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深 做近 做美

2019-09-10王若琨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1期

王若琨

摘要:作为曾经“纵览全球”的纸媒时事报道,因其时效性不强、信息量有限,如今越来越不受读者关注,一些报纸甚至停办时事版。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媒体的报道优势,探讨报纸时事报道如何转变报道侧重点和呈现方式,以期重新赢得读者关注。

关键词:时事报道;新闻图表;应对之策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纸媒的时事新闻报道在时效洼、互动性、表现力等方面,与新媒体相比都处于劣势。如何改变时事新闻报道的方式,重新赢得读者关注,是对所有报纸时事编辑提出的命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要想做好报纸时事报道,需进一步创新报道形态,从深度、近度、美度三个方面人手,做出差异}生,做出纸媒特色。

一、深:整合新闻资源延伸新闻链条

将浅表的信息做深、做透是当前纸媒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首要选择。对于时事新闻报道来说,深度主要体现在思想深、分析透、多角度等方面。如今的读者,已不再满足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浅层次的报道,更关心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新闻背后的故事、透彻的分析点评。因此,社会热点事件、焦点话题成为报纸时事版需深入挖掘的重点,这是最能从中与新媒体报道做出差异、体现纸媒报道特色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荆门晚报》时事版改变了以往琐碎性新闻报道方式,改版推出了“天下深读”时事专版,每期专版选择一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多角度、全息式聚焦,并邀请特约评论员对事件做及时点评,力图让读者看得过瘾、看得透彻。

二、近:关注民生诉求体现服务理念

通常说起新闻报道的贴近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侧重本地的民生新闻、市民热线等栏目。因此,作为“纵览全球”的时事报道,其需要强化新闻报道的民生性和服务性,做高端的民生新闻,做深度的民生新闻,树立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

报纸时事新闻版除了要关注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话题外,也需进一步加强诸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司法公正、环境保护等涉及百姓生活问题的报道,让时事报道成为为百姓解难、解惑的平台。另外,作为报纸时事编辑,其要善于分析、解读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从百姓的视角提炼出新闻要点,让读者从冗长枯燥的长篇文字中解脱出来。

以近两年对全国两会的报道来说,《荆门晚报》打破了以往照搬新华社稿件的惯常报道模式,注重解读式报道,侧重选择民生话题稿件,让“高大上”的两会报道更贴近广大群众的生活,既保证了报纸报道的权威性,又显示出了报纸的亲和力。

三、美:善用图表新闻创新呈现方式

相比新媒体图文、视频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传统报纸要想贴近读者,吸引年轻读者,必须在呈现方式上进行创新。近年来,以新闻图表为代表的视觉语言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报纸上,且制作水准也在不断提升,由于呈现方式美观新颖、简洁易读,受到读者喜爱。

图表新闻是基于新闻稿件的再创作,需要从新闻要素中提炼出视觉元素,对时事编辑解读新闻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时事编辑不仅需要充分吃透新闻核心要素,去粗存精,删繁就简,把最重要、最吸引入的信息“挖”出来,更需要掌握设计、美化等专业工具的使用。

近年来,《荆门晚报》时事版在对“辽宁舰入列”“皎龙号深潜”“港珠澳大桥通车”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都运用到圖表新闻,有效提升了报道质量,成为受读者欢迎的表现形式。

创新的时代需要时事编辑具有创新的精神,其只有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将来料加工转变为高层次的产品再造,才能用贴近百姓生活、富有时尚气息的时事报道继续赢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