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金融自由化对我国的影响

2019-09-10刘建明

理论与创新 2019年1期

刘建明

【摘要】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就当今全球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水平来看,我国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对汇率、利率的控制、金融机构的准入、业务范围以及资本流动的限制等方面。而同样的问题在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都存在过,为了摆脱“金融抑制”,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国分别实施了金融自由化。然而自由化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在金融自由化后经济迅速发展,有些国家则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潭,它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方方面面对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路径的选择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金融抑制 民營化

一、什么是“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一词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麦金农和肖认为,发展我国家普遍存在着利率限制、高储蓄率、信贷管制以及各种对金融中介歧视性负担等“金融抑制”现象,而各种金融抑制一方面会减少持有货币等金融资产的动机,减少可贷资金;另一方面又会降低投资的效率和质量,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他们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认为金融自由化可以增加投资的总量,提高投资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针对发展我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麦金农和肖在金融深化理论中,提出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主要是指政府对金融管制的放松,即政府放松对金融产品价格、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等的干预,使金融部门的运行主要由政府管制逐步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

二、国际金融自由化的经验与教训

1.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从1975年起这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始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它们的主要举措体现在价格、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和资本流动等方面的自由化。在经过二十多年的自由化之后,发达国家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倡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增加金融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滞涨、实现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

2.发展我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智利采取的是激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智利的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使得国内的幼稚产业迅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使得经济与市场脱离,存在于替代型经济背后的问题日趋突出,加之阿连德政府的决策失误激化了矛盾,引发了政变,军政府上台。军政府上台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实行了金融的自由化。在1974到1978年之间智利迅速的实现了私有银行利率自由化、国有银行私有化、放宽国内金融机构获取国外贷款的条件。在1974年到1984年间的第一阶段资本开放过程由于过于激进,非常不顺利,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直到后的第二阶段(1985~1996)开放来在总结第一阶段的经验教训之后才慢慢解决第一阶段的问题。

3.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我国家的经验教训

据IMF的经济学家阿斯里·德米尔居斯-昆特(Demriguc-Kunt)和埃里克·蒂特盖奇(Enrica Detragiache)对全球53个国家在1980~1995年间金融危机与金融自由化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实施金融自由化的金融体系更容易发生银行危机。而在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其金融基础设施越齐全、法律法规越完善、政府的腐败行为越少、合同的履约率越高,该国的金融自由化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的影响越小,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小;反之,金融自由化则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则会大增。这主要是有与金融自由化所需的客观条件不具备,金融自由化的正面效应不能很好的发挥,而负面效应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我国目前的条件

目前我国总体宏观经济形势较好,但是国内金融市场长期受到抑制;金融机构管理落后,机制不健全,并且多为国有背景的金融机构,产权不明晰,无法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人”,总体抗风险水平差。监管机构处于一个“宠物猫”的角色。作为监管机构,一方面监管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他所监管的对象多为国有体制内的金融机构。国有体制内的金融机构与监管单位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很难让监管单位真正发挥最用。

四、我国的自由化道路

结合国际经验,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自由化带来危机的可能性的大小。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我国家有较为完善的财税制度,丰富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经验,还有抗风险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而发展我国家在这些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我国目前出宏观经济比较稳定,财税状况比较良好以外,其他几样也存在很大缺陷。

五、为什么说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同时逐渐放松利率管制是我国的金融自由化的路径

1.缓解“脱媒”现象,降低金融风险,利益经济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实际存款利率经常为负,这就会造成“脱媒”现象,使得银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并且大量的资金“脱媒”绕过银行。一方面扩充了地下金融的规模,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大量涌入资本市场,由于这些资金的盲目性会给增加金融风险。目前提高实际利率受负面影响最致命的恐怕就是那些扶不起的“老国企”了,这些国企,国家已经扶持了这么久,该活早就活了,等到现在除了浪费社会资源以外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应该运用市场的手段,优胜劣汰。这样就使得那些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插上了发展的翅膀,他们才是我国经济的未来。所以适当放松存贷利率限制有利有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打破垄断,发挥市场机制

对民营资本开放可以打破原有的国有资本的垄断的格局。这样可以引入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更有效的为实体经济服务。目前让国有银行自我革新增强投资管理水平只能停留在形式上。如果放开民营资本的限制,这些国有银行才会有真正的改革压力与动力。

3.减少行政干预

民营资本较国有资本来说受到较少的行政干预,这样他们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政府目标效用最大化。这不仅可以锻炼银行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能,还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地方去。这样的金融企业更加灵活机动,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

4.易于监管

对内的金融自由化相对于对外的金融自由化较为温和。民营资本无论从实力还是投机经验相对于国际资本来说都要小得多,所以即使他们扰乱市场,杀伤力也比较有限。

5.可以提高监管水平

由于我国目前的监管水平不高,经验不丰富,如果贸然打开国门,无异于“引狼入室”。后果不堪设想。而民营资本相对于国际资本来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要低,并且发展阶段较为低级。对于我国的监管机构来说无疑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而民营资本的进入就为监管当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它既没有国际资本杀伤力那么强,又要比目前的那些国有资本灵活。这样一来,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和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可以同时正向提高。

6.降低金融业的脆弱性为接下来的金融自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形成了一个有效竞争的金融市场以后,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监管者的水平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金融的脆弱性会得到有效地减弱。这样以来,日后金融自由化阻力与风险相比现在要小得多了。

7.利于规范民间金融市场

降低金融业民营资本的准入,可以扩大正规金融市场的规模,同时必然削弱地下金融的势力,这样就原来监管体系外的金融市场纳入到监管的范围之内,把游击队规范成正规军,有利于宏观调控的准确性,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因为地下金融金融系统多少会带有一定黑社会性质)。

8.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鼓励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也符合了金融结构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观点,当一个制度的优越性发挥殆尽的时候也就是它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社会只有在不断地变化革新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陶冶.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融资服务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2):62-63.

[2]张家力.发展我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我国金融开放[J].山西农经,2018(23):101.

[3]木下信行.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对我国金融开放的启示[J].我国经济报告,2018(11):83-84.

[4]吴光豪.金融开放的内涵、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方金融,2018(10):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