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美的青春》看青春题材电视剧的精品转型
2019-09-10曾子伦
曾子伦
[摘要]青春题材电视剧是近年我国电视剧市场中的重要构成,拥有大量年轻观众,并在多年的探索中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作规律。与之同时,伴随的是社会对其“情节重复”“缺乏深度”“过于离奇”的诟病。本文以《最美的青春》为例,从素材选择、内容表达、价值注入等方面进行分析,看新时代的青春题材电视剧如何挖掘文化内涵,提高该类电视剧的品质。
[关键词]青春题材 现实主义 时代精神
青春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抒怀的对象,而在以视觉影视文本为传播载体的电视剧领域,青春题材也受了到大量创作者的青睐。青春题材电视剧侧重对年少时光发牛的故事进行描绘,以展现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精神风貌。大陆青春题材电视剧以1990年《十六岁的花季》初露锋芒为诞牛时间节点,在之后近三十年间不断发展,先后在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十八岁的天空》《泡沫之夏》《微笑百事达》《一起来看流星雨》等一大批热门作品;在网络剧快速成长的近些年《匆匆那年》《致青春》《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大量青春题材的网络剧也活跃于观众眼球。
目前国产青春题材电视剧制作播出总量大,但质量总体不容乐观,剧本往往缺乏打磨,不注重作品创新立意和思想价值深度。通过使用外表光鲜却无演技的“花瓶”演员参演提高“卖相”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度,内容却悬浮于真实之外或拘泥于怀旧圈中:从早期奢侈炫富、霸道纨绔到后来车祸打架、辍学早恋冉到现在回忆校同、故事雷同,该类题材电视剧同质化、模式化严重,甚至打着青春的噱头传递不正价值观,失去了初衷,消费着青春。年轻群体作为青春题材电视剧的主要受众,如何脱离要么浮夸要么雷同的怪圈,让青春剧更贴近现实,达到观众情感的同理共鸣,更展现时代特色,引导青年价值观建设,实现该类电视剧的精品转型,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
一、现实选材,坐标时代精神
当前的青春题材电视剧创作大都选择对男女主角的情感纠葛进行集中刻画,或向观众呈现一幕幕脱离现实、情节离奇的虐恋情书,或是回忆青葱岁月满屏校同清新的悲春怀秋。前者通常在进行前期剧本选材构思时,一味求新求异,忽视了真实性的表达,比如网络段子、韩剧桥段的原版照抄,剧情东拼西凑缺乏因果关系的逻辑混乱:而后者多展现校同青涩朦胧的情窦初开、你依我侬,并融人亲情友情之间的温情、幽默元素来刻画青年主人公的“小天地”,虽清澈明晰却立意不深,更是被创作者反复使用,大量重复给观众产生对青春怀旧的审美疲劳。青春剧里的故事远离了人间俗世的烟花,只注重人物情感的刻画,忽略了青春岁月中的奋斗和成长。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突破了千篇一律的都市情感和校同回忆,另辟蹊径给青春剧融人了“绿色”“环境”“建设”等话题,把青春二字定位于上个肚纪六十年代的风华正茂,以真实的“毕业生上坝造林”故事为蓝本,匠心呈现出第一代造林人奉献青春、砥砺拼搏、建设国家的精神面貌,传承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电视剧反映的年代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期探索、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与此同时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塞罕坝列入了当时国家改造建设的重点对象。坝上三代人燃烧着青春,将蝉喘雷干、焦金流石的荒野,恢复成未被生态破坏之前水草丰沛、林壑幽深的灭然名苑之貌,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塞罕坝这片热土当中的青年都主动或被动地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垦荒还林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剧作将人物青春岁月的走向与时代环境的推进演绎紧密勾连,以时代精神为坐标轴,书写青春却不局限于青春,更不脱离青春,将这个时代亟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紧密环扣在“青春选择”这一重要人生命题上,展现着年轻人肩负使命,天下己任的价值追求,又不漏青春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年轻人的情感经营、利益取舍。
每一个时代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青春故事,镌刻着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并且这样的青春故事载荷着特定年代的时代特色和精神信仰。《最美的青春》将展现社会变革、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与刻画平凡生活、情感流动的微笑叙事有机结合,把家与同、青春与使命同构,对青春题材进行升级创新,唤起了父母一辈人的青春同理心,又点燃了当代年轻人的奋斗赤子心。
二、全息渗透,编织时代经典
时下青春题材电视剧主人公多拥有清秀的面孔,并且为得到足够的关注度,制作方在选角时往往邀请当红明星,缺乏对剧本人物的考量斟酌和对演技的把握,在场景选择上也更倾向于流光溢彩的繁华都市,以营造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之景。青春不是飘渺的图腾,青春题材电视剧更需要的是平凡岁月中的情感、个性、迷惘、抉择、挣扎与坚守的表达,而对这些细节的串联融汇就是生活的真实和青春的轨迹,并在牛活的交织耕耘中达到对成长的全息和对生命的感悟。青春的美好是渗透在每个时代肌肤下的诗歌,青春題材电视剧如何走进人间烟火,又在现实的瓦罐中发酵出思想与审美的凝脂,是值得深究的。
《最美的青春》将青春定位于人生的选择与开拓,将偶像回归于平凡中的耕耘与奉献。以抗日烈士之子、承德围场林业干部职工冯程为主视角,向观众展示了荒漠造林的艰难困苦,覃雪梅、孟月等一批后来的年轻人也扎根荒野、植树造林为祖国建设挥洒着汗水。面对这片干涸贫瘠、风沙野狼,主人公冯程忍受饥饿与孤独,与一只忠犬为伴,年复一年支撑着内心的信念。当然成长总是斑斓的,身处年少的少男少女也各有自己的思想天地与情感温床,该剧在描述青年们努力奋斗的同时,也记录下了在荒无人烟、狼群出没之地,年轻人们思想行为的在爱情、名利、自由上的激烈碰撞。观众在剧中看到了在褪去了物质糖衣的恶劣环境下,青年人真实情感的外显,跳脱出脸谱化英雄或恶人形象塑造的思维,人物善良纯洁也带有血气方刚,赤诚坦然亦或是城府深藏,一个个饱满鲜活的青春牛命跃然屏中。
为了呈现精良的体验效果,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塞罕坝造林的时代环境深度还原,创作团队辗转北京、灭津、杭州、承德塞罕坝、内蒙古乌拉盖、多伦自治县、克什克腾旗、内蒙乌丹多地取景,拍摄过程中面临着人工造雪、7.8级大风、零下三四十度极寒地域等惊险挑战。为了还原年代感,服化道均按照博物馆中的展品以及历史描述进行定制模仿。并且演员功力扎实,对角色进行了立体展,比如冯程上坝三年,历经风沙后一如野人,与剧初刚毕业时的文艺青年判若两人:失恋后的季秀荣在冰灭雪地中豪情独舞:刘老头在风雪中赶马车送给食粮而冻成了冰塑等等,都以朴实真切的人物塑造推进情节的发展。这部36集电视剧拍摄耗时六个月,主演刘智扬感慨道:“当成为冯程,面对那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芜的沙漠,寸草不牛的恶劣条件,像小刀一样刮在脸上生疼的冷风,一种从未有过的沉重的责任感、使命感鞭策我坚持下去。”
塞罕坝拓荒青年的故事与经历联系着历史背景和情感记忆,没有浮夸无凭的歌功颂德,一颗古树、一堆残羹冷炙,一个烟斗、一次披肝沥胆的恳谈,在平凡的岁月里捕捉细节的质感,在平凡的青春里酝酿记忆的芬芳。老照片的泛黄修复需要匠心雕刻,少时期的鲜衣怒马需要载体呈现,每个年代的青年都有其独特的闪光记忆,这种种的一切都是青春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坚实的现实基础。
三、历史为镜,投射时代思想
在进行青春题材电视剧创作时,创作者往往注重对年轻心思的揣摩和对当下情绪的捕绘,把青春表达成涉世未深的象牙塔式懵懂和喜怒不定的情书化宣泄。一部部文艺气息浸泡出的“小美好”作品对历史长河缺乏关照,即便是有揭露一定社会现实的表达,对思想深度的挖掘也是浅尝辄止。但其实,青春题材电视剧应不仅局限于寻求观众面部表情变化之间的情感转换和心理悸动起伏的视觉冲击,在哭过笑过之后,能为观众特别是观看青春剧的年轻一代沉淀一定的思想价值,才是文艺创作的秉性所在。
《最美的青春》对准为绿色梦想而奋斗的年轻人,把绿色与青春融为一体,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纳入故事中,传递着绿色生态、绿色发展、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虽然叙述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但以史为镜,剧中的环保意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青春的纯洁是最能触碰和发觉到自然馈赠的美好,剧中的人物立志要把塞罕坝变回美丽的高岭,让荒漠重现松涛林海,让会唱歌的小鸟回来,让春天回来,彰显着大自然的无限魅力,青年那颗干净的灵魂也温暖着观众的心。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柄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青春的意义是什么?《最美的青春》作出了精彩的诠释,人的价值绝不在于获得什么东西,而在于他对社会奉献了什么东西。该剧以冯程、覃雪梅等典型形象向观众展现着最美的青春:因为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而主动迎接挑战、攻坚克难,敢于创造、不怕牺牲,变不可能为可能,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去创造奇迹、报效祖国、造福人民,这就是最美青春。正如在剧中冯程所说,“我所有的热血和眼泪都留在这儿,我在这儿值了。”
青春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若仅仅说是对韶华姿态的映照写真未免稍显浅薄,如果能探索时代的印记,精心打磨并承载思想的重量,引导其走向精品化道路,才是對蓬勃牛命的赞美之歌。
参考文献:
[1]张斌、潘丹丹:《青春之歌——国产青春剧的类型演进与文化逻辑》,《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2]童紫荆:《从<你好,旧时光>看青春题材网剧的创新与突破》,《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9期
[3]张慧瑜:《青春文化与社会变迁-21世纪以来青春职场剧的流行与文化反思》,《文艺研究》2016年第9期
[4]许民彤:《影视剧塑造的青年文化应致力于描绘“梦想”和“青春”》,《中国艺术报》2018-08-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