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术文化之仁爱思想

2019-09-10朱寒潇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儒家文化武术

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武术文化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爱师傅,尊师重道、爱同门,兄弟怡怡、爱苍生,推己及人、爱家国,图存社稷等一系列与儒家仁爱思想相关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武术;武术文化;儒家文化;仁爱思想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 strea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benevolence as its philosophical core. Influenced by the ideology of benevolence of Confucianism, Chinese martial art culture entails thoughts of honor of teachers and respect for teaching, love for fellow students, harmony between martial art brothers, love for the common people, putting oneself in the place of others and caring family and country,as well as ambition of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

Key words: martial art; martial art culture; Confucianism; Ideology of benevolence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0-132-02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要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儒家是其中的主流,几千年来发挥着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虽然自成一脉,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但是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练习实践等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本文以此为视角,简要探讨武术文化所蕴含仁爱思想的内涵。

1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而孟子则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孔子和孟子分别说过这两句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由此可知,孔子和孟子对仁的看法是一致的,几乎异口同声地讲了一句话:仁爱就是人的属性。所谓“仁爱是人的属性”就是说,仁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也可以说,仁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尺度。一个人只有具备仁爱精神,才能走向人生正途。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到:爱人。

从根本上讲,儒家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其核心思想就是仁爱,注重“仁”是“爱人之本”,“忠恕之道”。儒家认为作为仁者,或者说君子,抑或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文化以“仁爱”为人性根基和为人处世的根本,又衍生出一系列的儒家道德标准,如“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这些儒家的核心理念,自先秦至今一直广泛而深刻地伴随着武术的发展,同时,对武术的走向和品质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最终形成了独具东方文化魅力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不可否认,儒家文化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也发生了多次嬗变,也出现了一些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封建落后思想成分,但从主流来看,儒家文化的精髓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是我們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忘记,永远不可丢弃的民族财富,因为那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遥远的故乡。所以,儒家的某些落后思想对武术文化产生的影响处于从属地位,从主体来讲,特别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对武术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2武术文化之仁爱思想

2.1爱师傅,尊师重道

孔子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的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孔子的仁爱像天上的太阳普施与众人,而是由内及外有差等的爱。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由此推及社会上的众人,对父母的爱是最重要的。爱自己的家庭,由此推及社会与国家。

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把尊师重道视为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折不扣地执行。我们说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深刻含义就在于此。在习武群体中,特别是传统习武群体非常注重拜师仪式。这种拜师仪式,不是可有可无,也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因为对师傅而言,经过拜师仪式的徒弟已经是自家人,那以后徒弟的成功与否一定关乎师傅的名声和在武术界的地位;经过拜师仪式的徒弟也要终生把师傅作为尊重的对象。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有师徒情分的习武群体,其内部是十分协调的,闪烁着温情脉脉的人伦色彩。门派里的每一名成员,都有权利和义务为本门派的兴盛繁荣而奋斗,同时也有权利维护本门派的荣誉。因此,门派内部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武术形成了以门派或社团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各门派在师傅至高无上的领导下,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2爱同门,兄弟怡怡

在《论语·子路》篇有这样一则对话,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子路问孔子:“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相互之间能够切磋学问,相互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朋友相交以道,相互切磋,就会共同提高;朋友相交以心,相互勉励,就能使双方增加前进的力量;朋友相交以义,相互督促,就能迁恶从善,日臻达到人格的完美。朋友是志同道合者,重在于精神的交流,所需者正是“切切偲偲”。兄弟乃血缘关系所决定,融洽相处的标准不一定就是志同道合,和睦相处,讲究兄友弟恭是重要的标准。

既然师傅的地位如同父亲一般,那么同在师门下习武的兄弟,也就是同门,就必然情同手足了。现在的武术传承,大多进入到现代教育阶段,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令人费解,但是,稍作思量,又觉得理所当然,就是出自一个武术教师之下的学生,见面称呼还是以师兄弟相称,而不是某某同学,某某学长的称谓。师兄弟之间,为了维护相互间的关系,如长幼,进入师门的前后等,必然要有一定的规则,这时,习武群体直接嫁接了儒家文化中兄弟之间的相处之道,那就是“悌”,即尊重兄长。师兄弟,白天在一起习武,夜间在一起交流切磋,渐渐形成一种不是真兄弟,胜似真兄弟的血肉相连、利益相通的关系,即“兄弟怡怡”。可以说,在一个习武群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同门而独立存在,独立进步,因为从本质上讲,一个习武群体既是一个关系共同体,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2.3爱苍生,推己及人

孔子主张立德修身,《礼记·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但立德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也很直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成功也要帮助别人成功,自己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这里孔子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不是看做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休戚与共的关系,同时又提出,要想帮助别人“立”和“达”,首先自己要“立”和“达”,否则,推己及人,只是一句漂亮的、骗人的空话而已。

真正的武者,绝不是打打杀杀的鲁莽之辈,也不是凶残杀戮的嗜血之徒,而是在习武过程中追求生命价值,体验到生命珍贵的谦谦君子。真正的武者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尊重别人的生命,甚至对手的生命,常怀一颗悲悯之心对待所有人,常用推己及人的做法,让身边的人受到感染,走向人生和社会的正途。但是,武者毕竟是武者,武者的悲悯之心绝不是无原则的施与,或者无原则的妥协,而是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最早出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真正的武者,锄强扶弱,路见不平,见义勇为,慷慨乐助,施恩不图报,造就了无数的英雄侠客,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传奇。例如,津门大侠、民族英雄霍元甲,他彪炳史册的功绩,不在于打败了外国大力士,创办了精武体育会,而在于不甘心于中华民族被称为“东亚病夫”的耻辱,不畏强暴,奋力抗争,用正义谱写对中华民族的大爱之歌。

2.4爱家国,图存社稷

儒家文化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身系国之安危,“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时,应该有铁肩担道义,挽救民族危亡,甚至为民族大义勇于牺牲的精神。《论语·卫灵公》有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泰伯》也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本人更是一位有着深沉忧国忧民之情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爱国者,面对周王朝衰微,诸侯僭越,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他奔走呼号,图存社稷,虽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不忘为实现社会安定、苍生幸福、国家统一的理想鼔与呼。

梁启超先生有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讲的就是习武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其实,武术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武术精神。回望历史,为反抗强权与暴政,贫苦农民多次揭竿起义,而农民起义之发源地,大多是民风彪悍,有刚烈习武之风的地方。面对外敌入侵,为抵御外侮,习武者把救亡图存和人民的安危作为自己的责任,不谋一己一家之私利而秉存国家民族之大义。中国近代百年沉沦,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许多武林人士挺起傲岸的身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1919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孙中山先生亲自题赠匾额,书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并担任该会的名誉会长,还为该会特刊《精武本紀》撰写了序,在序中,中山先生说:“精武体育会成立既十年,其成绩甚多。识者称为体魄修养术专门研究之学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由此可知,武术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爱国主义精神是武术文化的本质内涵。

3结语

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融摄了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从而形成了特色独具的武术文化形态。我们相信,武术未来的发展也离不开儒家的仁爱思想,因为仁爱是一切文化的根基,更是武术文化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任瑛.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武术科学[J].搏击?学术版.2004(2).

[2]黄莉.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

[3]张长念,晋小洁.齐鲁文化与中华武德[J].中华武术(研究).2015(12).

[4]张泽华.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现[J].武术研究.2017(3).

作者简介:

朱寒潇(1982—),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教学与实践。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儒家文化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