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过生日?
2019-09-10王安宁刘远凤
王安宁/文 刘远凤/图
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生日那天既可以吃到精致、美味的生日蛋糕,还能收到大家的祝福和礼物。但是,蛋糕起源于西方,清代以后才慢慢传入中国,那么在此之前,古人是怎样庆祝
生日的呢?以下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古人过生日的习俗,你认为是哪一项?( )
A.吹蜡烛 B.吃长寿面
C.唱生日歌 D.走亲访友
答案就藏在文章中,快来找一找!
如今,人们普遍比较重视生日,一些人甚至每年生日都要邀请亲朋好友庆祝一番,以至于有人以为,过生日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其实不然。
在中国古代,过生日的行为并不像如今这么广泛。过个生日很难吗?
要庆生,首先要知道自己出生的准确日期。在历史文献中,明确记录了出生日期的人物简直是凤毛麟角。其中,历代皇帝是留下生日记录最多的群体,这和宫廷严密的档案制度是分不开的。
古代平民百姓的出生时间大多也会被政府登记在册,这是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所规定的。政府记录当时的家庭人口信息,主要是为了方便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不过,政府一般只登记年份,并不包含月、日。百姓为新生儿申报的出生年份和实际出生年份往往存在误差,不像我们现在的户口本、身份证上都准确地记录了每个人的出生日期。
生日是这么来的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人们几乎不过生日。自从佛教在南北朝传播并得到极大的发展,人们才对生日慢慢关注起来。原因是佛教文化很重视诞辰日,“佛诞日”更是非常重要的佛教节日,佛祖的生日有“浴佛”“斋会”等仪式。
那么,人们自己过生日时能不能也搞点仪式呢?
据史料记载,在魏晋南北朝的江南地区,小孩诞生一周年,父母会为其做新衣服,还要摆酒设宴庆祝。之后,只要父母在世,每到儿女的生日,都要大吃一顿,以示庆祝。这也许就是民间过生日的最初形态。
平民百姓庆生无非吃喝热闹一番,那么皇帝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呢?
唐朝以前,有些皇帝考虑到自己出生的日子也是母亲的受难日,便在生日那天吃斋念佛,感念双亲。唐朝时,有个“傲娇”的皇帝,竟然把自己的生日设立为国家法定假日“千秋节”,全国放假三天,这个“很会玩”的皇帝便是唐玄宗。此后,皇帝生日放假并举行庆祝活动便成为唐朝定例。而接下来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也都仿效唐朝的做法,纷纷过起了生日,规模之大,场面之奢,令人惊叹。
抓周:新生儿的生日
不同年龄段的生日还有不一样的叫法。新生儿满一周岁叫“抓周”,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逢十之年过生日称为“做寿”,四十岁以下的人过生日才叫“过生”。
我们先来说说抓周。
抓周,是在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卜小孩前途的仪式。大人们事先准备好各种物件,再把小孩抱到这些物件前,任其挑选,整个过程大人不能干涉,以此预测小孩的志趣、将要从事的职业……
用于抓周的物件通常有笔墨、书、印章、算盘、钱币以及一些食物或玩具等。如果小孩抓到了笔墨或书,预示他长大后会成为作家或学者;如果抓到了算盘,预示小孩会盘算,适合从商;如果抓到了食物或玩具,为了图吉利,人们也不会说小孩将来好吃懒做,会说他长大有福气,衣食无忧。
抓周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存在,唐宋以后盛行全国,那时称为“试儿”,到了清代才有“抓周”之称。
其实,说抓周能够预卜前途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人们只是想通过这一仪式表达对孩子的祝愿,希望他健康长大、前途光明。
做寿:老人的生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孝道,为老人祝寿的习俗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中国很早便出现了祝寿活动,并非只是在老人生日那天进行。那时人们持酒敬祝长者、尊者长寿,如同日常的寒暄和问候。唐代以后,在老人生日时为其做寿的风俗才盛行起来。
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一位长寿之神,即“福、禄、寿”三星中的寿星,是民间最爱供奉的神仙之一。给老人祝寿用的寿图上常常少不了寿星的形象:一位慈眉善目的长须老翁,右手拄杖,额头隆起,手托仙桃……
古人对于“寿”有不同的说法,称百岁为“上寿”,八十岁为“中寿”,六十岁为“下寿”,也有将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九十九岁称为“白寿”。这些寿诞在人们看来是比较重要的,通常会大操大办。
一般由子孙为长辈做寿,大设寿宴,款待前来祝寿的亲友。亲友则会送上寿桃、寿联、寿屏等祝寿礼。仪式隆重的,还要设寿堂、挂寿图、摆寿烛,张灯结彩。寿翁坐在寿堂正位上,接受亲友的祝贺。与其他宴席不同的是,寿宴席间人们要吃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
如今,随着一些西方文化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渐渐习惯了在生日时吃蛋糕、吹蜡烛,老人过寿也不例外。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