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探析
2019-09-10刘文
刘文
摘要:土地资源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开发。但是,目前看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性、经济效益以及施工后的效果评价,存在诸多的问题。此外,在土地开发的利用方面和管理中都需要加强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加强监管,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为了保证建后工程的效果理想、土地资源效益显著,需要加强管理不断创新建后管理模式。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管理;创新模式
土地整理,主要指的是对土地资源整合后重新进行配置,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应用,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土地结构。目前看来,对土地资源的整理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土地整理事业在此基础上也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在土地资源整理项目的研究中,对于项目建设前、过程中以及后期的研究非常多,然而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确保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模式的实施,需加强重视程度,优化工程管理制度。
一、目前阶段我国土地整理的总体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也比较大。平原、山地、丘陵以及高原地区土地整理的开发和利用涉及到的土地资源差异很大,使用的的用途也多样化,例如道路建设、水利工程防护林等等。
历经多年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整理工作之后,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整理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在实践中获得了很多的经验,探索出了符合各类地形的整理模式,开发出了不同地区土地管理模式。一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形成新的土地整理措施,使得土地整理更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合理整理土地资源有利于改善生产,创造价值。土地复垦、植树造林等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将普通的田地变成梯田,改变了传统的田地状态;防护林的建设提高了森林面积。
二、土地開发整理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调查发现,目前在土地整理的各种项目中,在后期的管理与服务的模式都是由相关管理部门或者项目负责的政府机构对项目的监督以及管理工作[1]。就目前的状况看来,管理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在工程的尾期验收工作中存在着部分检查疏忽,即便是验收工作严格进行了,后期的维护以及管理方面的责任并没有尽到。重视项目工程的整体建设,却对后期的管理疏忽,使得一些建后工程存在严重的破坏无维护的情况,甚至是被丢弃或者闲置。
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的问题
土地整理建后的整个工程管理权属于国家或者某个集体所有,关于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以及维护问题都是由相关部门集体管理和领导。另一个角度看来,这也是一种责任的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完善,单一化的表现。一旦出现新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等工作,就会导致没有管理人员,从长远的角度看来,土地资源无法得到稳定的开发。
(一)责任落实不到位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管理工作的,需涉及到很多部门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管理工作。因此,在职责的分配上就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型的土地整理工程,水利工程、防护林、道路建设这些是由国家的土地资源局派分到各个政府机构,政府机构需要继续找一些工程建设公司,在这样的状况下,经过了层层的任务下达之后责任制度就很难落实到实际中来。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项目工程建设与验收以及后期的维护都会存在问题。如果,各级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协调,就会对土地的整理开发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实际的运行体制不完善
长久以来,我国的土地整理建后工作都是在集体管理下运行,整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做到对项目建设中实行管理工作,也要相应地完成一些后期的维修工作,是一种较为专业的管理模式。然而,经过实践证明,在现有监督体系之下,执行者和监督者属于一个单位,相应的减少了竞争力,没有创新的动力,缺乏竞争性和管理模式的发展,这样也不利于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理。当前的土地整理建后工作管理体系主要就是集体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亟待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现有的体系,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将管理责任具体化[2],探索出一个适合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管理模式,和土地建后管理服务系统,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完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管理。
(三)后期维护工作的资金来源问题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其实属于一项非利益性的工程,在初期的管理、实施、生产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社会效益,在实际的项目建设费用预算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经费预算。所以,现阶段的无人管理,无人维护情况也有由于缺少资金的这个原因。此外,由于维修费用的成本过高,集体或者政府对于其各方面综合考虑之后会选择放弃维护,保证产生的综合效益惠及社会。
四、土地整理建后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于现阶段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模式管理十分必要。
(一)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
土地资源整理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各种效益的综合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三者相统一。实际的土地建后管理中要重视管理工作,一些新增加的土地资源或者是一些土地内容的变更,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另外,因为土地管理是公益性的,对于收益权要明确其使用的方法,例如,一个新增的耕地,对于这部分耕地一定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它的效益是用来维护土地管理,并不会被机构或者个人收入。没有一个项目在完成之后,保证土地的管理归政府部门,而不是选择代管,并且应该配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和分配,确保土地建后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二)优化管理结构
由于土地整理建后工作的所有资金都是来自于国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相应的工程资金也是归国家管理所有,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会认为只需要使用和管理,没有意识到需要对其进行维护和修整,这是管理结构的一种不规范性,导致了后期的土地管理情况不理想,无法实现它的价值。为了改变现状,优化管理结构,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惩奖机制或者制定一些政策措施使得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3]。结合实际情况,虽然资源属于国家拥有,但是可以将资源个体化,部分资源个人享受的同时要加强保护措施。这种管理模式的设计符合现阶段的需求,个体在享用资源的同时也在管理维护。
(三)责任人明确化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土地建后管理工作中,缺少责任人明确化的规则。当国家土地整理建后工作实施后,将工程分给个体进行管理,签订相关管理维护合同,利益也相应的分给个人一部分。项目组的负责人要整体负责工程的设计、施工、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这是一个有效的明确责任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后期的维修工作,有效合理利用资源。
五、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对于新形势下,新经济增长趋势下的部分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对于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理工作从开始认识到发现存在的问题,也在积极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针对现阶段无论是在土地整理中的问题还是管理中的问题都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意见,根据出现的原因及时解决,实现土地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田素娟,陈为峰,卢绪云,田素锋,王莉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11,01:88-92
[2] 卢绪芸.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后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3] 张继道.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