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研究
2019-09-10付争艳李铁庄李军安
付争艳 李铁庄 李军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为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形势,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本文以夏邑县为例,研究适合在河南省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一是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多数地方政府对此很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但个别政府还存在应付差事、组织管理涣散的现象,导致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执行力不够强,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农民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同时还要照顾农事、家务等日常琐事,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与发家致富的关系普遍认识不到位,从而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没有强烈的愿望。
(二)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农业部门、扶贫、社会机构等都在搞培训,但各部门的培训均局限于各自的行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多数部门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出现管理不到位、浪费培训资源、增加培训成本等困难和问题,使培训无法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
(三)效果不理想
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培育机构硬件设施条件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培育对象不精准,培育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力,缺乏配套扶持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不佳,不能真正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不了新型职业农民带头致富的作用。
二、夏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法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脱贫攻坚相结合
2016年,夏邑县围绕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了由县农广校牵头,乡镇、贫困村、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培育机制。夏邑县重点对贫困村产业发展状况、趋势进行研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及农业从业人员受训意愿等信息进行调查摸底,初步确定培训专业、区域分布、目标人群,建立培训需求档案。然后选择确定办班的重点贫困村,遴选有学习意愿、符合培训条件的贫困从业农民作为学员,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规程和要求开展精准培训工作。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
坚持发展什么产业就开设什么专业,把培训与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一是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市场前景看好的高效新兴产业作为培训内容,使产业从无到有。二是选择原有基础且技术性较强的产业作为培训内容,使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三是在优势产业上增加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新信息作为培训内容,使产业变优变强。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夏邑县农广校在县委的支持下实施了“四步培养法”。一是通过培训,把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向党组织靠拢,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党员。三是选准载体,重点培养,把新型职业农民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四是选优配强,把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党员干部培养成村支部书记。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
本着因陋就简的原则,在新型职業农民培训教学班所在地,依托教学班创办农民田间学校,依托优秀学员的生产基地,创办生产示范点和科技示范基地,为职业农民学员学习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中教学和实训实习的场地。在田间学校大力开展特色教学活动,采用了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向学员传授培训内容。在生产示范点上,开展经常化的实习实训和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三、相关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惠民政策,讲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意义、内容等,让老百姓真正了解它、接受它,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懂得科技兴农的道理,才能调动农民群体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动性。
(二)创新培育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遵循农业特点和农民教育培训规律,不断创新培育机制。首先,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调查摸底,为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基础。其次,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适合当地特点的教育培训模式。最后,要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机制,各级政府可以制定包括土地流转、金融、保险、补贴、农村实用人才奖励激励等政策,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让培育工作的开展由“上级要”变成“农民需”。
(三)强化政策落实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影响因素的重大系统工程,各方参与者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既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又要稳妥落实扶持政策。在推动政策落实时,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层层抓好落实,避免出现政策停留在纸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