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刷包装业改革开放创奇迹

2019-09-10

绿色包装 2019年1期
关键词:印刷业印刷工厂

改革开放四十年,方针政策风雷激荡,人民群众披荆斩棘,社会变化翻天覆地,经济发展创造奇迹,一個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仅仅用了4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惊讶,不可思议!中国人扬眉吐气,我们感到光荣和自豪。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划时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人以异乎寻常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中,一项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政策出台,一批批敢想敢干的“弄潮儿”涌现,一个个新兴的行业茁壮成长,一个个刷新历史的成果打破记录。

印刷工业位居世界前列

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印刷业不甘落后,力争上游。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行业,四十年来,中国印刷业也经历了技术、效能、产业规模等各方面质的飞跃。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在2018世界印刷与传播论坛上总结,四十年来,从产业规模而言,“2017年,中国印刷业企业数量接近10万家,是1979年的9倍;年总产值超1.2万亿,是1979年的近250倍,年均增长率15.7%”;从生产力水平而言,“中国印刷业告别了铅字铅印,已广泛实现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生产加工。2017年全行业人均加工产值42.8万元,是1979年的73倍,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从产业结构而言,“市场集中度逐年提升,2017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大型企业达到3723家。“

我国印刷工业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位居世界前列,数字印刷、包装印刷和新型印刷等领域保持较快发展,印刷对外加工贸易额稳步增长。

作为世界印刷大国,我国的印刷水平早已跻身全球领先行列,而且在印刷技术上也颇有建树。从1998年起,我国印刷业技术水平已有大幅提升,相关专利申请量波动上升,至2017年达到顶峰,为12417件。近几年来,我国在绿色印刷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绿色印刷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印制环节到编印发环节全覆盖,从“末端处理”到“源头削减和过程控制”的巨大转变。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超过一半的印刷企业采取了环保节能措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发布4项绿色印刷行业标准;12亿册中小学教科书和1亿册青少年读物实现了绿色印刷;60%的票据实现了绿色印刷;已有1031家企业通过绿色印刷认证,21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采用绿色印刷的出版物涉及到全国40%的出版社。

进入“十三五”时期,中国印刷业开始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印刷企业在清洁生产、环保治理、绿色印刷、智能发展等方面大下苦功,取得了显著成就。

回顾印刷业改革发展历程

有关方面列出了一个时间表,我们选取一些事件排列,可以浏览印刷业大事记。

1977年12月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举行,中国出版印刷业迎来了春天。

1978年,为缓解持续10年的书荒,满足读者强烈的阅读需求,原国家出版局作出重要决策,由京沪一些大出版社集中重印新中国成立以来35种中外文学名著。这批重见天日的著作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一书难求,洛阳纸贵。1978年12月,上海印刷学校复校。国务院批准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系为基础改建成立北京印刷学院,隶属于国家出版局,这是国内第一所以印刷教育为主的本科高等院校。(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形成了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管理、传媒艺术四大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构成的新型数字媒体专业群,拥有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本科专业。)

1980年3月,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北京成立,王益当选为理事长。10月,邓小平同志对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研发批示:“应加支持”。11月,国家出版局发出

《关于书刊印刷技术发展方向的意见》。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印刷设备总产量大约2-3万吨,产品的技术水准和规格品种远不能满足印刷业发展需求,也导致书荒现象席卷全国,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与发展。1980-1990年间,国家共投资10亿元对印刷和印刷设备器材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书刊印刷实现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的目标,印刷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印刷能力达到3070万令。

1983年6月,王益、王仿子联名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

《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1985年5月,华光II型计算机激光照相排字机通过国家鉴定并被评为1985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科技发展与新技术展览会奖牌。

1987年12月,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编辑排版的中文日报系统在经济日报社通过国家验收。

1993年12月,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在北京印刷学院举行;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同期召开。

1996年6月,中国印刷博物馆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了馆名。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同期召开。

2001年5月,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8月,国务院颁布《印刷业管理条例》。

2002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选教授被授予“国家最高技术奖”,江泽民总书记出席大会并为其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印刷厂。11月,首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上海举行。

2011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司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在北京联合召开第一届绿色印刷推进会。

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一看印刷业改革开放40年中的情况。

经过30年的发展,到了2008年,我国印刷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截至2008年4月30日,全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02043家,复印打字业户85262家,从业人员348.67万人,全国印刷工业总产值已超过46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印刷设备总产量大约2-3万吨,产品的技术水准和规格品种远不能满足印刷业发展需求。经过30年的磨练,我国印刷设备的制造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印前、印刷到印后设备形成了系列产品。2006年,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业已经跨入世界前四名,产值150亿元,2007年产值达到175亿元。近几年印刷设备出口增长速度较快,进口有所减少,2006年进口16.47亿美元,出口5.31亿美元;2007年进口16.3亿美元,出口6.14亿美元。

改革开放30年来,面对印刷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印刷业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1978年之后,各个高校相继开办了印刷本科教育。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开设印刷专业的高校有5所,到2007年底发展到近20所,年招生人数也从近百人发展到逾千人,约占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的0.025%,占印刷产业从业人数的0.04%,招生就业前景十分看好。另外,高职高专印刷类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也不容忽视,1993年之前我国只有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开办专科层次的印刷教育,截至2008年6月,全国共有27所开设印刷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包括专科院校)。

沿海地区印刷业是发展先锋

因地缘优势、低廉的人工成本、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改革开放后敞开的欧日美等消费市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成为经济领先发展的地区。珠三角堪称港台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业天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1978年的印刷业几乎一片空白。1979年8月,第一家“三来一补”印刷企业——深圳市印刷制品厂成立,并于1982年10月改制为中外合资企业深圳嘉年印刷厂,与此同时,天明美术、粤海旭日、美光等一批外资印刷企业相继成立。

1978年,19岁的谢力健看着伶仃洋边的张家边乡穷得可怜兮兮,从那个晒干汗珠子的采石场一步跨出,来到中山名镇小榄,花8000元买下了一个淘汰的小厂设备,回到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张家边印刷厂”。那会儿珠江三角洲“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产品包装成为许多企业的必需品,包装印刷厂生意兴旺。谢力健的成功给了当地人极大的鼓舞,整个张家边的印刷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十年工夫,原来没有像样企业的张家边,成为中山第一个被国家命名的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而过去的张家边印刷厂,几经资本引进,成长为如今员工6000人,产值15个亿,正引领中国印刷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领军企业中荣集团。

沿海地区得改革开放东风之先。大至我国的先进工业城市代表上海,小至浙江苍南小镇龙港,民营印刷企业开始登上舞台。1978年,蜗居于30平米瓦屋,靠接国营印厂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为生的上海界龙,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这一年,界龙接到一笔德国某手帕公司的印制业务。该订单要货急,且需要使用新技术,沪上国营印刷厂都不肯接手,界龙自告奋勇接了单。面对技术极为薄弱的困境,界龙创始人费钧德毫无怯色,他三顾茅庐,诚挚邀请其他厂的技术人员在休息日到厂帮忙设计,结果获得了第一桶金。不仅顺利完成订单,出口创汇20多万,而且受到外贸部的表扬和同行的青睐,一举奠定在上海印刷圈的地位。

浙江龙港镇每一步都烙刻着改革印记。上世纪80年代,浙江温州农民创造了许多改革佳话,龙港“农民城“的兴建就是一个典型。1983年,苍南县龙港镇获批成立后,在全国率先推出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发展民营经济、“三大改革”。周边乡镇大批农民自带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短短一年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老百姓纷纷建厂,小印刷厂遍地开花。40年过去,龙港已形成以印刷、塑编、纺织、礼品等四大传统行业为支柱,微晶玻璃、超细纤维、印刷原材料、不锈钢带材、特种陶瓷等新兴行业为补充的產业体系。全镇有经营主体4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68家。这些年来,龙港先后获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4张金名片,年产值超百亿元,实现了从“农民城”向产业城的跨越。据统计,苍南全县印刷业企业量大面广,登记在册的有2490家。

众所周知,只要有商品,有商业活动就需要包装印刷;轻工业发达则印刷包装业昌盛。也正因如此,不可或缺的包装印刷业在广东经济的繁盛推动下,迅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包装印刷作为一个最初依附于产品制造的行业,一直与制造业共荣共生。以广东为例。在蓬勃发展的近四十年时间里,包装印刷业行业面前涌现一波波的黄金机会,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功实现“超日赶美”的一大产业,也造就了不少今天称霸一方的行业冠军。

改革开放后,一大批外企看重珠三角廉价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制鞋、服装、玩具,甚至食品饮料一时间在珠三角一带遍地开花,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与此同时,为位于产业中游的包装印刷产业埋下了种子,外资包装印刷企业大举进军珠三角。“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珠三角的制造业开始聚集,我们也趁机进入内地市场。”力嘉国际集团掌门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如是说。后来,无数的来自全球各地的包装印刷厂商纷纷圈地扎根东莞,也让东莞得到“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数居全省第一”的称号。

黄金机会出现在上世纪的90年代末。以富士康、诺基亚电子等企业为代表,以代工著称的台资企业大规模进军东莞,带动了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从2010年开始,手机步入了智能化时代,像诺基亚那样的手机巨无霸因为无法迅速转型而“失落”于江湖。为苹果、三星、华为等移动终端厂商做包装设计的裕同包装、东莞高绮等企业成为了最大赢家。同时,经历金融危机过后,企业开始注重于品牌的打造,让包装印刷产业的需求突增。伴随着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和时代变革,社会对于包装印刷的印象,早已不是那毫不起眼的瓦楞纸箱,每个产业都可以在包装上绘画出属于自己的符号。东莞重新调整了工业支柱产业,把包装印刷业列为东莞四大特色产业之一。

最耀眼的时期出现在2010年以后,从10亿件到140亿件,快递业的繁荣为包装印刷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2014年,我国产生了高达140亿个快递标签、30亿只瓦楞纸箱、100多亿个快递包装袋以及可以围绕地球数十周的透明胶带。网购包装的用纸为玖龙纸业带去了10%的销量。另外,广东天元等致力于为快递业提供贴签和包装袋的企业也因此获得了长足发展。

广东印刷包装业的飞速发展是全国的突出代表。如今的印刷包装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内外贸易流通配套服务,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刷业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中的各个行业,如食品饮料、日化、电子通讯、烟草、医药、服装等领域,服务领域广泛,其发展与其下游服务领域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外资企业异军突起

改革开放40年,国内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和民营企业的崛起。在高度市场化的印刷业,这一变化体现得尤为明显。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外企给我们带来了经验和收益,促进了印刷业的进步发展,为改革开放出了力。现在将中国包装印刷产业网有关印刷包装界外资企业的资料转载如下,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在当前国内近10万家印刷企业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它们数量不多,不过两三千家,且多数时候低调潜行,很少在公开场合发声。然而,这却丝毫没有妨碍它们成为印刷圈最具实力的隐形“鳄群”之一。它们中的佼佼者规模庞大,在各个印刷包装细分市场通常都占据“塔尖”位置,是近40年印刷业快速发展受益最大的群体之一。这个群体是密集聚集于广东,广泛分布于东部沿海省份,同时散见于其他地区的外资印刷包装企业。有关媒体介绍8家实力超群的外资印刷包装巨头。这8家企业产品不尽相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在各自所处的细分市场均排名靠前,有的甚至独占鳌头。在国内外印刷圈,这8家历史悠久、体量庞大、业务触角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企业均堪称传奇。当下,即便有个别企业遇到了暂时性困难,也不能否认它们已有的辉煌。

1. 利乐:液体无菌食品包装的霸主。2017年全球销售额:1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00亿元)。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100亿元。

利乐公司成立于1951年,发家地是瑞典隆德市。隆德人口不足10万,是一个少为人知的欧洲小城。然而,这却没有妨碍利乐由此成长为全球液体无菌食品包装的绝对霸主。利乐创业之初即专注于液体食品灌装系统及包装材料的研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以牛奶为主的液体食品包装领域确立了压倒性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截至2017年,利乐在全球拥有55家工厂及100多个其他机构,员工达24800人,年利乐包销售量达1880亿个,实现净销售收入约115亿欧元。

利乐与中国市场最初的接触发生在1972年。当年,利乐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个贸易展;1979年,利乐向中国交付了第一台无菌灌装机。自1987年开始,利乐用2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布局了4家工厂,分别位于北京、佛山、昆山和呼和浩特。由于污染扰民遭遇持续投诉,利乐佛山工厂已于2017年7月停产关厂。2017年,大中华区在利乐销售量中的占比为15%。如果量价同比,则利乐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约为17.25亿欧元,合人民币约135亿元。即使国内售价比欧美低一些,其中国市场的年销售额也大概率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超过同期国内任何一家印刷包装企业。

利乐在国内液体无菌食品包装领域地位显赫,一度占据约95%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有所下滑也在六成左右,但行事十分低调,几乎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近年来,利乐因为两件事在圈内引发广泛关注:一件是佛山工厂的关停,另一件是在国家工商总局发起的反垄断调查中,利乐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处以6.68亿元人民币的高额罚款。据了解,这一罚款金额是按照2011年利乐在中国大陆市场相关商品销售额的7%核算的。简单推算可知,利乐当年在中國大陆的销售额约为95.39亿元。

2. 当纳利:北美老大也曾是中国冠军。2017年全球销售额:69.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9亿元)。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45亿元。

成立于1864年,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当纳利,主营出版物、目录及商业印刷,近年来也涉足包装和标签印刷,是印刷圈知名度最高的企业之一。2016年一分为三前,当纳利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在北美印刷圈遥遥领先。即便是分拆之后的新当纳利,仍在全球近30个国家拥有4万多名员工,并凭借一年近70亿美元的营收在2017年的“北美印刷企业400强”中继续占据第一,在2018年的“美国财富500强”中占据第406位。

当纳利最初进入中国设厂是在1993年,与深圳石化下属的旭日印刷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深圳当纳利旭日印刷有限公司”,这便是今天“深圳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的前身。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当纳利在国内的发展开始提速,陆续在上海、北京、东莞、成都、苏州、武汉、昆山等地成立多家工厂,并于2005年收购了敬业(东莞)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将其打造成为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当纳利在全球市场遭遇挑战,以致不得不忍痛拆分。且拆分之后的新当纳利仍面临资不抵债,盈利能力疲弱,股价低迷等问题,但当纳利在中国的发展仍不乏亮点。

回顾历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可以发现,从2008年首次上榜到2016年因母公司拆分退出排行,当纳利中国曾7次占据榜首,是迄今为止登顶次数最多的印刷企业。期间,其营收从2007年的26.27亿元,递增至2014年的45.71亿元,走势稳健。由于种种原因,当纳利北京工厂于2016年关停。近日,又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表示,由于厂区已被碧桂园收购,深圳当纳利将迁往东莞与敬业印刷合并。或许是为深圳工厂搬迁做准备,敬业印刷于近期启动了投资额高达6.51亿元的第四次改扩建。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纳利在中国的发展并未止步。

3. 凸版印刷:日本印刷大佬的中国局。2017/18财年全球销售额:1452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58亿元)。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20亿元。

拥有118年历史的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全球最大的印刷企业之一。从年报看,凸版印刷的业务范围相当宽泛,既包括了书报刊印刷,纸盒、纸箱、软包装、液体食品包装、软包装等包装印刷,小册子、招贴、单页、直邮、日历等商业印刷;也包括了商业表格、墙纸印刷、护照/发票/银行卡/彩票/智能卡等安全印刷;还包括了显示器、触摸屏等电子产品印刷。但凡是跟印刷沾边的产品,凸版印刷似乎没有不能干的。所以,它能做这么大还是有原因的。

1992年,凸版印刷进入中国大陆设厂,成立凸版印刷(深圳)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书刊印刷为主的外向型企业,高峰期销售额超过6亿元;1994年,凸版印刷成立以银行卡等安全产品印刷为特色的凸版印刷(上海)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上海凸版有限公司、上海凸版印刷有限公司,主攻软包装印刷。

凸版印刷在中国市场最为引人关注的布局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它通过收购新加坡国家印刷出版集团,获得了利丰雅高印刷集团的控制权。后者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拥有多家大型工厂,年度销售额一度达到23亿元,在国内期刊和图书印刷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之前的2006年,凸版印刷还收购了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对利丰雅高的收购标志着凸版印刷在中国的业务布局达到了阶段性的顶峰。从2012年开始,它在国内的发展连续遭遇困局。这一年,它关闭了凸版印刷(上海)有限公司、凸版印刷(深圳)有限公司两家工厂;2013年,又关闭了北京日邦;2016年,深圳利丰雅高宣布关厂;2017年,上海凸版有限公司、上海凸版印刷有限公司因环保问题被给予235万元罚款,一时震惊业界。即便如此,凸版印刷在国内印刷圈仍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在连续关厂之前的2011年,凸版印刷在中国的销售额超过30亿元基本没有悬念。

4. 安姆科:来自澳洲的软包装巨头。2017/18财年全球销售额:93.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9亿元)。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30亿元。

自称“全球最大软包装企业”的安姆科,于1860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目前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但它本质上还是一家澳洲公司,并在澳洲上市。安姆科在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近200家工厂,员工数量高达33000人。2017/18财年,安姆科实现销售收入93.19亿美元。其中,软包装部门贡献70%,约65亿美元。

安姆科于1994年进入中国,一年之内在北京和广东中山设立了两家工厂。2009年,通过收购加拿大铝业集团的包装部门,获得了位于北京的德宝商三以及位于惠州、江阴、成都的宝柏系软包装企业,大大扩充了在中国的商业版图。随后几年,安姆科又先后收购了江苏申达集团旗下的两家软包装工厂以及中山天彩包装、江门新利达薄膜、河北奇特等多家企业。近两年,随着北京环保政策的收紧,安姆科旗下的德宝商三、北京安姆科已经或即将停产,主要产能则迁往石家庄与河北奇特合并。此外,安姆科位于中山的工厂已经注销。

安姆科目前在国内约有10家左右的软包装工厂,年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安姆科还持有烟包印刷企业澳科控股近48%的股权,后者的主要工厂均位于中国大陆,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2亿元。如果加上澳科控股,安姆科在中国市场的营收预计在50亿元以上,实力相当强劲。当前,安姆科对另一软包装巨头毕玛时的收购正在进行中,后者在苏州、东莞、佛山等地拥有5家工厂,规模也不容小视。一旦合并完成,新安姆科将成为国内软包装市场毋庸置疑的No.1。

5. 艾利丹尼森:标签材料与印刷“双栖”。2017年全球销售额:66.14亿美元。2017年中国市场销售额: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亿元)。

艾利公司成立于1935年,1990年与丹尼森公司合并后,变成了现在的名字,总部位于美国加州。艾利公司创始人斯坦顿·艾利是不干胶材料、涂布机的

发明者。在80多年后的今天,艾利丹尼森公司仍以高品质的标签和标示材料闻名业界。目前,艾利丹尼森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100多个工厂、办事处等,员工超过3万人。或许正是在材料领域过于强悍的表现,掩盖了艾利丹尼森在标签印刷方面同样不俗的实力。在艾利丹尼森2017年的营收中,“标签和标示材料”部门贡献45.12亿美元,占比68.22%。此外,还有一个名为“零售品牌和信息解决方案”的部门,贡献15.11亿美元,占比22.85%。这个部门的主要业务应该就是标签印刷生产。

艾利丹尼森于1994年进入中国,在江苏昆山设立不干胶材料涂布工厂;后来又在广州设厂。除了材料部门,“零售品牌和信息解决方案”业务在中国一度拥有7家工厂:广州两家,深圳、福州、苏州、青岛、上海各一家。据业内人士反馈,深圳工厂已经停产关闭。

“零售品牌和信息解决方案”部门在中国的工厂主打吊牌、标签类产品,主要服务于服装和制鞋企业。有圈内人士称,艾利丹尼森的服裝标签业务体量很大,貌似全球第一。若果真如此,中国工厂的贡献应该不容忽视。有信息显示,作为艾利丹尼森“零售品牌和信息解决方案”部门的主要加工基地,中国工厂一年完成的标签产值可能高达四五十亿元,远超业内人士曾经的预期。

6. 丝艾集团:小标签里做出大生意。2017年全球销售额:47.56亿加元(约合人民币235亿元)。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20亿元左右。

丝艾集团成立于1951年,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目前在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165个工厂、办事处等,员工数超过2万人。除了在营收中占比只有4%的包装容器部门,丝艾集团的其他业务均围绕标签产品展开,涉及:标签材料和产品、在线电商平台、面向服装行业的射频标签软硬件解决方案及BOPP薄膜。丝艾集团的标签产品十分丰富,从压敏标签、模内标签、热收缩标签、拉伸标签,到湿胶标签、水洗标签等等有几十种之多,广泛服务于各个行业。以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于遍布世界各地的客户,其实也正是丝艾能依托不起眼的标签产品做出大生意的关键所在。

丝艾集团晚到2001年才进入中国市场,在合肥开设了第一家工厂。随后,又于2004年、2009年在广州、天津各开一家工厂,节奏不紧不慢。2015年底、2016年初,丝艾集团分别收购英国世誉集团和德国威科公司两家标签企业,前者在国内有6家工厂,后者在江苏常州有一家工厂。目前,丝艾集团在国内至少有10家工厂。目前可知的是,仅丝艾产品标识(苏州)有限公司一家工厂,2017年的销售收入便高达7.02亿元。以此推算,丝艾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一年达到十几亿元应该没有大问题,超过20亿元也完全有可能。

7. 波尔公司:印铁制罐的“大哥大”。2017年全球销售额:109.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42亿元)。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20亿元。

波尔公司在国内并不算有名,但它却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印铁制罐企业。波尔公司成立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主要产品是饮料罐、饮料罐盖和印铁。目前,在全球有100多处工厂或其他机构,员工数约17500人。很有意思的是,波尔公司还涉足航天航空领域,为政府和相关客户提供技术服务。

波尔公司在中国一度拥有5家印铁制罐工厂,有4家均在1992-1994年间成立:佛山、深圳、北京和湖北工厂,青岛工厂则成立于2010年。这5家工厂均以“波尔亚太”命名,其中,深圳工厂原名为“美特容器”,想来是收购更名而来。不过,有信息显示,深圳工厂已于2017年进行清算。此外,在江苏太仓和天津原本还有两家以“波尔亚太”命名的容器公司。不过,现在都更名成为“岱纳包装”,不知道是不是发生了股权交易。波尔公司旗下的湖北工厂出现在最新一期的百强榜上:2017年销售收入为7.20亿元,排名第49位。已经清算的深圳工厂在2007年时,工业产值便曾达到8.6亿元。以此推算,波尔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20亿似乎不是什么难事,至于能否超过30个亿则很难判断。

8. 康美包:利乐强有力的挑战者。2017年全球销售额:1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3亿元)。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23亿元。

主打液体无菌食品包装的康美包公司,总部位于瑞士,是行业巨头利乐公司强有力的挑战者之一。康美包公司成立于1853年,以火车车厢制造起家,大致从1944年开始涉足包装领域,到1989年借助收购进入液体食品包装市场,才为现在的康美包公司奠定了基石。目前,康美包公司在全球65个国家开展业务,2017年生产了336亿个无菌包装纸盒。与“老大”利乐比自然还有差距,但在同类企业中实力已经相当不错。

康美包公司早在1985年便涉足中国市场,但其在国内的第一家工厂康美包(苏州)有限公司晚到2002年才宣告成立,又过了两年才正式投产。2010年,康美包公司又在苏州成立了一家灌装机组装工厂。2017年,康美包(苏州)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82亿元,在最新一期的百强榜中位居11位。再加上灌装机工厂,康美包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整体销售规模应该还要更高一些。

印刷包装业转型升级

印刷包装业是经济、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朝阳产业,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味着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对印刷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于品牌重视让包装印刷企业获得了一波又一波的黄金机会。经过多年发展,印刷包装行业整体已经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入提质增效的稳步增长阶段。目前全球需求呈萎缩之势,外加环保风暴的连续施压下,包装印刷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成本过高的“泥沼”当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过去单纯的加工制造已经无法滿足市场的需求。当前整个包装印刷行业对于互联网经济下如何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在互联网数字新技术的巨大冲击下,倒逼众多以加工为主的包装印刷厂产业升级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快速发展,这些变化严重冲击着传统印刷产业,行业内进行了较为激烈的洗牌。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包装印刷业获得新的机会,通过转型、创新与服务升级向前迈进。梳理近年来包装印刷行业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环保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开始渗透到整个产业链,逐步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周年之际,中国印刷业又重新站在新的起点上,在伴随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中,必将实现自身的创新转型,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印刷业印刷工厂
超级印刷机
印刷业未来趋势预测及展望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第14届两岸四地印刷业交流联谊会暨2016丝路印刷发展论坛在沪召开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2013年我国印刷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