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学校民防知识与安全教育问卷调查”报告
2019-09-10朱小贤
朱小贤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首先是本校全体初二学生,问卷共计167人,其中男生78名,女生89名。本次调查共发放自编问卷167份,收回问卷165份,认定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约98.8%。
初二(1)(4)班先上一堂民防课,再做问卷调查,视为实验组;初二(2)(3)班先问卷调查,再上课,视为参照组。
问卷反馈
一、共性表现
1.无论参照组、实验组,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民防知识,学生接触民防知识是多渠道的,各种媒体都对学生接触了解民防知识有贡献。
2.学生对民防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深度不够:学生平时可能缺乏了解的途径,或缺少观察,知道1~3处防空洞可能也是通过课堂了解的,学生对现代建筑的功能性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历史性防空洞了解不多。
对于“进入民防工程后禁止的行为”及“必备物品”两问题的回答反映出学生的知晓率普遍不高,构成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之一。
防空演习全员参与度不高。学生认为防空演习主阵地在学校,反映出当前民防教育的现状:知识传播主要依靠学校教育。
3.学生对人防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认知印证了初步判断:学生对这门课有浓厚的兴趣,并表示相关知识的缺乏,也意识到了掌握民防知识的重要性。
4.学生对于乐于接受的信息来源更趋于现代化、信息化: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演练。了解信息的途径也是学生喜欢接受的方式,与最后一题的建议相符;相比传统的报刊杂志,学生更愿意接受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PPT比书本有吸引力;此课程的重点——实践性,难点——如何防护、自救、互救。
二、个性表现
课堂教学,是民防知识教育的主要载体,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1,4班(实验组)课后问卷调查与2,3班(参照组)课前问卷调查在某些问题的回应上有明显不同。从学生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
(1)实验组,即上过一节民防课的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课堂教学是了解民防知识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同学也知道当防空警报响起,应该做出相应反应,显然学生在这一节课上了解了不少民防知识。而参照组,即没上过课的同学对于民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
(2)实验组通过课堂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了解或大概了解,相比较参照组,体现出课堂教学有较好效果。
(3)对于“分辨防空警报”问题的回答,可以归结为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课堂教学对学生问卷的反映,产生了后摄抑制,当然,这种后摄抑制,可以理解为教学产生的正面影响,在实验组发挥了良好效果。应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4)初二(1)(2)(3)班,对学校民防教育基本未提出任何建设性建议,而初二(4)的同学几乎每位同学都提出了相关建议。此问题的回答,反映不同班级学生对民防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同。课程开设可以考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实践课,汇报课)。
反思
1.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反映出此課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一是切合学生实际需求;二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三是可以将民防知识教育与学校安全教育、学生成长结合。
2.学校民防知识教育考虑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以切合学生实际需求。
3.应当广泛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民防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可以考虑借力于民防局、红十字会、救援队等单位,并与安全教育平台对接,纳入学校民防教育课程体系。力争求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4.注重民防教育与学校安全教育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适当增加实践演练,以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