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力量研究
2019-09-10关钦文
关钦文
课题项目:2018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名称: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腹肌力、表面肌电与疼痛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研究,项目编号:SWU1809385。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0-097-01
1研究依据及意义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在我们生活中存在非常普遍,由于疾病长期困扰着他们,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劳动效率及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本研究通过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躯干腰腹肌力研究,希望能在理论层面上,为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层面上,有利于提醒人们维持腰椎稳定性,预防慢性腰痛。
2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概述
下背痛(LBP)是指一组以下背部、腰骶部以及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骨科与康复科的常见病。下腰痛患者中,只有少部分可以找到明确的病因,而85%的下腰痛患者临床上找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确诊病因。对后者一般称之为“非特异性腰痛(NLBP)”或“自发性腰痛”。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一般可以恢复得比较快,有90%发病在3天以内的病人在2周内是可以恢复的,不管治疗还是不治疗,大多数急性或慢性疼痛患者都会以自然的方式缓解。1/3的病人在一周内、2/3的病人在7周内会有充分的改善。但复发很常见,6周内约有40%的病人复发,大多数的复发不致残,但呈现出慢性反复进行性加重。
3研究方法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0名和正常无腰痛对象2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腰痛组与正常组。并将20名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按照痛侧与非痛侧、VAS不同疼痛等级进行分组。主要采用测试法(mircoFET3肌力测试仪)对受试者的核心肌力进行测试,并分析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與正常非腰痛患者、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痛侧与非痛侧,不同疼痛程度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腰腹肌力情况。
4非特异性腰痛者的核心肌力表现
4.1非特异性腰痛组与正常组在核心肌力方面的情况
将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与正常组的躯干前屈肌力、后伸肌力、左右侧屈肌力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与正常组的躯干前屈肌力、后伸肌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腰痛患者左右侧屈肌力均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
4.2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痛侧与非痛侧的核心肌力比较
将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核心肌力痛侧、非痛侧两侧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患者非痛侧侧屈肌力明显高于痛侧 (P=0.021<0.05)。详见表1:
4.3不同疼痛等级组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腹肌力比较
将不同疼痛等级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前屈肌力、后伸肌力、痛侧侧屈肌力,非痛侧侧屈肌力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疼痛等级的患者前屈肌力和痛侧侧屈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度疼痛组后伸肌力、非痛侧侧屈肌力明显低于轻度疼痛组(P<0.05)。
5结论与分析
本文研究显示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在不同疼痛等级的核心肌力方面,后伸肌力与侧屈非痛侧肌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中度疼痛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肌肉力量明显低于轻度疼痛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出现这样的结果与宋晓君所研究的慢性下腰痛对二级运动员躯干肌力及脊柱屈度的影响中的研究一致。其原因很可能是轻度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与中度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相比疼痛不明显,在后伸肌力上,由于疼痛感觉的加剧与心理上的畏惧疼痛,而且后伸要用到的竖脊肌,多裂肌出现了长期的不敢发力,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运动中,导致在后伸肌力上轻度疼痛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比中度疼痛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后伸肌力更大。研究显示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痛侧腰背部肌肉收缩力较健侧弱,深层肌肉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且较健侧易于疲劳。并且由结果可知,中度疼痛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肌力明显低于轻度疼痛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肌力。当非特异性患者在做侧屈肌力测试的时候痛侧明显不敢发力,这也影响了非痛的一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在生活锻炼中都有刻意的少用腰部肌力发力,无论是痛侧还是非痛侧,所以核心肌力均小于正常人。
同时,本结果显示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痛侧侧屈肌力、非痛侧侧屈肌力均明显小于正常组。这与汪敏加通过德国的TORSOCHECK核心肌力测试系统检测71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躯干腰腹肌肉力量特征的结果基本吻合,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人体躯干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进行左右旋转动作的出现频率和训练强度具有很大程度的关系。又因为肌群中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募集情况决定了躯干肌的肌肉力量,其取决于收缩强度,募集的Ⅰ、Ⅱ型纤维数量越多,肌肉收缩强度就越大。与此相反,躯干部位的主动左右侧屈动作出现的概率相对低和训练强度较小,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后伸肌群和左右侧屈肌群所募集的Ⅰ、Ⅱ型纤维数量可能很大程度上低于正常人。所以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在腰背部后伸肌力、右侧屈肌力、左侧屈肌力方面显著性低于正常人。
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痛侧、非痛侧两侧肌肉运用不恰当,导致痛侧、非痛侧两侧长期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导致一侧神经被压迫,另一侧肌肉长期代偿,而导致的腰疼现象。并且由结果可知,腰痛组肌力明显低于正常组肌力。当非特异性患者在做侧屈肌力测试的时候痛侧明显不敢发力,在生活及锻炼中也会尽可能不用痛的地方发力,因此非特异性患者痛侧与非痛侧两侧侧屈肌力均小于正常人,可能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在生活锻炼中都有刻意的少用腰部肌力发力,所以肌力均小于正常人,也有可能是侧屈肌力的薄弱导致腰部稳定性差而引起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