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法细分辨 铺垫伏笔精准答
2019-09-10蔡小莲
蔡小莲
【明确考点】
广东中考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2.把握不同体裁中的情境与形象。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广东中考文学作品最常见考点是: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题:(1)分析并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2)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3)把握文章大意,筛选重要信息;(4)概括文章主旨(主题、含义)。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3.句段作用(开头、中间、结尾段的作用)。4.赏析写作技巧:(1)表现手法;(2)语句赏析。5.关于字词句的考查:(1)体会词语的妙用和表达效果;(2)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对人物形象和作者感情的考查:(1)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品质;(2)分析文章人物(或作者)的情感;(3)分析作者对文中人物或事件的看法和态度;(4)根据文章内容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7.开放拓展类:(1)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作者观点、主题等进行评价;(2)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感悟、理解和启示。
【直击难点】
“铺垫”和“伏笔”是近年高频出现的考点,但是,不少考生知识点混淆,概念不清,常常在表述答案时分不清这两种表现手法,表述不出它们不同的作用。
铺垫: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现的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铺垫的作用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为下文……作铺垫,使文章更加完整,更加合理。
伏笔的作用答题格式:第×段“……”,暗示(交代/表现)……内容,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吸引读者。
【回顾经典】
1.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解析】《孤独之旅》中对暴风雨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在暴风雨中经受磨炼得到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了铺垫。
2.后來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解析】郑振铎的《猫》一文,交代第一只猫消瘦、第二只猫“太活泼”了,都是在为下文写它们一只病死、一只亡失的命运埋下伏笔,使得使文章结构严密,后面的结局就不显得突兀了。
【解题指津】
题型一铺垫手法(简答题)
【例题1】(2017广东)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内容上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作铺垫。
【对策】回答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的分析主要扣住段落大意及其与上下文的联系来进行回答,如本段内容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结构上的作用则主要结合段落所在的位置进行分析,此段位于文章中间,结合“中间段的结构作用”来分析筛选,则可以确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是恰当的作答方向,然后再结合本段具体内容进行回答。注意答案表述要有层次,用语要准确。
【例题2】(2016广东)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2分)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2分)
【对策】此题依然是考查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结合记叙顺序,分析可知本段属于插叙,交代“我”和“小王”家只是“点头之交”,关系冷淡;结构上,此段位于文章中间,结合“中间段的结构作用”来分析筛选,可以确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是本段的主要作用。
题型二伏笔手法(简答题)
【例题1】(2015广东)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2分)作用:(1)交待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1分)(2)表现了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1分)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2分)作用:交待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2分)
【对策】首先要在文中找到伏笔与照应的句子,然后分析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共性”+“个性”的格式回答。共性作用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交代故事的原委。个性的作用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分析,如深化主题、突出人物的性格等。
【例题2】(2011广东)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表明母亲为是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②“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争了。”“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无奈,产生了动摇。③“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叹气和铺开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④“一丝温柔悄悄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悄悄地潜入”,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找对一处1分,分析1分)
【对策】解答本题需先回忆有关伏笔的概念和作用。根据伏笔的概念,找到能对故事后面情节起到提示或暗示作用的语句,再根据语句写出其主要作用。步骤如下:①明确常用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②结合句子及文章内容进行判断。③结合文章主旨谈表达效果。
【实战演练】
青花瓷瓶
史雁飞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稳,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②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小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男孩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帽顶落满了积雪,使得男孩的脸更加瘦小。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
③“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④“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⑤“你到底要做什么?”一朵一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
⑥“哦,孩子,进店说吧。”
⑦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噢,不,不……”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天黑时咳嗽得就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⑧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洇散。
⑨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弄来的?”老板眼睛盯着男孩。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一边仔细翻看着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
⑩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花瓷瓶的?”
⑾“嗯。”
⑿“就是说,这个花瓷瓶,是你偷出来的。”
⒀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⒁老板娘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拿着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花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花瓷瓶,又翻来覆去仔细端看一会,没吭声,拿着花瓷瓶走进柜台,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花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把这花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⒂老板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花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噢,我是说,我先付給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⒃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太阳光照在雪面上,耀眼刺目,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⒄男孩再也没有来。
⒅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的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进进出出。
⒆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中年妇女立刻跪下,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中年妇女身边站着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1.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颇有韵味,请问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
2.对于小说结尾,前文有几处伏笔,请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