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懋善,情迷水乡,诗意盎然

2019-09-10庶阳

现代苏州 2019年17期
关键词:水巷水乡笔墨

文 庶阳

上世纪八十年代,荣宝斋出版了一套山水、人物、花鸟《画谱》,山水部分遴选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石鲁、朱纪瞻、钱松嵒等大家,每人一本专辑,刚到不惑之年的刘懋善赫然在列,可见学术界早就对他的绘画艺术给予了肯定。那时境内外不少画廊挂着他的作品,仿作也屡见不鲜。笔者遇到一家画廊主,他坦言:“因喜欢刘老师的画,所挂水乡全仿他的笔墨,但落自家的款。在我心中,一直视刘老师为导师。”追溯到1975年,刘懋善从参加加拿大中国现代画展起,先后到美囯、英国、意大利、奥地利、保加利亚、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国家的几十个城市及台湾、香港地区参展或举办个展,获过不少奖项。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聘他为客座教授,美国密西根州萨吉诺大学邀他去讲学为访问学者,其名声已传播到海外。

大山归来迷水乡

敏锐的观察能力、扎实的笔墨功底、高尚的思想境界,是有作为的画家长期研修得来的素养,其中笔墨功夫往往始于少年。刘懋善从小刻苦临池,坚持不懈,夯实了根基。他生于常熟,虽是江南一座县城,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古来才俊辈出,绘画首推一代宗师黄公望。他非常仰慕这位乡梓圣贤,年少的心田播下了艺术的种子。稍长立志绘画,以传统为师,临写过董源的《潇湘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等经典之作,研习各个山水流派的构图布局、笔墨技法等,进而了解大师们的审美趣向和精神追求,得到了丰富滋养。

历史上山水大师多画高山深涧、延绵丘壑,刘懋善受此影响,青年时期选择大山大水为研习方向,曾不止一次到黄岳、雁荡、武夷等地写生,为崇山峻岭的巍峨气势所震撼,顿觉胸襟宽广,视野开阔。他将山石纹理与古人笔下的披麻、斧劈、乱柴等皴法进行对照,用笔勾写,加深理解;观察云雾变幻,聚散浓淡,悟得渲染之法。如今他早年的大山大水画已难得一见,几年前苏州收藏家协会举办拍卖会,他的一幅《峨嵋秋色》成为买家角逐的对象。

大山大水峻拔雄奇、磅礡壮观,江南水乡温婉典雅、俊逸幽长,两种不同风景之美撞击着刘懋善的心扉。他年轻时寓居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宿舍里,读书在世界名园拙政园内,后来就职苏州国画院的画室在古典园林般听枫园里,出门不远就是清波石桥、水巷驳岸,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使他对水城姑苏依恋日深,于是决定转攻自已最熟悉、最钟情的水乡景色,全身心地投入,一发不可遏止,从此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笔凝深情写隽雅

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境》),被历代画家奉为至理名言,遵循不移的规律。事实证明,“造化”与“心源”相互融通,做到心手相应,技进于道,艺术创作才能出神入化。深谙此理的刘懋善,不因久居水乡稍有懈怠,他长年背着画夹,走进水巷深处,漫步河岸流连忘返,于粉墙黛瓦前痴立半晌,石桥上久坐凝望,即使天空飘洒绵绵细雨,也不顾衣衫已被淋湿。久而久之,他熟悉每道水巷、毎座石桥,记得何处粉墙爬着老藤,哪里渔船有水老鸦……他将水乡揽进怀中,印入脑海,拿起画笔呼之欲出,招之即来,任意搭配,巧妙安排,进入了自由境地。

刘懋善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使他对水城姑苏依恋日深

刘懋善生动诠释了中国画“因心造境,妙造自然” 的审美理念和写意精神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姑苏,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到了雨季天地之间烟雨濛濛,水雾弥漫。但这是阴雨连绵时的景象,春日晴好时阳光明媚,和煦的光线照耀河面泛起七彩霞光;秋季天高云淡,蓝天白云映入水中悠然荡漾,令人心旷神怡。刘懋善擅长用中国画基本元素的“线”,勾写房屋、花木、岸驳、魚船,富有韧性、张力;善于水墨渲染,挥笔之间浓墨有质,淡墨有味,相映成趣;又根据不同时节敷色,抑或在树梢、花丛洒上彩点,增加了画面效果。由于他构图新颖,技法全面,笔墨遒劲,其笔下的水乡景色应季节、时辰、天气而变化,多姿多彩,又淋漓尽致。

值得称道的是,刘懋善生动诠释了中国画“因心造境,妙造自然” 的审美理念和写意精神。所谓“因心造境”,是对造化的概括、提炼与升华,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达到神似和形神兼备的高度,寓寄心中的情感。清代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南田画跋》) 沈宗骞言:“笔墨之道本乎性情。”(《芥舟学画编》) 一个“情”字,道尽了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没有情感,即使技法再娴熟,也不过是笔墨的铺陈,景物的堆列,何来生气?刘懋善由衷感叹:“我庆幸自已能长期生活在如此美丽的‘天堂’一—苏州” ,他情迷姑苏,苏州激发了他的灵感,赋予了他才情。他将款款深情凝聚笔端,注入拱桥涟漪、黑瓦白墙、水巷廻廊之中。他的画尤其说是用笔写的,不如说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才如此情意绵长,可谓把水乡画活了。

异国风光别有趣

随着画名远播,刘懋善应邀出国举办画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授课多了,先后访问过亚、欧、美二十多个国家,漫步在泰晤士河畔、地中海海岸、巴黎街头、诺曼底乡村、威尼斯水巷、曼哈顿大教堂……萌发了用中国画绘写海外景色的想法。起初只是尝试,之后兴趣越来越浓,成为中国画家画异国风光的佼佼者之一。三十多年来,他融合中西画艺,描绘过巴黎印象、地中海小镇、诺曼底村庄、莫斯科街景、古罗马遗迹、威尼斯水巷、京都樱花、曼哈顿大教堂等等,构筑了一条异国风韵画的长廊。

或许人们鲜知,刘懋善在画大山大水之前是学油画的。他早年从西画入手,对欧洲古典和近代印象派、分离派绘画以及俄罗斯画派颇有研究。至今在他听枫园画室挂着一幅青年女性俏像油画,透出勤劳淳朴,英气勃发的气息,说明他有颇深的西画情结。他说:“艺术是相通的。用中国画描绘海外风景别有韵趣;同时可以丰富国画的表现技法。”无论他的水乡风情画,还是海外风光画,均以中国画笔墨写形传神,同时借鉴西画的透视、光影技法,博采约取,兼蓄并收,有效提升了绘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近几年来,他创作了一批海外风景新作,如《秋到新泽西》,以浓淡相间的水墨渲染河岸、山坡、云天,画上的白墙红瓦、花草树木掩映于一片苍茫中,堪称一幅渲染的佳构;又如《剑桥之秋》,细笔密勾和粗笔简勾结合,增强了建筑的立体感,则是一幅线勾力作,笔墨精湛,墨彩融和。据了解,他绘写的海外名胜,有的西欧画家先前曾画过,如位于巴黎郊外瓦兹河畔欧维小镇的“欧维教堂”,后印象派巨匠凡高就曾画过,东西方两位画家撷取同一题材绘就的《欧维的教堂》,一幅是油画,一幅是中国画,各呈精彩,拿来一起欣赏同样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

画之诗化无尽时

走过世界不少地方,飽览了海外风光,刘懋善最为依恋的仍是故乡苏州。他在《画余随笔》中写道:“泰晤士河虽然有着他自己的魅力所在,然而对着我这样一个苏州人来说,情感总是倾注在自己家乡的水巷里。” 在这位中国画家心中,东方神韵始终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而苏州是江南水乡的典型,是他梦想起飞的地方。他怀着赤子之心尽情笔耕,也爱读诗歌、散文、传记等书籍,还结交了书店的朋友,便于买书、读书,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涵养。他注重学术研究,结合绘画实践勤于思考,认知不断得到深化。

诗与画相互融合,是刘懋善学术探索的取向和重点,数十年来坚持不懈。苏州温婉绚丽、秀雅隽永,历代诗人吟咏的诗篇灿若繁星,有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送人游吴》);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杜牧的“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怀吴中冯秀才》);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古城苏州充满诗意,又随处是画,用“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来形容最是恰当不过。刘懋善坚持不懈师传统、师造化,勤作画、爱吟诗,越发体味到分属文学与艺术两个领域的诗与画,有着自然天成、托物寓意、抒发襟怀的共同特点,美学理念是一致的。

他深入学术研究,提升了理论高度,为画之诗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挥毫时,常会沉浸于某种诗境中,做到意在笔先,骨法用笔,自有一股气韵在物象间流动;画面景物远近疏密、墨彩浓淡明暗相应变化,传递着大自然的内在律动。翻开他的画册,不少作品诗意盎然,如《阳春三月》,民居临水而筑,粉墙上光影陆离,千条万条柳枝爆芽吐翠;《山塘人家》,是大诗人白居易所筑姑苏七里山塘的缩影,老屋栉次鳞比,渔舟倒影飘动,渔鹰引颈鸣唱;《小镇风情》,河面上石桥凌空,如彩虹飞架,从桥洞望去别有洞天,或生机盎然,或苍润空灵,或幽深绵长,有形的画面蕴涵着无声的诗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唐代王维的非凡创造,经过大文豪苏东坡宣扬之后蔚然成风,成为后世品评中国画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今画坛仍视之为优秀传统,崇尚者不乏其人。刘懋善说:“诗画相融无止境。”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辛勤笔耕,如今他立足当下,随时代前行,涵泳而深邃,广积而薄发,绘画艺术将在他的笔下绽放出新的境界!

(刘懋善,1942年生,江苏苏州人,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美国萨吉诺大学访问学者、原苏州国画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水巷水乡笔墨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笔墨童年
水乡哪里美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水巷写生
水巷幽幽
乌蓬船(外一首)
苏州:水巷幽幽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