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科学体验性教学的思考

2019-09-10汤锦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期
关键词:发展学生

汤锦洪

【摘要】为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我们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体验性教学的研究。研究体验性教学的作用、策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提升自主探究能力,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验性教学;学生;发展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已成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小学科学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决定了学生需要亲身体验科学学习活动。我们不禁要思考,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体验性教学有哪些作用,怎样进行体验性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体验性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教学方法仍然很单一、枯燥,有些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习惯于“讲科学”,只关注教学的结果。上课时让学生被动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思维转,简单地复制前人的生活经验,缺少独立思考,使学生形成一种机械重复的学习过程,造成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学习不感兴趣。这种枯燥抽象的教学使学生珍贵的好奇心、想像力、探究欲、创造力、独特个性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日渐流失,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二、体验性教学的作用

2.1体验性教学有利于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体验性教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加体验性学习,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在体验性教学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强化了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和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把握。

2.2体验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和情感生成

体验性教学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促进可持续发展。体验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点燃探索与创造的火花,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达到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塑造进取的人格。体验性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有效学习时间,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科学知识的建构,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提升素质。

2.3体验性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

新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等要求。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体验性教学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特长方面的和谐发展。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增长才能,培养探究科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

三、体验性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使科学教育回归人文教育,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体验性教学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创造,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1创设情境唤醒学生体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保持儿童好奇心是引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之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寓科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之中,创设真实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不断扩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使科学变得生动有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唤醒学生潜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领进科学的大门。

例如,在教学《骨骼》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身体非常好奇,很想多些了解。于是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有效的科学探究中。先从感觉骨头开始认识骨骼,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观察对方的身体,了解骨骼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再让学生“摸一摸”自己,“拼一拼”拼图,“看一看” 骨骼模型,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深入感悟,去体验科学知识中饱含的知、情、意、行。

3.2利用问题引导探究深化体验

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教学应关注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寻找学生与学习知识的有效切入点。小学生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很多时候在回答时表达不清楚。于是,我们以学生的起点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首先学会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时,及时给予帮助。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筛选探究的主题,激活学生探究的兴奋点。接着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对学生及时点拨激励,让学生的探究有动力和活力。

例如在教学《叶和花》时,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多样的叶子后,便尝试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希望学生能提出“叶子有哪些形状?”“不同的叶子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指向性强、可研究的问题。但学生却提出“叶子为什么有香味?”“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等课堂上暂时无法研究的问题。这时,我们要立即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适合研究的问题。

3.3以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出发点趣化体验

科学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根据教学的需要引进生活活水,将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引进课堂,以提高学生兴趣,丰富课堂内容。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及时地唤起学生的经历,唤醒、激活学生体验。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把思考、探究、发现和感悟,体验为一种快乐,发展为一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以“说话”“敲鼓”“拨动钢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声音王国,对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声音充满好奇,有效地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最多?鼓励和激发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说话时,用手轻轻按住自己的喉部;玩钢尺,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另一端,观察钢尺发生的现象;玩打鼓,敲击上面放有小纸屑的鼓面,观察鼓面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都有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机会,亲身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

3.4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拓展科學探究

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仅仅是课堂,将课堂教学拓展和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开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把活动空间由课堂发展到课外,使课内、课外相结合,拓展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种植、饲养、小创作、小论文等活动,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激发学生的灵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

如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后,学生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等性质,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有了一些新奇的想法。我们开展兴趣小组创新性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对如何更好地利用空气为人类生活服务的问题进行拓展研究,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创作出《空气大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探索、实践、提高,让思考和研究成为我们的习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育创新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红建.浅论体验式教学之于生命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

2.郝利红.体验教学探索与研究[J].才智,2008

3.马波,邹婉玲.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

猜你喜欢

发展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区域发展篇
学生写话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