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中国三十年代电影发展探寻现代电影道路
2019-09-10陈孜
陈孜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大环境的高速发展,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改变,这对于电影产业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此前提下现代电影的发展就有许多值得思辨的地方。三十年代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探索道路上的变革时期,可以为现代电影的艺术探索之路提供宝贵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三十年代电影;审美需求;艺术性;商业性
一、30年代电影的探索之路
30年代中国时代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电影产业的变革,从1932年的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1)这种繁荣一方面来自于国内政治形式的动荡所导致的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中国电影界觉醒,摒弃初期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怪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国际上一系列的技术进步(比如有声电影的出现)和电影经验开始涌入中国,由此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力发展。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电影历史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在“30年代电影”的探索道路中,中国电影不仅在外在形式面貌上作出探索性改变,更重要的是针对中国国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找到了合适的定位与出路。其中不少艺术家们能够以独到的眼光和手法去观察和表现生活,艺术形式上的多元化创新与创作思路上的转变无疑成为30年代电影的突出特征,而这也恰好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变革提供了思路。
二、中国现代电影的“新革命”
将30年代电影作为现代电影发展道路的经验来源,是因为这两个时期电影发展所面临的境况有异曲同工之处。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这两个阶段的电影发展背景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而时代的变革必然导致观众审美需求的改变,也就意味着电影人要探寻新的电影发展出路。另一方面两者都面临技术的变革,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在世界电影的发展中,中国电影明显在技术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代电影所面临的挑战来自于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社会环境改变带来的观众审美需求变化。目前中国观影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并且当下社会压力下生活节奏较快,加上大量的快餐文化的冲击,直接导致了审美需求也出现快餐化的倾向。这一特征直接可以从票房数据就可以看出,近年来文艺片的票房数量明显大幅度低于商业电影,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引起中国电影人的思考。
另一方面对于早年的电影观众来说,观看电影的局限性较大,无论是观影数量还是观影水平都不容乐观。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观众获取影片资源的渠道日趋丰富,无论是本土影片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影片,可以说电影的普及程度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准,这也意味着现代电影观众的审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吸收了大量的外国优秀影片后,对中国电影的审美要求也逐步提升,无论是故事的“新鲜度”还是画面的视听呈现,都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
三、艺术性與商业性的统一
电影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同时也受制于经济制约,这就导致电影创作必然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现代电影要在完成艺术思想表达的同时,能让观众欣然买账,所以观众的审美需求是电影发展方向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近年来票房成绩较好的影片都有一个最主要特点,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这并不是说故事够奇特就能够有市场,前面也谈到如今观众审美水平已经提高,并且接受度也较大,内容空洞依赖噱头的影片已经不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是要求影片能够通过一个合适的载体呈现出较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个载体恰好具有较强的戏剧张力,不仅有趣还要深刻。比如一些外国影片《三块广告牌》、《绿皮书》,以及中国电影《猫妖传》、《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这些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千奇百怪的形式,就是给观众娓娓道来的叙述一个故事,而听完之后观众却可以和自己对话、和影片对话,不仅是视觉上的消遣,更多的是观众对自我内心的进一步探索与挖掘,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思想上的享受更是难能可贵。
这一现象恰恰可以体现出中国现代电影发展中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统一关系,初期电影单纯以商业性为主,严重缺乏美感,随着电影艺术的探索,曾也一度出现形式主义的艺术倾向,电影人开始思考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辩证关系。但是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两者将如何进行统一还是有待思索的。笔者认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发展应将艺术性藏匿与商业性之中,呈现出一种“大智若愚”的美感。这种美感的外在形式应是外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并不是将普通观众和业内人员进行区分,而是指对于那些与影片情感并没有产生共鸣的观众来说,影片也拥有一个足够优质的故事供他们娱乐,而对于能够感悟影片思想的观众来说,他们获得的是双重审美享受,甚至影片为他们提供的更多是思想上的解放和宣泄。
四、结语
中国现代电影的发展要不断回顾历史,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就像30年代电影一样,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进一步明确能够“警醒”观众的创作方针,并且在技术上充分继承前人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促进中国现代电影的发展,与国际水平接轨。
注释:
参见钟大丰、舒晓鸣编著:《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第21页
参考文献:
[1]钟大丰.也谈中国电影创新之路[J].电影艺术,1986 (12):7-10.
[2]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
[3]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