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2019-09-10整理丁云
整理 丁云
首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期间,多位国内顶尖文化艺术领域大家到访苏州,从记忆里的江南,谈到想象中的江南,从戏曲中的江南,再谈到未来的江南,本刊集中摘录截取部分观点内容,以飨读者。
苏州:文化记忆最江南明清史料笔记中的苏式生活
文 简雄
江南何处?
后世的所谓江南,更多承载着的是一代代人浓重的文化记忆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初冬,浙江士大夫王士性,将自己一生万里游走的所见所思编成一部笔记集《广志绎》。他记下的一段关于苏州的议论,把当年引领文化时尚的大都市苏州留给了后世。作为地理学家的王士性没有把苏州归入“江南诸省”,反倒是湖广入列。因万历年间,苏州府归属南直隶,由中央直辖。明亡后,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纵向一刀,江南省的东半部称为江苏;西半部称为安徽。
杨念群先生在《何处是“江南”?》中揭橥了康熙的“小心思”:“既对江南潜在的文化秩序重建有一种相当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期待,同时又不希望这种重建的诠释权仍被把持在江南士人的手里。”
明清之际江南士林拥有强大的文化话语权,形成了“道统”与“治统”纠缠的宏大历史叙事。所谓“魏晋江东”“唐宋江左”,进而“明清江南”,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地理概念。晚明的“江左三大家”“明末四公子”都集结在江南士林竖起的“东林”“复社”旗帜下,便已是文化归属意义上的类聚。
或许是清初江南版图被人为割裂,反而激起了心底的深切怀念。因此我以为,后世的所谓江南,更多承载着的是一代代人浓重的文化记忆。透过明清江南园林的漏窗,苏州的身影无处不在,而且,“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段内都位于城市体系的顶端”。
苏州“此城尤最”
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各方面,苏州如此深广地引领时尚
明弘治元年(1488)正月十七日,朝鲜官员崔溥海上遭遇风暴,被吹到中国浙江。在以后的五个多月时间里,他沿大运河一路北上,渡鸭绿江回到朝鲜。回国后,写成《漂海录》。从记述看,崔溥在苏州逛了不少地方,不仅去了城外的天平、灵岩、寒山寺,还去了城中乐桥、阊门。他充满遗憾地表示,因为要赶路,白居易笔下的七堰、八门、六十坊、三百九十桥都没能尽兴观赏。
苏州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还在于雄厚的经济实力与骄人的文化引领能力。用现在的话说,苏州一直是“经济与文化大市”。明清苏州,只要看两个事实就够了:一是苏州提供了国家年税收的十分之一。二是诞生了“百戏之祖”昆曲。
从琴韵昆曲到笔墨苏工,从园林家居到苏式器具,从服饰发型到“苏宴”美食……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各方面,苏州深广地引领时尚,不是简单的“有钱”或“好奢”就可以概括的。这是一种长期累积起来的生活质地,一种深入骨髓自信从容的底蕴,一种长久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自觉。
当陈去病慨叹“工昆腔者罕矣”时,中国又一次面临“天崩地坼”的巨大变局。江南一个由临海渔村发展起来的县城正迅速崛起,并改变着称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格局,它叫上海。一百多年后,中国南部又一个渔村迅速崛起,并改变着珠三角城市群的格局,它叫深圳。上海和深圳,都有着某种历史标识的时代意义。
文化记忆留住乡愁
这些苏式风俗不少是江南共有的文化记忆,而且依旧在民间流传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历史上曾经作为地缘文化标识的江南文化记忆重被拾起。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时代的江南文化能不能再次成为新的地缘文化标识?在新的城市群中,苏州又该有自己怎样的文化方位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经历了世代交替和社会变迁之后却仍保持着一致性,因不管是文字还是口传,都是记忆的媒介。但记忆是有选择性的。
从明清苏州在文化江南的地位来看,我以为,苏州当下的文化方位可从逝去文化精神的历史叙事中获得启示。一是文化引领能力。明代江南士林利用自己对文化资源的解释支配权和士农工商“四民”之首的地位,通过著书立说、交游结社、清议雅集等传播形式,深刻影响了社会变迁。二是明清苏州雅俗文化的交融共赏,造就了苏州文化多面相的高峰,这是很值得发扬光大的话题。三是“士商相杂”的社会阶层互动,冲破了所谓“四民”阶层的藩篱,使苏州成为“十大商帮”创业的大舞台。他们和苏州文化相结合,更成就了明清苏州开放、包容、务实的城市精神。
清代苏州士子顾禄的笔记集《清嘉录》,记录了苏州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节日仪式和雅集郊游活动,这些苏式风俗不少是江南共有的文化记忆,而且依旧在民间流传,甚至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文化记忆”学派的观点,如果通过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节庆活动,留住一个群体内所有成员共有的文化记忆,提升文化引领能力,无疑是一个很有效的形式。
(简雄:张建雄,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苏州日报》总编辑)
《姑苏繁华图》(清)徐扬
王安奎:江南文化片区要“秀”起来
文 朱新国
从中国大文化层面来看,文化艺术的连片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地域文化的创新力,并不断彰显不同种类文化的新生机。同样,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应该在片区上发力。举办首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正是一次江南文化片区的良好展示,对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艺术的发展应该在片区上发力”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一目了然地概括了南北文化艺术的差异。江南的昆曲、评弹、越剧、滑稽戏等具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柔美特色。
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家在经济发展层面上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几大经济片区。同样,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应该在片区上发力。近年来,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戏剧推出了很多精品,如滑稽戏《顾家姆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摘得文华大奖的苏剧现代戏《国鼎魂》等。
如今经济上去了,应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让文化走向前台,成为“主角”,每个中国人也都应该怀有这份文化自信。新时代要有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文化呈现。经济发达的苏州更应该体现出这份文化的担当。
“年轻演员要对文化事业有敬畏之心”
百戏盛典是国家文化盛事,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能够有如此担当,充分表明了昆山为国家承担的一份文化使命与责任,离不开昆山乃至苏州丰沃的文化土壤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离不开其经济的高度发展。
目前小剧种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甚至处于消亡状态,有的剧种只有几个人在支撑,而一些大剧种,在传承上也存在一定的断档现象。这不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应有的状态。
年轻演员一定要树立对文化事业的敬畏之心,提升对文化责任感的认知度,发自内心地喜爱,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起来。同时,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要加大文化发展的投入,给予文化艺术从业者更好的待遇与保障。
“昆曲的生态环境比以前大大改善”
戏曲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每一个人都有很深的乡土情结,戏曲恰恰由不同的乡音支撑。戏曲只有多样化并存,才能体现国家地大物博,体现出各个民族、各个地域和而不同的特点。
剧种之间总在不断融合,流动是自然现象。剧种流传、变异,跟异地艺术结合,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中国现有348个剧种均处在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
发展戏曲艺术绝对不能固步自封,而应更强化自己的特点。各剧种之间差别很大,文化片区不要人为合并,要更尊重各剧种自身特点,互相吸收优点、促进融合。
昆曲一度面临消亡,但昆曲人不懈努力,加上地方政府足够重视,进一步挖掘了艺术价值,今天的昆曲已经出现了跟当年完全不一样的生态环境。因此,虽然有些小剧种目前生存状态堪忧,但只要有一群笃定的人坚持下去,有地方政府大力扶持,进一步挖掘独特的文化价值,小剧种在优良广阔的生存环境下一定会茁壮成长。
(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
龚良:通过今人的努力创造江南文化未来
文 陶冠群
“吴韵”是江南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江苏文化的起源,江南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鱼米之乡”是第一个重要特征。在苏州距今6000年的草鞋山遗址中,就出土了和渔猎经济相关的文物和人工栽培的水稻。第二个特征可归纳为“吴韵汉风”,其中“吴韵”指的是江南从先吴文化到吴文化再到吴地文化,这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容。以环太湖北岸东岸为核心的“小江南”的文化概念中,吴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江苏文化的繁荣、繁盛,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江南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手工技艺等,这是江苏文化第三个重要方面。说到手工技艺,苏州是苏作的核心创造地,里面很多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江南文化的价值和传承。
运河带来的文明交流让江南地区越来越好
在江南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大运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苏州是大运河江苏段最南端的起点。无论早期运河,还是后期运河,都跟苏州有直接、明确的关系。为什么要在苏州开运河?因为苏州从古到今一直是物产丰富的地方,有交流运输需要。隋炀帝大规模修运河,一大目的是将东南地区的物产运到长安去。北宋时期,有种赋税叫“花石纲”,通过运河把这儿的太湖石大批量地运往都城开封。到了元代,截弯取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苏州还是江苏段最南端的重镇。此后,经由运河的双向流通日益繁忙,沿岸所有城市都发展起来了,而苏州当年城市的发展、地域文化的发展,跟运河带来的文明交流、互通互鉴是有关系的。
江南的核心区域是苏州及其周边地区
江南这个地域,核心区域应该就是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在这个核心区域中,苏州有其独特面貌。说到江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说到苏州人的性格,温和、清新;我们喜欢蜿蜒曲折而不是一览无余,是精致而不是粗放。这些江南人的性格特征对今天的美好生活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谈江南文脉的传承,谈江南文化的弘扬,想用江南文化吸引更多人了解江南,一定要强化地域文明特征,更强化在原有地域文明基础上的更好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今人的贡献。我们为祖先自豪,但没有当代人的创造,就没有未来。不妨讨论一下江南传统的未来。
我们说很多古镇、古村落特别好,我们这代人又建了多少有江南文化特征、生活特别美好的新镇呢?特色小镇建设只是个开始,一定要坚持从传统文化里面吸取营养。原有古村落做得这么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累,并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的是渔村,有的以家族聚居为主,有的以经商为主。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组织方式,在继承传统的时候也面向未来?如果说新中式的东西是“传统的未来”所需要的,我认为苏州是最容易在这方面去探索,并最有可能在这方面做出成就的。
苏州办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也要倡导、强调通过今人创造性的劳动,在传承古代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对于今天我们这一代来说,既要吃好祖宗饭,还要“传承发展”,要努力创造属于今人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又符合地域文明特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这些东西能够成为50年、100年后的文化遗产。
(龚良:现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中国古典诗词中“诗意江南”的概念构建
文 小海
重温唐诗宋词中,以颂咏江南和苏州为主题的古典诗词篇目,再一次感受到江南的山水之秀美、人文之璀璨、诗意之丰澹。古往今来的诗人们,用他们不朽的创造,赋予了江南、苏州以词的意境和诗的灵魂,给梦里水乡、诗意江南铺陈了浓墨重彩的底色。
一忆江南——江南可采莲
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有着泛文化意义上的坐标式概念。而在诗歌地理中,文人士大夫笔端“营造”的江南,和民间歌谣中“构建”的江南,常常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无论战国时期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楚辞•招魂》里,召唤楚怀王灵魂返回故国的“魂兮归来,哀江南”,或南北朝时庾信建康兵败后,惜别江南的《哀江南赋》,笔下皆是哀怨凄婉的江南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的,是从先秦民间歌谣到汉乐府《江南》等诗。
张家港河阳山歌《斫竹歌》及江南民歌《弹歌》,呈现力与美的生动交响,充满力量感和场景感。汉乐府民歌《江南》,明着写鱼戏,实则写江南采莲时节的少男少女们,是对“江南”这一概念中所蕴含的活泼、旺盛生命力的一种象征与礼赞。
士大夫们浓郁的家国情结、人文理想和民间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在共同拓展“江南”这一全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同时,彰显了诗歌艺术的极大张力,也使我们对江南这一地理文化概念的认知,更加全面、立体和多元。
二枕河人家——梦里水乡
说到江南,人们自然会想起苏州。只因为苏州,是古往今来有代表性的一座江南城市。
安史之乱后,苏州一跃而为雄州。从苦寒的边塞、战乱的中原,到杏花春雨的江南和如诗如画的苏州,简直如另一番天上人间。诗人们对苏州、对江南经典形象的营造与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杜荀鹤《送人游吴》,“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成了多少人的梦中福地。清代诗人龚自珍言:“三生花草梦苏州”,后世有许多被迫离开了苏州的家族,世代把做梦称作“去苏州”“回苏州”。经由唐诗埋下的乡愁的种子,相遇适宜的环境或情境,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唐诗也是苏州最好的代言人。张继《枫桥夜泊》,让大运河畔的烟雨枫桥,成为了江南乡愁千年的寄寓之地。更多异乡人,乃至海外游子,来到苏州,来到江南。苏州既是抵达地、驻足地,也是立足点和新的出发地。
“苏州刺史例能诗”。唐代有三位杰出的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出任过苏州刺史。他们留下的光辉诗章,已经成为苏州,乃至江南的文化符号。
唐宋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天地蕴秀、物阜民丰,但如果仅仅是物质的极大丰盛、生活的奢靡,不足以被称颂为伟大朝代,必须是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政治清明、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在国家、民族文化史,甚至人类文明史上,开创过一个文化高峰的时代,并藉此成为全体人民文化自信的压舱石。顾颉刚先生认为苏州是一座浮在水上的城市。让苏州浮动起来,支撑起这座古城的,还有诗歌等伟大的文化艺术。这是在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这片神奇的山水之中,所完成的物质向精神的飞跃。
从屈原、庾信的“哀江南”到唐朝诗人们笔下的“忆江南”,国力的盛衰强弱,诗风的趋时转变,无不折射出文人士大夫们因所处时代不同,而呈现出如此迥异的心路历程。
三诗意江南——心灵故乡
江南,更可能是一个心理概念。
苏州地处北纬31度左右,可说四季分明,不可能四季如春。但在诗人们笔下,她已变成了农耕文明的典范甚至人间天堂,变成了一处士子们优游于斯的温柔富贵之乡。从断发文身、重义轻死的刚硬尚武之气,吴地人格转化得如此之快,令人惊叹,其中包蕴了强大的文化渗透力。
曾几何时,江南已成为时尚文人争相咏叹的对象。“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江南寓意春天,是诗人们通过文学想象力构建起的江南和春天的关系。同样原因,江南也成了最佳的归隐地和心灵的栖居所。南宋,致仕后隐居苏州石湖的诗人范成大,书中录有“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这是对人间世俗生活由衷地赞叹,也是至高的美誉。
苏州园林,堪称微缩版的江南,也是世人心目中的天堂。中国人的诗意天堂,是结合此岸世俗生活最高生活理想范式的,是诗情画意、诗意栖居的所在。诗人们把江南视作了归隐意义上的桃花源和精神故乡。“诗意江南”,是由文学艺术创造出来的理想境界,是一种文明的实现形式,是追求最高生活规范的一种生活形式。
今天,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苏州,还是江南,都迎来了创新发展、加速发展的新机遇。历久弥新的江南,将再一次浴火重生。文化苏州、诗意江南,将会以崭新的面貌,走在改革开放、再创辉煌的前列,也必将为中华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小海,原名涂海燕,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