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2019-09-10郝威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对自身生活的环境质量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园艺设计这个专业所涵盖的范围也开始越来越广,不再单单是对植物进行简单的设计和修剪,更多是营造一种美的环境,融入设计者的理念和情感,给观赏者以美的感受。
关键词:观赏性植物:室内设计;植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说起“园艺设计”这个专业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大家在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修剪树木的工人,他们把树木多余出来的地方进行简单的处理。由于国内经济水平的制约,大众把这个专业看成一个“工具专业”,从事这个专业的人也只是被称为“园艺工”。工作无非就是对植物修修剪剪,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不让自由生长的植物阻碍大众的生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内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住房也从“筒子楼”变成了“高层”,这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质的变化。大家不必再像“筒子楼”时那样,做饭上厕所都要使用公共空间,渐渐地开始有了“私人空间”这个概念,并且对质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而高层的出现也给园艺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园艺工”也渐渐的变成了“园艺师”。园艺作品也逐渐多元化起来,开始主张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在为人们服务的同时也带去了视觉上的享受。这样的方式也获得了大众认可和喜爱,也让很多人的家居装修风格也开始加入了园艺、观赏性植物等绿色元素,更进一步推广了园林艺术的影响和服务范围。
1 景观设计的起源
谈起“景观”的起源究竟从何而来,可能早已无从考证,我们可以探知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当时的人们为了克服尼罗河流域严酷的自然环境而逐渐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应对模式,其由行列式排列布置的绿化植物,几何形的水渠形成了一种极具工整化和人工气息强烈的风格特点。由此来看,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景观的主要作用并不主要是为了观赏,而是颇有“实用主义”的意味蕴于其中。在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想要自己身患重病的妻子安美依迪丝能够快乐常在,早日康复,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著名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据有关资料的描述,这座恢宏的建筑创造性地运用了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设置在了足有四层累积叠加的石台之上,而每个石台则有数根25米高的柱子作为支撑。为了应对两河流域干燥的自然环境,悬苑(空中花园的别称)内部还设置了诸多巧妙的灌溉设施,每到规定的时刻,强壮的奴隶们便运用着一整套由精密的齿轮构成的浇灌机械,勤恳地护理着这片美丽、迷人的花园。随着时间的流逝,空中花园虽然早已随着新巴比伦王国的覆灭而早已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为后人所遐想憧憬的亘古奇谈,但是人类对于景观之美的追求之路却并没有因此中断。素来善于经商,崇尚民主制度的古希腊人可谓开风气之先,开始协调性地规划其市镇当中的住宅庭院和公共建筑,奠定了西方规范式园林的风格基础。而作为希腊精神后继者的古罗马人,则兼收并蓄,吸取了前代园林景观艺术的诸多特点,不但采用了和继承了希腊式园林的规范化布局以及古埃及几何形构图的艺术风格,还极为重视园内各个植物的造型是否美观,在能功巧匠们的精心修裁之下,植物们被塑造成了各式各样的形状,颇为美观。除此之外,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古罗马贵族们还会在庭院之中布置众多水景喷泉和取材于古典神话或民族伟人英姿的雕像,诸多的景观小品相应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人文“画卷”。作为世界性帝国的罗马,将这种独创性的造园风格散布到其境内的各个行省,对后代西方各国的园林景观艺术影响深远。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其园林景观的发展大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因为其独特的文明属性而白成一派,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文、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根据地域划分又形成了诸多的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不管是以小巧玲珑、秀美卓姿闻名的江南园林;古风浓浓、韵味十足的蜀中园林;还是气势恢宏、博采众长、兼通各地特色的北方园林,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于追求和谐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西方园林景观人工主义浓厚的特点所不同的是,我国的园林景观艺术体现出了一种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倾向。这不仅是因为深受传统道学和佛学思想熏陶的中国人,自身民族性格当中对于修身养性、以静悟禅的需求,更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諧相处,而不是与之而争的人文观念。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之中,“风水”的运用自然必不可少,在此之间一房一瓦、一树一木、一水一石的布局运用,皆可见其园林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园林所有者对于“家宅平安” “子孙满堂”等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
2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中国人对于自然、人和环境这三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古人云:“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裁花可以邀风,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由此可见,古人早已发现植物是可以吸引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的,并把它们纳入到园林艺术之中。园林植物为鱼虫提供了生存环境,而鱼虫的加入则让园林显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二者相互依存,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也体现了中国人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植物造景古人用自然之物,仿自然之形体,遵循自然之理也成为了一种风尚。
2.1 自然美学思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形成的事物,形状,颜色,声音都可以产生美感,从而令人寄情于景身心愉悦。我国传统园林以山水居多。大多配以传统植物,如水面则配以睡莲,莲花等水生植物。色彩协调,相映成趣。而面积较大的湖,则需要加入“高低差”的概念。植物则要加入蒲草、芦苇等。随形状布置。而自然景致也不完全是“照搬”自然,更多的是用艺术性的手法加以配置,达到“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的效果。
2.2诗词绘画
绘画:中国古典园林中绘画也是其中的一环。明代文人画家芭元仪说过: “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而中西绘画在方式技法都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油画以科学性为主,理性写实。作画时用脑分析较多,强调几何透视准确,理性多于感性。而中国画则完全相反,讲究意境的表达。透视以散点透视为主。南北两方都没有受到几何透视的约束,但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南方笔调舒缓,清秀淡雅。北方笔调刚毅,山奇险峻。
诗词:需要设计出的园林能够作为一个载体,表达出诗词画意。诗词不光可以表达出难以言尽的情感,也可以给人创造出一个可供想象的环境,使园林产生“景外之景”。在这其中不光诗词,匾额也大大拓宽了园林设计艺术的范围和文化内涵。
3植物的配置特点
中国古人敬畏白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古典园林很重视花草树木的种植。植物不仅有幼小、健壮、苍老等体态差异。而且也有春夏秋冬的季节性变化。所以,园林中的一石、一木,总关乎情。它们的放置,结构与情感也紧紧相连。
3.1 植物的不同寓意
借物抒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精神上的一种表达方式。植物,也不例外。许多植物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观赏的对象,更多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祈求幸福平安,抒发感情的载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不但给园林艺术提供了一个寄情于物的造园手法,也为前来游园的人营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3.2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钱谦益《履园丛话》中说: “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起着很大的作用。而植物在成片栽种时要两株一丛、一俯一仰,三株一丛时要分出主宾关系,而四株一丛时则距离要有所差异,这样自然会主次分明。
3.3善于利用季节变化和植物本来形态营造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很多都很善于用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的本来形态来表达情景。宋代吴白牧《梦梁录》中记载过杭州西湖四季的景色。春则花柳挣妍,夏则荷柳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瑞雪飞瑶。而《园冶》也有很多诗句,也涉及到了花木开谢和时令变化的句子。如“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征,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人深情”等。
参考文献:
[1]朱铮,张延龙.月季专类园的植物景观营建[J].北方园艺,2013(6):82-86.
[2]苏晓娜,袁菊红,韩晓日方,等.低碳城市南昌主干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34):311-316.
作者简介:郝威(1988-),男,山西省太原市,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