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园林专业植物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09-10种培芳唐红刘晓娟李捷韩蓉刘文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创新人才

种培芳 唐红 刘晓娟 李捷 韩蓉 刘文兰

摘要:植物是园林专业系列课程的核心,而在创新时代背景下熟练应用园林植物打造多维、多功能园林植物景观是园林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园林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就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构建多维化的创新实践平台是园林植物类系列课程改革的关键措施,可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人才;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1-0155-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力的提升,创新一词已被列入到核心位置.习总书记曾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而在创新的诸多要素中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应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优先位置.高校作为未来人才资源培养的输出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植物作为园林造景四大要素之一,不仅能独立成景,还能和建筑、山石、水体等形成特殊景观供人观赏,在内外环境建成、硬质景观烘托以及主题表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美丽中国”“园林城市”“美丽乡村”等概念的提出,园林植物更是被赋予了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和谐风景,关联建筑设施以及提高文化传统等新的内涵.这就要求园林专业人才不仅要熟知各类园林植物,更要掌握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园林植物打造全面、多维、多功能的园林植物景观.当前各行各业都在力争创新的形势下,探索改革现行的园林植物课程体系体制,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植物应用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学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已势在必行.许多学者结合各自院校的学科背景、专业属性等对园林植物系列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改革探索[1-3].

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是1998年起开设园林本科专业,是甘肃省开设园林专业较早的高校,也是甘肃省唯一具有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经过20年的努力,该专业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16年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无论是在学生考研还是在就业选择方面一直是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一个主要方向,因此,园林植物类课程也就成了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最具活力和魄力的主体,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园林植物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本文通过分析甘肃农业大学近20年的专业教学经验和园林植物教学特点,结合当今创新意识的发展,对植物类系列课程进行尝试性改革创新,试图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1 园林植物类课程现状

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修订,通过两次改革,目前开设的植物类课程共有12门,分别为《植物学》《植物生态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盆景学》《插花艺术》等,其中专业基础课4门,专业核心课3门,专业选修课3门,专业拓展课2门.通过两次修订,植物系列课程在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总学分比例高达18.75%,相较同类院校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的植物类课程占总学分比例的15.58%还要高出3%[4].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顺序为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拓展课.

2 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经过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后,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课时比例和课程体系设置都有所提升,但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

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将《园林植物造景》这门课列在专业选修课当中,而学生反映植物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植物应用于园林造景当中,它和《园林树木》及《园林花卉》是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所以应该将此课放在专业核心课当中.在授课内容上《园林花卉学》的部分内容和《园林苗圃学》的内容重复,但《植物学》又因课时较少,导致在《园林树木学》课上许多内容老师得去补充讲授,造成课时浪费,学生理解困难等问题.

2.2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现有的教学计划中,植物类课程的总学时数为480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340,占70.8%,实习实验课时为140,占29.2%.可见现有的植物类课程的实习比例基本达到了30%,基本满足了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但实际上实习内容缺乏联系,整体性较差,尚未达到从素质、技能和综合能力三个层面提升的目的.部分学生反映《植物生态学》和《园林植物栽培学》实践课时比例太少,不能满足巩固理论知识的需求.此外有些课程的实习内容相互之间存在重复的现象,使学生觉得两门课程之间区别不大.许多課程的实习本来是按照课程进程安排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学生课程冲突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实习课多集中在课程结束或者期末开展,反而使实践课成为了填鸭式的教学,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2.3 考核手段与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大部分的植物类课程考核全部采用期末闭卷考核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是比较传统和常用的,但在植物类课程考核中使的学生死记硬背.有学生反映闭卷考试考察的内容比较细,理论性的内容较多,背的好的同学成绩可能较高,而有些记忆力差的同学成绩相对较低,甚至有学生认为总评成绩与自己的预期成绩存在差异.相反那些试卷成绩一般,但实验报告写得好的同学总评成绩反倒较高,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植物类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或者相应的一些部门时如果应用到设计实践,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有些知识根本用不到、有些知识用到了但不知如何应用、有些知识不知该用到哪儿,而有些则是在用的时候发现没有学到.

3 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3.1 加强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目前,随着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评估的进一步加强,每个高等院校都在不断地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在近几年中也不断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但要达到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还需对植物类课程体系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和完善.首先,要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比如现有的《植物生态学》是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应该把这门课程放在植物学的后面和专业核心课的前面.这样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次,要考虑到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性,尽量把植物识别类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实习安排在春季学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活标本来掌握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应用特征等.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式,既提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植物印象,巩固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

此外,要进行教研室说课环节,要求把植物类课程的教师召集在一起进行授课内容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老师就会发现哪些课程内容和别的课程是重复的,应该把重复的这部分放在哪门课程里合适,哪些教学实习的内容是可以整合或者可以联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这样既可以节省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相互之间联系起来,加深印象,巩固基础,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植物类系列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植物,而植物是具有生命力的事物,会随着季节、环境条件等而发生变化.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在遵循植物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探求创新,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需要老师在日常授课中不断引导和培养.比如对于《园林花卉学》中花卉应用的内容,可以结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中的造景手法来进行花坛或花境的设计,教师在提出相应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可以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进行各种植物造景的设计,学生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不同寻常的作品.再如,《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中,对于园林植物的繁殖,让同学针对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繁殖方式,设置不同的培养环境,最终得出最佳的繁殖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生要不断了解植物学科前沿.近年来,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活动,大部分项目均是植物类创新项目,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很大的帮助.

3.3 教学团队建设

植物类系列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是非常紧密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熟知各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特性,繁殖栽培要点、养护管理要点还要老师指导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作为教师,自己有十杯羹才能分得别人一杯羹,所以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创新性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创新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教师[5].而这种教师的培养离不开高水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教师个人必须要积极开展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科研项目,在科学研究中,提高自我创造性能力.其次,要建立教学科研团队,鼓励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以研促教,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再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究活动和专业进修活动,甚至去其他高校和国外访学,扩宽教师的思路和眼界.目前,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已组建了西北乡土植物保护与开发科研团队,已有2/3的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2/3的教师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支持,2位教师获得了国家公派访学的机会,教师每年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多达10余次.

3.4 课程考核与学习效果的评价改革实践

植物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具有识别常用园林植物、应用植物合理造景、掌握植物栽植和养护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要达到这样教学目标就应该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改革.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在根据每门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成绩比例构成,如对于大于32学时的课程,其成绩必须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对于小于32学时的则可以不进行期中考试,成绩仅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内容构成,涵盖课程的学习过程,所以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由原来的10%-30%提高到40%-50%之多.所以,课程的讲授更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学习效果.此外,对于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除了通过闭卷考试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理论基础知识外,在最后设置了一部分综合应用题,这种题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通过这种调整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收获,避免随机性和投机取巧以及不公平不客观现象的发生.对于实习报告成绩也进行了革新,不但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还要撰写分析报告和相应的实践调研报告,从而使学生在将来更全面、更高效地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

3.5 園林植物类系列课程多维化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3.5.1 充分利用校内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条件

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植物100多种,其中用于绿化的植物有近70种,隶属30 科48属,其中木本植物57种,草本植物13种[6].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为植物类课程如《植物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树木》等课程的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于植物造景的需求,则是要求学生对现有的植物配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或者选择一块场地,要学生进行植物的配置设计,要求从植物种类,色彩搭配,苗木选择、生态习性等各个方面全面说明设计的理念和作用,并进行模型制作和展评,好的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园冶杯等大赛.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设置个别的一些地方可以根据学生设计方案实施,让学生觉得有成就感.通过这些措施,及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有丰富了校园植物景观.

除了校園植物以外,在植物类课程的功能实验室建设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学院建立了昆虫实验室,病理实验室,以满足《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实验需求.建设了组织培养实验室可以满足《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的部分实验.建设了园林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可以满足《植物生态学》的实验所需.建设了树木标本实验室,以满足《园林树木学》的需求,建设了种苗室以满足《园林苗圃学》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需求.建设了微景观实验室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动手实践技能,进行创新园林微景观模型、园林植物造景展,主要开展《盆景学》《园林花卉学》等专业课程及全面综合性实践课程.近两年甘肃农业大学新建的认知馆,储备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为园林专业学生提供了植物识别的新途径.

3.5.2 校外植物实践教学创新平台建设

2017年10月兰州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其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绿地达标率达到92%.有资料显示兰州市共有植物187种,分属48个科,124个属,其中乔木38种,灌木40种,草本107种[7].可以看出,兰州市的植物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可以满足学生读植物类课程的实习需求.在甘肃农业大学附近坐落着植物园、园林科研所、银滩湿地公园以及百里黄河风情区部分路段,这些地方为园林专业学生的植物类课程实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学校还与植物园、园林科研所以及周边地区的多家园林公司和苗圃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协议,由于地点离学校较近,所以除了课堂实习外,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去参与具体的园林植物种植实践活动.兰州市每年举办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对赛道的园林景观要求较高,承担单位和我校园林专业学生合作,从苗木的种植、景观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全程让学生参与,这既解满足了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学习的需求,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3.5.3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相关精神,2016年1月甘肃农业大学率先在甘肃省内成立了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园林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植物的可塑性,可变性和可应用性,结合专业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类专项训练,在所申报的甘肃农业大学各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许多项目都是有关植物的项目,如“家庭实用型生态植物墙研究”“基于园林专业植物技能转化的园林产品开发”等项目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再如,利用插花课程在每年的教师节让学生自己制作相关的花束、花篮和DIY设计的花艺设计作品,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降低了成本,同时也表达了学生亲手制作的一种真情.再如每年的树木学标本大赛,通过让学生鉴别各种植物标本来提高对植物的识别能力.还有学生利用公共选修课花卉应用中干花的制作,通过校园中随手可得的植物叶片、花瓣或者是野草野花来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压花作品,送给同学或老师以及朋友都不乏是一种最好的礼物.这些都是学生利用课堂知识通过创新手段而做成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甚至有些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自己开了花店或者盆花出售,完全体现了植物类课程在就业方面的优势,达到了创新和创业的目的.

4 结语

植物类课程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关系纽带,具有实践性强、更新快的特点,要求学生要在传统植物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因此,不断完善植物类课程的知识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能合理利用植物造景、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吴丁丁,刘佳丽,曹霞.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改革的传承和创新—以南昌工程学院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改革为[J]例.科技信息,2008(30):381-382.

〔2〕冯立国,金飚,生利霞,陶俊,邵莉.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76-77.

〔3〕翁殊斐,冯志坚,苏志尧.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整合与改革探索[J].广东园林,2016,38(3):4-7.

〔4〕宗桦.建筑学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与改革探索—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1):77-81.

〔5〕刘慧民,龚束芳,纪雪岩,张莉莉,车代弟.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69-72.

〔6〕张虎天,侯丽娟.甘肃农业大学校园绿化植物及配置调查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http://www.paper.edu.cn.

〔7〕许宏刚,吴永华,张建旗,黄蓉.兰州市植物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调查初报[J].园林科技,2017,36(2):1-7.

猜你喜欢

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创新人才
西北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基于后勤资源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浅议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典型模式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