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乡县精准扶贫路径探讨

2019-09-10乔德华贺春贵窦晓利王敏程卫东陈富何振富黄杰白贺兰刘锦晖蒲海泉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探讨

乔德华 贺春贵 窦晓利 王敏 程卫东 陈富 何振富 黄杰 白贺兰 刘锦晖 蒲海泉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会议交流、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东乡县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调研,从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方面指出了东乡县精准扶贫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路径;探讨;东乡县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9)01-0080-07

Abstract:In terms of drough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mechanism of drought resistance and drought resistant molecular level of sorghum,summarizes the drought resistant germplasm screening of sorghum, sorghum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under drought stress and drought resistance molecular level study,an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of sorghum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Sorghum [Sorghum bicolor(L.) Moench];Drought resistance;Germplasm screening;Drought resistance mechanism;Molecular level

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东乡县科技帮扶工作组结合“东乡县富民产业培育研究与示范”、“中石化东乡县布楞沟流域科技扶贫”,以及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科技扶贫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项目实施,先后10余次赴东乡县龙泉、春台、汪集、高山、大树、锁南、坪庄、东塬、兰卜、达板、沿岭等11个乡镇35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对6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详细调查了解贫困户家庭经济情况、生计模式、种植结构、养殖规模、致富打算、科技需求,逐户填写《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户致富能力及科技需求调查表》。深入李家沟畜牧合作社、布楞沟养殖合作社等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农民合作社的管理运营模式及与入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分别与临夏州科技局、扶贫办,东乡县政府及其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有关乡镇和村社多次召开座谈会,就东乡县科技扶贫情况、富民产业培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东乡县作为甘肃省典型的深度贫困县,具有贫困程度较深、致贫原因多样、贫困要素多元等特点。既有“人”(贫困主体)的贫困,也有“业”(富民产业)的贫困,还有“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贫困,更有“人”“业”“地”相互不协调[1 ]、发展不充分导致的贫困,是3个维度相互交织、深度耦合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贫困。

从“人”的角度看,贫困表现为贫困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生计资本、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从“业”的角度看,贫困表现为富民产业脆弱性强、增收致富产业较少、经营管理比较粗放、收入来源渠道单一;从“地”的角度看,贫困表现为地形地貌复杂、土地干旱瘠薄、人口密度较大、人居环境较差、社会环境封闭等。

东乡县属于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县,资源禀赋差,人口压力大,文化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困难是多方面的。目前全县229个行政村中仍有133个重点贫困村74 000多贫困人口,贫困面高达25.28%,为甘肃省最高。对于这样一个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深度贫困区,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体脱贫和持续健康发展问题。其核心是要创新脱贫思路,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举,扶贫与扶智、扶志有机结合,深挖人、业、地等资源潜力,统筹实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貧、生态扶贫和异地搬迁扶贫等措施,激发县域综合发展活力。

1   继续夯实产业精准扶贫基础

产业是富民之源、脱贫之基。产业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首,为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也将“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列为首要脱贫措施[3 ]。培育富民产业,实施“造血”工程,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造血”须先造“髓”,发展富民产业要以地方特色产业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1   种植业

1.1.1   马铃薯    东乡县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2.3万hm2左右,是该县第一大农作物,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东乡洋芋”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重要主食,“东乡土豆片”也是西北餐饮行业的特色食谱。马铃薯还是农户家庭养羊的重要精饲料。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退化老化、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而不稳,平均产量1.88~2.25 t/hm2,产值9 375~11 250元/hm2。近年来,以陇薯7号、陇薯10号为主栽品种,采用“新品种+脱毒种薯+黑膜覆盖”技术模式,平均单产达到3.75~4.50  t/hm2,收入18 750~22 500元/hm2,在面积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产量和效益翻番,促进了东乡县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如每户种植马铃薯0.2 hm2,可增收3 750元,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辅助措施。

1.1.2    玉米    东乡县玉米常年播种面积与马铃薯相当,目前种植品种以酒单系列为主,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和地膜覆盖化。平均单产6 750~7 500 kg/hm2,收入9 750~10 950元/hm2(不含秸秆收入),是牛羊的主要饲草料来源。发展措施一是以先玉335、吉祥1号及陇单系列为主推品种,以“新品种+增加密度+地膜覆盖”为主推技术,使产量提高到   8 250~9 750 kg/hm2,收入达到12 000~      14 250元/hm2(不含秸秆)。二是大力实施玉米粮改饲,并作为促进牛羊养殖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促进玉米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有效促进牛羊养殖业快速发展。

1.1.3    藜麦    藜麦作为新型粮饲兼用高效作物,其籽粒是很受市场欢迎的全营养时尚食品,秸秆也是很好的牛羊饲草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选育的陇藜系列新品种已在当地海拔2 000 m左右的区域试种成功,表现出耐旱耐瘠薄等特性,平均单产6 000 kg/hm2,收入在30 000元/hm2左右,较种植玉米可增收15 000元/hm2左右,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有效措施。以陇藜系列品种为主推品种,以“新品种+地膜覆盖”为主推技术,在适宜区域适度扩大藜麦种植面积,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在增加农民种植收入的同时,为牛羊养殖业提供部分新型饲草来源。

1.1.4    甜高粱    甜高粱是一种新型高产优质饲草作物,具有产草量高、适口性好、耐旱耐碱等特点,茎秆多汁且有甜味,牛羊喜食、增重速度快、育肥周期短,是牛羊集中养殖区理想的新型饲草作物。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陇东旱原区试验,种植光敏型晚熟甜高粱品种,可多茬收割,鲜草单产105~120 t/hm2,成本仅37.5~60元/t(不含人工和土地成本),青饲时间可达4个月[4 ]。近年已在东乡县试种甜高粱获得成功,2018年在汪集、龙泉、大树等乡镇示范推广面积超过80 hm2,现场测产结果为97.5~117.0 t/hm2,深受农户欢迎,可作为高产优质饲草作物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措施主要以“大卡”、“海牛”为主推品种,以“新品种+地膜覆盖”为主推技术,适度扩大甜高粱种植面积,采取“种植甜高粱+养牛(羊)”的种养结合模式,以优质高产牧草种植促进东乡县牛羊养殖业提质增效。

1.2   养殖业

1.2.1    养羊业    东乡县是甘肃省养羊大县之一,2017年羊饲养量达到125万只(其中出栏58万只),以农户家庭分散养殖为主,是农户家庭收入的第二经济来源,并成为全县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户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通过多年发展,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羊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繁殖、育肥、加工、销售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但目前仍有不少农户每户仅养羊3~10只,规模小,收入低,不能单靠养羊实现脱贫。在无劳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通过适度扩大养羊规模,成为当地大部分贫困户实现按期脱贫的一项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选择。发展模式主要有兼业养羊户自繁育肥模式(1260或1390模式),即每户养殖种公羊1只,多胎母羊20只或30只,年出栏育肥肥羔60只或90只,净收入1.3万~2.0万元,实现兼业养羊户3~5口之家的脱贫目标;兼业养羊户纯育肥模式(2480或34120模式),即每户每批次养殖羔羊20只或30只,每年养殖4批次,年出栏育肥肥羔80只或120只,净收入1.7万~2.6万元,实现兼业养羊户4~7口之家的脱贫目标;专业养羊户自繁育肥模式(25150或26180模式),即每户养殖种公羊2只,多胎母羊50只或60只,年出栏育肥肥羔150只或180只,净收入3.0万~4.0万元,实现专业养羊户的小康目标。以上6种农户家庭养羊模式是东乡县兼业养羊户和专业养羊户的典型经验总结和实践理论提升,是适合不同家庭情况的羊产业脱贫致富模式,可结合实施情况在全县养羊户中示范推广。从小农户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纯育肥模式更为理想,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是“短平快”致富项目,推广前景更好。

入户调查发现,目前东乡县农户家庭自繁育肥养羊户多以体型较大的萨福特、小尾寒羊为种公羊,而基础母羊种群来源比较庞杂,部分成年母羊体型较小,“难产”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到产羔成活率,因此建立肉羊良种繁育基地十分必要。以现有畜牧养殖合作社为基础,建立肉羊品种改良与示范基地,开展以湖羊、杜泊羊为主的肉羊品种纯化、杂交改良,使合作社发展成为东乡县重要的肉羊良种繁育输出基地;建立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指导合作社带动农户走肉羊产业化发展之路,并以湖羊和杜泊羊为主要品种,逐步复兴“东乡贡羊”传统品牌。

1.2.2    养牛业    牛产业也是东乡县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目前牛饲养量达到4.05万头,有集中养殖和分散养殖2种形式。集中养殖主要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分散养殖主要是一家一户的自发养殖。总体来看,养牛比养羊经济效益更好,每年出栏1头牛可以实现1个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但投入成本高、饲草料需求量大。有养牛意愿且具有一定投资能力的农户,可将养牛作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项目。发展模式一是集中养殖模式,即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经营管理主体,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管理形式及“种草+养殖”的模式,集中建设圈舍、共同筹集款项、统一饲养管理、集团出售获益。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或股东,农户与新新经营主体通过合同订单、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等形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或企业带动兼业养牛户和专业养牛户发展养牛产业是脱贫致富的良好形式。若农户养殖肉牛5~10头,架子牛购进费用7 500元/头,养殖8~10个月出栏,每售价1.5万元/头左右,除去饲料成本净收入4 000元/头左右,总收入2.0万~4.0万元,可使养牛户5~10口之家实现脱贫目标。二是分散养殖模式,即农户按照自家养殖意愿、圈舍大小、草料来源、劳力情况、经济条件等自行选择养殖规模。若农户养殖3~5头,总收入1.2万~2.0万元,可使养牛户3~5口之家实现脱贫目标。

1.3   农产品加工业

目前,东乡县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传统加工和初级階段,尚无精深加工企业。马铃薯贮藏仍以传统地窖为主,窖藏条件较差,腐烂现象比较普遍,大型马铃薯种薯贮藏窖、商品薯贮藏窖尚未得到有效发展。随着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措施的实施,必须将贮藏窖建设、主食化产品开发作为主要措施,实现错季销售、加工增值。牛羊集中屠宰场不足,设备条件落后,大部分农户及合作社仍以活羊(牛)或鲜肉直接出售为主,牛羊肉加工业发展不充分,加工增值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饲草料加工方面,近年开始推广玉米秸秆青贮,部分农户甚至还直接用玉米籽粒饲喂牛羊,消化吸收率低,使本来就不充裕的精饲料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措施方面,应优先扶持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做大做强,促其尽快走上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有效实现本地农产品加工增值,使贫困户分享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效益。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际,重点发展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加工、牛羊肉精品加工、饲草料加工配送等业态,努力打造以“东乡手抓羊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采用冷鲜真空包裝、特色熟食精深加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中央电视台扶贫公益广告等强有力措施,实现优势特色产品品牌溢价销售,获取丰厚的加工增值效益。借鉴青海省经验,继续用贷款支持东乡本地农民在省内外开办“东乡手抓羊肉馆”,同时鼓励优先聘用本县贫困户打工或与贫困户合作开馆,并给予优惠支持,形成“东乡手抓羊肉馆+贫困户”的发展模式。

1.4   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是东乡县农民第一经济收入来源。若农户家中有1个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每年就可收入2.0万~3.0万元,就能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若有一技之长则收入更多,不但能够脱贫而且能够致富。近年来,东乡县以“清真餐饮”和“东西帮扶”为抓手,劳务输出产业初见成效,而且制定了“百千万亿”劳务输出计划,但仍有不少青壮年富裕劳动力围绕“一亩三分地打转转”。因此县乡村三级应进一步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对不愿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有劳力但没有找到务工岗位的农户,统一组织劳务队,成立劳务公司,培育劳务经纪人,集中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并通过各种渠道或中介组织扩大劳务市场,解决务工岗位,促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快速增加贫困家庭经济收入的便捷渠道[5 ],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短平快”产业。东乡县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尤其在餐饮业方面有一定的名气,进一步提高贫困户工资性收入比重应当成为东乡县农民增加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在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方面,可以探索为在外稳定务工人员提供保险等补贴,激励外出就业热情;可与社会扶贫机构(如东西互助、企业帮扶等)深度合作,借助社会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良好机遇,大力开发本地公益性就业岗位(如乡村保洁、道路养护、孤残护理等),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2   加强科技扶贫

产业扶贫必须依托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使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科技扶贫是“内源”扶贫,具有“输血”、“治疗”、“速效”作用[6 ],其目标是运用先进科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做好科技扶贫应从“农民”、“产业”、“区域”三个维度入手,分别以贫困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和致富技能提升、富民产业精准培育和提质增效、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综合发展为主要目标和重点方向,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科技扶贫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以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科技扶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科技人员与农民有效对接、农业技术与信息的有效传播及推广应用作为科技扶贫的切入方式和切入途径[7 ],按照“贫困农户增收—富民产业培育—特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主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帮助贫困农民掌握致富技能是实现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贫困户致富能力提升速度缓慢、农民致富能力不足仍是当前东乡县扶贫攻坚的主要问题,必须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作为科技扶贫的核心,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7 ],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逐步形成崇尚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氛围。调查表明,随着特色种养业的逐步发展及外出务工的需要,农户希望得到更多专业技术指导和生产技能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农户更乐于接受现场指导、异地观摩等方式。但科技培训实践中大部分受训对象为留守老人、妇女,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弱,影响了培训效果。因此,一方面必须创新培训方式,以“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一对一”等方式,实现从“培训”到“培育”、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从传统培训手段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的创新,着力提升培训效果,使贫困户真正掌握致富奔小康的技能实力;另一方面,应适当转移技术培训的重点对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村社干部,以及“乡贤”、“能人”、“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培训力度,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培训,充分发挥这些“永久牌”技术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3   强化教育扶贫

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8 ]。从贫困现象与贫困本质角度讲,物质贫困只是贫困的外在表象,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则是贫困的内部根源[9 ]。2016年底,东乡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51.40%,高中教育入学率38.02%,全县青壮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2 a,在甘肃省86个县市区以及全国56个民族中属平均受教育程度最低。调查表明,东乡县贫困户户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其中户主为文盲的农户占38%,小学文化程度占56%,均为全省最高;而且有一部分40岁左右的青壮年还处于文盲状态,甚至有些中年妇女听不懂普通话。贫困户家庭对子女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2017年东乡县历史上首例“官告民”案件(乡政府起诉辍学学生家长)公开审理后,全县辍学返校学生达8 000多名,为此临夏回族自治州启动实施了“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受教育水平低、观念落后既是贫困的表象,也是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5 ]。

物质要脱贫,首先要精神脱贫。教育扶贫需从基础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抓起,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全面提高贫困户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小学生为43%,中学生为108%,大学生为300%。据发达国家测算,小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率要比文盲农民高24。美国经济学家杰米森在对我国贫困地区的研究发现,每个农户成员接受1年教育农业生产量就可增加8%,每个户主多接受1年教育则可增加3%的产量[9 ]。东乡县基础教育相对较弱,贫困户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缺乏汲取科技成果的能力和热情。教育扶贫是“扶志”“扶本”“扶根”工程,必须将“扶志、扶智、扶人”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策略。首先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实施“精神扶贫”工程,发挥教育扶贫的“造血”和“长效”作用,激发农民致富信心,振兴农民追求幸福的“精气神”,启动贫困农民的内在动力,摒弃“穷不思变”、“要我脱贫”的依赖思想,树立“穷则思变”、“我要脱贫”的雄心壮志,实现由“被动扶贫”到“主动致富”的思想、行为转化[7 ]。

4   注重生态扶贫

生态扶贫旨在通过改善生态脆弱区环境状况,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而达到持久脱贫致富效果。生态扶贫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生态扶贫、绿色减贫的新模式,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重点是应用循环农业和高效农业技术,对农牧区传统优势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循环农业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种农业生产资源,使生态环境免受污染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农业增效换回生态发展的空间,逐步实现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双赢的目标。

东乡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全面实现小康后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考虑,必须兼顾“生态、生产、生活”3个方面,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全面提升。根据东乡县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及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在生态扶贫方面应重点实施以下措施。

4.1   种草与养殖有机结合

目前,东乡县不少养殖户及合作社因饲草不足,每年需从河西等地高价购进麦草进行补充,这不但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益,也不能满足扩大养殖规模的需要。因此,对25° 以上坡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适当扩大苜蓿、红豆草、燕麦草、饲用大麦等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流域生态保育,使牧草种植与区域生态保护及牛羊养殖有机结合,在有效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生态修复与改善。

4.2   大力拓展农业功能

东乡县属黄河、洮河、大夏河、广通河交汇滋润之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有10个乡镇、107个行政村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较好条件。充分利用紧邻兰州市的区位优势,应用“功能农业”新理念做好全域旅游县“大文章”,盘活县域山水资源、“山顶县城”等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城郊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逐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户主动的县域旅游发展格局。以举办东乡赛牛会、赛羊会、农家乐、民族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民族区域休闲旅游活动为抓手,同时突出景观农业,建立与东乡丹霞地貌、库区水天相映成趣的沟卯林草、藜麦等农业景观带。通过发展旅游观光业,给贫困户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促使更多贫困户从深山区走出来,形成沿河沿库沿主干道居住带和就业带,从根本上优化东乡县的人口布局和产业布局。

4.3   积极发展林果花卉业

东乡县林果花卉业应按照“因地适宜,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的原则逐步推进。一是沿河沿水库沿主干道进行绿化美化,打造库区边沿的彩色花卉林果产业带和陇上第一垂钓基地;二是围绕沿洮河流域唐汪川的“杏花节”做足“杏文章”,延伸杏产业链;三是打造优质花椒生产基地和啤特果生产基地,特别是引进无剌花椒并建立种苗生产基地,适度扩大栽植面积,增加贫困户收入;四是适当引进设施果树,进行葡萄、油桃等设施栽培,发展农事体验园。

5   加大移民搬迁扶贫力度

东乡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甘肃三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地。全县总人口30.94万人,其中东乡族占87.12%、回族3.00%,汉族9.78%。全县总面积1 510 km2,耕地总面积2.45万hm2(其中山旱地87.30%),人均耕地仅0.085 hm2。全县人口密度202人/km2。经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土地承载力是同类地区土地承载人口临界数量的9倍。全县28.92万农业人口分散居住在1 750条梁卯和3 083条沟壑中,交通很不方便,信息交流不畅,居住条件、基础条件均较差。县域海拔1 735~2 644 m,绝大部分乡镇地处海拔2 200左右的山区,部分乡镇同村不同社间的海拔相差400 m以上。年均降水量350 mm,年蒸发量高达1 783 m。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干旱缺水,植被稀疏,自然资源十分匮乏。

东乡县自然条件严酷,资源禀赋相对稀缺[10 ];人口密度较大,人居环境较差;土地承载力已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民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明显。尽管临夏州及东乡县库区移民局近年作了许多努力,但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大移民搬迁力度。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首先做好顶层设计,站在全省甚至整个西北地区整体均衡发展的角度,跳出东乡看东乡。对居住比较偏僻、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十分不便、教育设施欠缺、土地资源短缺的村社实行整体移民搬迁,使他们真正能够“挪出穷窝”;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把这部分贫困人口就近搬迁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做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11 ]。

参考文献:

[1] 游   俊,冷志明,丁建军.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6 — 2017)—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政策与精准扶贫实践[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6-07-25)[2018-08-18].  https://wenku.baidu.com/view/82206c8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9.html.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EB/OL].  (2015-12-17)[2018-08-18].  http://www. gov. cn/xinwen/2015-12/07/content_5020 963.htm.

[4] 何振富,賀春贵,魏玉明,等.  光敏型高丹草在陇东旱原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成分比较研究[J].  草业学报,2015(10):166-174.

[5] 杨   智.  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待脱贫人口特征与思考—以临夏回族自治州Y镇贫困户为例[J].  西北人口,2014(1):114-119.

[6] 杨理健.  论科技扶贫重的地位和作用[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6):58-60.

[7] 乔德华,贺春贵,车宗贤,等.  甘肃科技扶贫对策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16(12):56-67.

[8] 王福生.  加快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N].  甘肃日报,2017-6-23(4).

[9] 乔德华.  扶智:反贫困的战略重点[J].  开发研究,1996(6):58-60.

[10] 杜志雄.  实施精准扶贫新战略的难题和破解之道[J].  中国发展观察,2015(8):23-26.

[11] 常   静,罗   兵,常全彤,等.  东乡县农业气候资源及近 30 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  甘肃农业科技,2014(3):35-37.

(本文责编:陈    伟)

收稿日期:2018-11-13

基金项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三百”增产增收科技行动项目“东乡县富民产业培育研究与示范”(2017GAAS-CGZH-03-09);中国石化集团定点帮扶项目“东乡县布楞沟流域科技扶贫”。

作者简介:乔德华(1964 — ),男,甘肃灵台人,副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产业化和区域农业经济研究。Email:qdehua@163.com。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探讨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