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9-09-10程月琴
程月琴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渐显现。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基础,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以杭州市富阳区“艺术家进校园支教”项目为例,从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内容、成效等方面探讨区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以期为区域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课程资源;课程开发;策略
一、区域课程资源开发概述
(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本文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打破传统的“千课一面”的积弊,进而为教师创造性的课程开发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使得课程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区域课程资源的开发
区域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将潜在的、零散的区域课程资源进行开采、加工,使其成为现实的、比较完整的课程资源。本文所指的区域课程资源开发是对杭州市富阳区这个特定地域范围内的能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直接的实施条件所进行的开发。
二、区域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为使课程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必须注意三个重要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程目标是决定课程资源开发方向的关键性因素,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策略、学习评价任务等都是达成课程目标的手段。因此,在区域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课程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前后要素之间要保持对应一致。
(二)适切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内容包括科技、人文、艺术、社会等各个方面,但区域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区域实际出发,梳理区域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环境特点,同时适应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三)共享性原则
区域优质课程的共享可以缓解课程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效率,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学校共同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推进课程的持续改进与不断优化。
三、富阳区区域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为了探索区域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挖掘区域艺术课程资源,拓展艺术教育教学的内涵与方法,提炼本土经验,形成学校特色,2017年春,由富阳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牵头,成立工作小组,以教育局、财政局、区文联为成员单位,经过前期调研、走访,共同推出“艺术家进校园支教”项目,组织选派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全区中小学校进行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遵循目的性、适切性、共享性的原则,通过举办艺术教育专题讲座、开设地方特色艺术教育课程等形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优秀传统艺术的魅力,弘扬富阳传统优秀文化,完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项目重点研究区域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区域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区域课程资源开发效果的评估与持续改进,经历学校需求调研、课程资源遴选、课程开发、课程评估等环节(图1),具体实施过程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学校需求调研与课程资源遴选两个環节,这两个环节相互匹配,互相影响,由此最终确定各校的开发方向与开发路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区域层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和打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渠道,确保开发成果满足学校需求。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实质上是课程开发的过程,不同的开发主体对应不同的开发方式。具体来说,本次项目的开发方式有独立开发与联片开发两种。
1.独立开发。独立开发以一所学校为中心,从学校实际出发,与艺术家联手解决课程实施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资源短缺问题,共同开发校本艺术课程,使课程发展更加体现学校办学特点,更符合学校环境和教育需求。
2.联片开发。联片开发指的是几所学校出于自身课程建设的需要,选择一个课程主题,建立“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各校均应派骨干教师加入),与相关领域的艺术家合作,对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式等进行梳理,共同围绕此主题对区域资源进行联合开发,遵循“边设计、边实施、边改进”的原则推进课程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校际共享、优秀师资广泛辐射。
(三)评估阶段
评价阶段审视课程设计、实施等各个方面,为课程的持续优化提供改进信息,同时通过课程质量划分保证精品课程的遴选与后续建设。
1.评估对象与内容。评估对象包括三个方面:课程纲要、课程实施过程及课程实施效果。
对课程纲要的评估主要是对课程四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适切性进行评估。它要求教师结合学校教育哲学、培养目标,交代清楚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并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发展需求,据此制定学生学习的三维目标;从单元主题、课时、内容或活动、实施要求四个方面明确课程学习主体与活动安排;设计与目标对应的评价任务,并阐明评价标准与呈现方式。
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估关注相关教师的教学过程。我们对比课程纲要,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验证教学是否恰当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目标,并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对课程成果的评估从课程实施的主体效应、课程实施的附加效应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所谓主体效应是指课程的教育学价值,是衡量课程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的贡献,即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因此获得艺术兴趣的提升、艺术特长的发展。附加效应分为学校内部效应和学校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学校的内部效应主要是课程实施在学校内部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环境或氛围的改变及学校艺术特色的形成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学校的外部效应主要指课程实施对社会的辐射效应,即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如艺术课程的开发是否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是否促进了相关艺术文化的发展。
2.评估结果及跟进措施。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的循环过程,课程评价的真正指向是为了改进和完善课程。因此,我们根据评估结果,将各校课程的质量等级划分为:优秀课程、合格课程、不合格课程。
对“优秀课程”,我们将其作为区优秀课程列入区域优质课程共享资源库中,供其他学校选用或作为课程开发的参考资料。被评估为“合格”的课程,一般具备一定的质量,但还有完善的空间。为此,教育局帮助学校聘请课程专家进行诊断,针对课程内容选择、实施策略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意见,进行新一轮的课程开发,争取早日达到“优秀”课程标准。被评估“不合格”的课程,一般不具备修订的基础,我们建议将其淘汰。
四、富阳区区域课程资源开发进展与成效
(一)开发进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艺术家进校园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扩大,更多的青年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高雅艺术的欣赏者,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反馈良好。富春印社、黄公望国画院等12个协会,共有100余位艺术家加入区级资源库。2017年下半年,51位艺术家在全区24个乡镇街道共37所小学、15所中学内共同开发了83门课程,涉及器乐、声乐、舞蹈、戏剧曲艺、绘画、书法、篆刻、剪纸、摄影、主持、朗诵、布艺等10余个领域。2018、2019年,支教艺术家、受惠学校、课程数量总体保持稳定,年均课时量近1300课时。
(二)开发成效
1.从整个区域来看,区域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课程资源,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效能,也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提供了实践经验。
2.对学校而言,校內外课程资源的整合程度不断提升,丰富并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提升了学校课程品质,构建了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文化,进一步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3.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水平提升的过程。同时,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也催生了以协作探究与持续改进为主要特征的教师文化。
4.对学生而言,区域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宽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丰富了学习的经历与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 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5]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6]林德峰.依托本土特色资源进行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化学与苍南产业资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