的一些维权行为。维权本身是好事,让受害者获得补偿,让施害者遭受损失,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有些人因为对法律理解的偏差,导致错误维权,甚至借维权闹事,那维权就失去了其社会凝聚力的价值了。近两年这样的事件在我国报道比较多。如:小区一小孩自己在楼道爬窗坠楼,不幸身亡,其父母状告小区物业索赔67万余元(法院驳回原告请求);一男子冰河上遛狗不幸坠入冰河溺水身亡,其家属将水务管理多部门告上法庭,要求赔偿62万元(法院判相关部門无责)。还有就是在我国曾多次发生的医闹行为。所有的事故中都有人利益受到损害,甚至有人失去生命,这都是让人悲痛的事,但如果仅仅因为自己受害就要转嫁自己的损失,则无异会让社会产生离心力,彼此的戒备大于信任,非常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作为一个家庭的重要成员,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贫困的或富裕的家庭、上班族家庭或自由职业家庭、知识分子家庭或文盲家庭等等,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他们的法治意识水平将辐射影响家庭乃至周边社会,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小视。

(三)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立法采取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原则,广大人民的法治意识普遍较高的话,无疑将对我国的立法起到推动作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写到:民智的创造者和建筑设计师一样,事先要考察一下,他要为之而立法的那些人民是否适宜于接受那些法律,而并不是急着从制定良好的法律本身入手。而执法和司法是直接面对群众的,执法和司法的结果能不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将会影响执法和司法的效果。而要得到认可,除了执法和司法本身要公正外,还取决于民众的法治意识水平高低。最近这些年一些影响大的案件都有民众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昆山宝马车主被反杀案、山东辱母杀人案等等。这说明民众是有强烈的参与法治建设的意愿的。但短期内要整体提高我国国民的法治意识水平确实困难重重。而如果以点带面,先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水平,由他们再去带动国民的法治意识水平,将可能是一条更有效的途径。一旦国民的法治意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将对我国的法治建设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一个更让人忧心的现象是,现在大学生犯罪的事例时有发生,如2010年的药家鑫案,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据前些年的调查,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还在呈上升趋势。而大学生这样一个身份就决定了他们的犯罪行为引发的负面效应会更大,前述两个案件及更早的马加爵案件无一不是轰动一时。所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法治意识水平,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比例,本身也是对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贡献。

二、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还有待提高

而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国家公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他们的法治意识水平怎么样呢?以笔者在上课时所做的小范围(贵阳高校)调查来看,不乐观,其他地方似乎也并不更好。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的自评结论是很少,法治意识淡薄。有同学甚至开玩笑自称为法盲。当面对自己的合法利益被侵害,会采取什么手段时,不少同学的答案是:首先: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就自行解决,哪怕轻微触犯法律也没办法的事。当然严重的犯罪行为像杀人还是不会考虑的。其次:自己不能解决的,就找媒体介入。这些年通过媒体介入维权成功的例子也不少。最后才是向司法机关求助。笔者曾向自己的学生问过三个问题。第一、假如楼上的邻居噪音太大,已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你会怎么办?一些同学想到以暴制暴,比如采取上门打架、威胁或采用“震楼神器”等手段。第二、你向朋友借钱,对方要你写借条,你会怎样?除了少数同学很痛快地表示可以或无所谓以外,竟然接近半数的同学直接表示不借了,他们的观点是我向你借钱是因为我认为你信任我才跟你借钱,既然你不信任我,那我就不借了。他们这样的观点还建立在没有根基的浪漫主义思想上,没考虑到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第三、你们年满18岁以后(没有疾患等特殊情况),父母给你们钱的行为算是什么性质呢?同学们的回答是:道德行为、投资行为、爱的表现等等。只有l%左右的同学回答是赠予。以上可知,大学生虽然学历水平不低,但是法治意识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途径

基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他们实际上法治意识水平的状况,我们需要采取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普法基础作用

作为大学公共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普法的一个重要渠道,教材的第六章(高教出版社2018版)是专门的法律知识的一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的基本知识如法律的概念、特征等、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简介了一些部门法以及法治思想。这些专门的法律知识对于法律知识还比较欠缺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较全面的普法介绍,让大学生可以思考公平正义这样的法治精神,为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二)发挥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

我國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5年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核心,包括法院组织法以及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法相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政策文件所构成的制度体系。人民陪审员制度中有两项重要的价值: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计具有较高学历的大学牛群体参与陪审,不仅能充分发挥陪审制度的价值,也能让大学生切实体会民主的含义,同时,大学生参与司法中,亦能促使他们认真思考并参与实现司法公正,两方面结合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社会普法宣传的结合

我国现在的普法渠道很多,有央视和各地方电视台专门的法律频道和法治栏目,有街道社区的法制宣传栏,但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普法渠道却还没有,所以大学生对于这些普法渠道的兴趣还不大。可以考虑开发一些软件更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或者在现有的法治渠道里专门开辟一个针对大学生的版块。

(四)发挥高校更广泛的作用

除了思政课这个主阵地外,还可以增加其他渠道,如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普法小品晚会,经典案例全校大讨论,普法征文等等。

参考文献:

[1]焦艳芳.国家法治现代化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J].人民论坛,2014(5).

[2]党颖.大学生犯罪刑罚适用[J].社会科学家,2013(11).

[3]阮丽铮.大学生法治文化生成的困境及其培育途径[J].学习论坛,2017(5).

[4]姚宝华.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功能定位》[J].法律适用,2017(11).

[5]刘昂,杨征军.人民陪审员实质性参审的要求及实现[J].河北法学,2016,34(7).

作者简介:张亮,女,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研究。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