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与坭兴陶刻初探
2019-09-10陆崇成
陆崇成
摘 要 坭兴陶作为我国四大陶器之一,据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这段悠久历史的沉淀与传承,陶工的技艺日益精湛,坭兴陶的制作工艺流程也已经基本定型。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只是单纯的维护已有技术是远远不足以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需要陶工们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的基础上,注重陶器外观的打造,以使坭兴陶的辉煌得以延续。本文探讨了书画艺术与坭兴陶刻的融合,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书画艺术 坭兴陶刻
在不断的探索中,陶工们将注意力放到了书画艺术上。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中国书画艺术作品,每一幅都是书画家们全心投入所创,运用自身娴熟的书画技巧点点勾画,使每一幅书画都能充分的表现出书画家自身的艺术追求以及审美,赋予作品内涵,让书画作品更具有艺术价值。于是陶工们有了将书画艺术与坭兴陶刻结合了起来的想法,让书画与陶刻相辅相成,使得坭兴陶更放异彩,增添韵味。
一、坭兴书画陶刻的起源与多元化发展
(一)起源
据史料记载,早期坭兴书法陶刻的雏形出现在一块唐朝陶碑上,一千六百多字是我国陶刻史上的一个记录。而坭兴结合书画的陶刻开始流行起来是在清朝时期,由于雕刻手法比较单一,陶器上的花纹以花鸟、山水之类为主,艺术表现力并不是很高,并不能够做到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就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至于书法的使用更少,只有少量产出,一般是用于赠友人。虽然此时的书画陶刻并没有大范围的流行,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讲,我们也可以说坭兴书画陶刻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
(二)多元发展
坭兴陶刻在发展并没有一帆风顺,在一段时期也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直到后来各方面的扶持,坭兴陶刻渐渐恢复过来。到后来的商业化,这时的企业更多追求的是产出的量要大,也就使得这个时期的陶器在装饰上都比较简单,多为寥寥几笔,在花纹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也多为虫草,整体的艺术表现性较低,更多体现在生活实用性上。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审美的提高,这样比较简单的陶刻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于是就有了更多知名书画家加入到了坭兴陶刻这个大家庭中,让陶器花纹有了更多的选择,书画家们将自己的书画技巧以及艺术涵养注入到这些作品中,并将这些作品使用到陶器外观上使得陶器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同时随着相关课程的开通,坭兴陶刻吸引了更多人才,补充了这一空缺。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现代陶器的制作过程中,陶工们开始将一些新材料加入到泥料中,使现今的陶器坚韧度更高,这样就帮助解决了陶器在运输过程中因轻微碰撞而破裂的问题,减少了部分损失。种种力量的汇集,使得坭兴陶刻的发展更加多元化[2]。
二、书画艺术在坭兴陶刻中的表现方法与所得成效
(一)表现方法
书画与坭兴陶刻结合的表现方法是将刀当成笔来使用,对于不同的书画在刀具的选择使用上也有所不同。针对较小的字体陶工们多选择使用的是单刀,集点成画,与书法墨韵接近,能更好的刻画出完整的笔画,如在陶器上雕刻小篆的时候,所使用到的是锥刀嵌入式如墨入纸;对于一些比较大的字体,多采用的是双刀,双刀的使用使字体线条更为流畅圆滑,使得字体刻画的装饰性更强;最后就是补刀主要用以修补一些不够完善的部分,让字体笔画更为厚重饱满,用以更好的呈现书法的用笔要求。
为了顺应各方面的需求,现今的坭兴陶外形的种类更为多样,陶工们为增强陶器美观度,在书画的布局上也会对不同形状的陶器进行调整。对于书法的布局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环带式布局,字体环绕的方式疏密有致,满布的形势增添扬洒飘逸之感,寥寥几行更显清新;其次是块面式,将书画有规律或无规律的按照一定的章法集中在一块,多使用在“福”、“寿”等单字的表现上;最后就是综合式,将前面两种方法合理融合使用,使陶器的外在装饰更为丰富[1]。
(二)所得成效
关于书画艺术与坭兴陶器的结合所达到的成效,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述:首先是对书画艺术的作用,书画艺术与坭兴陶刻的有效结合使书画的展示形式不再局限于纸制品,进一步延展了书画的实用性以及装饰性,同时也增强了书画作品的艺术展示性。而书画艺术给予坭兴陶器的帮助不光表现在外在的美观度上,还有内在的韵律,使人们对于陶器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实用性,更多的了解到坭兴陶器的艺术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书画艺术与坭兴陶刻的高效结合,让它们相辅相成,更好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坭兴陶刻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想要更好的保护坭兴陶刻,陶工们不光要维持坭兴陶刻原有的传统艺术风格,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更多的了解国外各种陶器文化,结合新时代的变化打造出坭兴陶刻所特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毕研瑞,肖智芳.书法艺术在坭兴陶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6(6).
[2]黃永均.书画艺术与坭兴陶刻初探[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52(Z1).
[3]何显仪.以古人之规矩,开坭兴陶之生面——浅谈篆刻艺术在坭兴陶装饰中之应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