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河南省小麦产量提高的因素及建议
2019-09-10许明明
许明明
河南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提高的一系列因素依然存在,笔者经过多年实践经验,将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因素总结如下:
一、综合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水利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还有近40%的耕地望天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每年旱涝成灾面积占全部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80%左右。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乡镇机构改革后,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现有人员中非技术人员比例过大,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三)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组织化水平低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到农户总数的1/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45%左右。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都成为制约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农村土地流转水平低
从全国来看,河南省农村流转水平仍然较低,低于全国水平,同山东、浙江等省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户均土地经营规模小,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还未出台具体的政策和操作办法。
(五)农村高素质人才缺失
科技种田水平低下。农民技能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二、技术因素
全省人多地少、资源有限,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核心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增加投入、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
(一)整地质量差
近年来,很多地方为了播期会采取旋耕方式,造成了旋耕后耙地不实,对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十分不利。由于表土疏松,播种深度过深,造成出苗困难,勉强出来的苗也很弱,不利于形成壮苗,冷冻年还容易造成冻害的发生。
(二)播种量逐年加大
近年来,河南省小麦播种量偏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出现,虽然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有明显的好转,但是由于老百姓多年的习惯造成了每年都有不少群众播种量偏大,给春季麦田管理造成了被动的局面,有的还造成旺长,分蘗少,次生根不好,叶片不少群体不小,导致早春易受冻等,直接影响了河南省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测土配方施肥力度不大
目前,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总体偏低;二是氮磷钾质量分数不均衡,有的地区有效磷质量分数偏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多年来有机肥施用量少。二是使用复合肥的问
题。群众认为只要用了复合肥,土壤养分就平衡了。实际上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复合肥,各种营养成分差别很大,不一定就是最佳选择。因此,需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力度,合理施肥,从而提高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时间、方法不正确
近几年来,群众都知道了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性,但是对防治的时机和方法还不太了解,导致喷药防治了但效果不理想。比如纹枯病的防治,一般要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顺茎基部喷洒农药,但农民总是到了死穗的时候才想起要施药。不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时间及方法也会影响小麦产量的提高。
三、建议
(一)综合建议
针对以上因素,要想在小麦粮食产量上有新的突破,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增强土地流转水平,抓好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积极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和供销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二)管理建议
一是优化布局,实行标准化生产;二是深耕精细整地,科学配方施肥;三是适时精量匀播,保证麦播质量;四是采取综合措施,预防病虫草害。搞好麦播期间的病虫害防治,是保证麦苗健壮生长的重要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平整田地,深翻土壤,施用腐熟粪肥,科学配方施肥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培育健壮麦苗,抑制病虫草发生危害。推廣优质高效安全的包衣种子技术。通过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选用3%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颗粒2~3 kg/667m2进行土壤处理,可有效压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虫口密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甲基异柳磷、辛硫磷进行拌种,对蛴螬、蝼蛄、金针虫均有较好的防效。用10%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对小麦全蚀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叶枯病及苗期白粉病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