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锡雕
2019-09-10项新平
项新平
锡雕是指以锡为材料制作民生器具和工艺品的传统手工技艺。锡器制作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永康锡雕工艺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成型于宋代,鼎盛于明、清,至民国时更见昌盛。据载,“民国18年前后,永康县有锡匠1173人,民国38年则有锡匠1441人,产品百余种……”到20世纪80年代末,永康打锡人数与打铜、打铁一样居从事小五金手工艺人数之首。他们肩挑行担,走村串户上门加工,足迹遍及东南各省,因此当地有句“打镴打镴游天下”的谚语。行担里的主要制作工具有:锡锅、镴板、铜平锤、凹镇、拍板、锉刀、刮刀、紫铜焊头、凿头、剪刀、铁龙、车架、弓步(圆规)、三元尺等。其主要制作工艺为:选材、融化、模铸、压制锡片、打样剪裁、冷锻、焊接、搓修、抛光、磨砂、擦洗及纹饰,表面处理工序一般为浮雕、圆雕、线雕、凹雕、镶嵌等多种装饰手法。为使锡器表面纹饰精美雅致,让锡器更为光泽亮丽,往往在锡器成型前先用火烘烤松香,以达到润滑、更易抛光的目的,使打制的锡器更加精美绝伦,光彩夺目!
永康锡雕,俗称“打镴(打锡)”,是五金之乡重要的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其制品古色古香,光泽清亮,晶莹夺目,多用于制作传统嫁妆、仪仗道具、佛事法器及生活日用品等,具有较高的实用和观赏价值。永康作为百工之乡,素多能工巧匠,他们在吸收各地锡雕工艺特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雕花、篆刻、抛光、车刨等精加工的新工艺,使永康锡雕在全国更是独领风骚。永康锡雕在光洁度、外形、内质上都胜人一筹。尤其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永康艺人对锡料成色、等级的辨别,在没有检测仪器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他们能通过敲打、拗折、牙咬、辨色等方法,区别出锡料的不同成色和等级,竟有72种之多,可见永康锡雕艺人的功力非同一般。
在永康民间随处可见锡制的酒壶、茶壶、茶叶罐、粉子盒、果品盒等日常生活用品;麒麟、梅花鹿、狮子、大象、龙、凤、仙鹤等动物形状的香炉、烛台等摆饰;佛事、祭祖或迎罗汉时用的各式兵器、四大金刚法器、八仙道具等祭器;及荷花、佛手、瓶鞍剑卿(平安吉庆)等盆景,品种繁多,数不胜数。旧时,永康人嫁女儿有一个传统,嫁妆里一定要有锡做的茶壶和烛台(至少一对烛台),茶壶上要有吉祥的图案,烛台上要雕有龙凤,寓意龙凤呈祥。这些雕刻越精致,主人家就越有面子,足见锡雕在永康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种,永康锡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浙东一带祠堂庙宇多,为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往往需要大量祭祀用品,如大型锡制品“鸾驾”,共有56对112件,既有十八般兵器,又有文房四宝、岁寒三友等传统器物和八仙神像、四大天王等故事传说,它们陈列于宗祠之中,专人保管,定时开放,使人们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不知不觉也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在永康,打锡工匠世代相传,以前从业人数众多,目前多数已改行,仍坚持手工生产的已不多。主要有芝英街道三村的应业根、练结村的章安康、岘口村的周月忠、古山镇胡库上村的胡汉生、象珠镇唐先一村的施世龙、石湖口村的金浙江、夏杜曹村的曹职六、江南街道的冯长林等等。他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纯手工精心打制的各式锡器精美绝伦,人见人爱。
应业根是永康锡雕非物质文化遺产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他特别擅长制作各种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实用的茶叶罐、烛台、酒壶等。他所打制的锡器精巧独特,雕工精美,造型别致,形象逼真,细腻传神,栩栩如生,既保留了传统产品耐用的特点,又有很强的观赏性。他的作品《龙凤吉祥》被选入金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民间工艺精品展;1993年打制的古代兵器54对,获“工艺超群”奖并保存在金华曹宅文保所。
由于受到新兴的机械化产业的冲击,应业根老人很为传统的永康锡雕技艺传承与发展担心,而如今在永康当地文化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下,“永康锡雕”申遗成功,并于2010年2月5日在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设立锡雕传承教学基地,在中学校园内创办“校园锡艺制作室”,使校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场所。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