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时代的主要领导人如何用人
2019-09-10刘书昊
刘书昊
摘 要: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古盛极而衰,成败异变之自然之理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以其通俗的语言以及对三国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艺术加工使得“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英雄人物登上了市民阶层的舞台。陈寿熟读名家之史料,亲察三国之遗迹而编纂的史学著作《三国志》,深受古今之人许也。易中天在《品三国》中一言以蔽之“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不断变新浪”后,又扪心自问,果真如此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争战已休,成败已空,三足鼎立,浪花淘尽英雄。但作为三大政权鼎盛时期的领军人物,无论是从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值得后世加以圈点。
关键词:操之智;备之义;亮之法;权之情
一、操之智
羅贯中尊刘抑曹的思想深得民间所认同,曹操在戏剧里也被画成白脸的形象。但只有将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再去思考,才能客观的去认识一个人。从太守乔玄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见曹操被称作奸雄既因为他的远大的志向和阴狠果断的行事风格,更多的是在东汉末年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成为时局造英雄的产物。自二十岁举孝廉,刺杀董卓未遂,而后首倡义兵,官渡大败袁绍,赤壁抱憾而逃,汉中与刘备拔刀相见,老来疑心四起,带着对事业和家业的眷顾离开人世。智慧贯穿了他的一生。举孝廉当官之际,他造福百姓,得罪权贵,也因此看透了天下政局的腐败,所以选择了新的政治路线。当今也有一句名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年的曹操不具有威望,先后跟随董卓袁绍,表面上寄人篱下,实则却暗自洞察时局,最后“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应该养心蓄锐,厚积薄发,以待出山之时。曹操的智慧在用人方面更是可称可赞,荀彧、郭嘉、许褚等当代名士尽心竭力助他统治了中国北方地区,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标。
二、备之义
刘备早年虽然沦落到卖草鞋的处境,但他仍然是帝室之胄。复兴汉室既是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为他在乱世有一立足之地奠定了基础。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后,正式开始动身,参与这场东汉末年争夺天下的较量。正如东吴群儒所说,他走当阳败夏口,若不是命大,在长坂坡早死于曹操数以万计的军队之下。他喜怒不形于色,民间甚至有“刘备哭天下”的说法,但他忍辱负重,三分天下而得其一,“义”是他人品的体现,也是维系统治的重要利剑。关张刘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赵云长坂坡出生入死,保住阿斗性命,刘备摔阿斗,说道:“为一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被真心实意的玄德打动,从此对蜀汉政权肝脑涂地直至老死。有人说刘备伪君子,有人说他为得人心不择手段,但刘备重义确实为他增添一份英雄本色。在21世纪,维持人际关系仍是我们每天需要面对的问题,在社会潜规则下,重情重义的人最终还是会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
三、亮之法
孔明未出隆中而三分天下,《隆中对》最后记载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更多人关注的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后,刘备以师生之礼相待之,爱才之心显而易见。但《隆中对》真正的精华仍是其按部就班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如果说孙权、刘备、曹操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在那个匡扶汉室未必成功,自立为帝却未必成王霸之业的年代一味的向前走,却也不知道怎么走过来的,那诸葛亮在未出隆中时就对天下有了基本的规划和相应法度,白帝托孤后只是诸葛亮独掌大权的开始。马谡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的典故老少皆知,但这只是亮之法的沧海一粟而已。诸葛亮虚君实相,却从未篡汉自立,鞠躬尽瘁,上报刘备知遇之恩,下安蜀国黎民百姓,“天府之国”的美誉从此花落四川。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即使兴复汉室的理想名存实亡,也要铸就一个时代的和平安定,只可惜将星陨落,只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空空感叹。后人如孔明一般是千古难得一遇的忠臣的人屈指可数,而能有自己的宏伟蓝图和政治理想,更是一个人格局的体现。
四、权之情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诗中所描写的周公瑾烨然若神人,而历史上的周郎雅量宽宏,外表俊郎,文武全才,可谓是完美。这样文韬武略的将才受孙策的遗命辅助孙权,外是君臣,内如兄弟,可见孙权雄踞江东,与这帮叔伯哥哥的帮扶是密不可分的。权以情动人。孙权对属下情同手足,吕蒙年少时英勇过人,却鲁莽愚钝,受孙权教诲,变得手不释卷,鲁肃才由衷发出“不再是吴下阿蒙”的赞叹。孙策临死前将自己好不容易夺回的江东八十一郡托付给自己年方十八的弟弟,孙策对孙权作出了充满自信又符合事实的评价,“决胜于两阵之间,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力保江东,我不如卿”。孙权接手过江东这个还未安定的政权,外有袁绍曹操虎视眈眈,他以张昭为师,以周瑜为兄,广纳贤才,子敬到来后,与其食之同器,寝之同席,亲如一家人,这个大家庭中的幼弟创下千秋霸业。人与人之间交友是否在了解对方而产生信任的同时,多一份情到深处不由自主的信任?中国人讲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亦是同理。
五、结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湖北赤壁、四川锦里、东吴荆门,车水马龙,繁华依旧。来来往往的人群或许忙着上班上学,来不及抬头看一眼,匆匆而过。慕名前来的游人或许不了解这段尘封多年却意蕴深刻的历史往事,看着红砖绿瓦,滚滚长江,拍完游客照朋友圈一晒,不再想起。但经典的存在是永恒的,当人们厌倦了日新月异的风景,静心品咂那段风云起涌、苍黄变化的时代时,涛声依旧,那些历史英雄仍可自娱自乐般娓娓道来属于三国时代的如诗如画······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236-237.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2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