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赵孟頫“书”“印”复古思想

2019-09-10朱小峻

现代艺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二王书风赵孟頫

朱小峻

赵孟頫的复古思想渗透在他的诗文、书、画、印学、乐论中,赵孟頫曾在论文中说:“故尝谓学为文皆当以六经为师,舍六经无师矣。”论书中说:“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人也。”在《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中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在印学中,他也以秦汉为宗,并用小篆入印。论乐中说:“必欲复古,则当复八清。八清不复,而欲還宫以作乐,是商、角、徵、羽重于宫,而臣民事物上陵于君也,此大乱之道也。”可以说赵孟頫一生在艺术的追求上都倡导复古,而且他所倡导的复古是诗书画印等艺术门类全面复古。这或许可以称之为赵氏追求的一种创作趣味,复古中的“古”,是古法,复古的意义是古为今用。复古的概念早已有之,复古不是赵孟頫的专利,不过“诗书画印”全面回归古典并交融于绘画作品赵孟頫却是第一人。正是在这种复古思潮的倡导和实践下,赵孟頫才成为了冠绝古今、以诗书画印影响后世的艺术大家,对当代的艺术创作也具有重要影响。

从艺术史纵向来看,在赵孟頫书法及印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有的赵氏艺术风格。在书法方面形成了赵体书家群,印学中也形成了“圆朱文”之风。

一、书法之趣:千古不易

在宋代,由于“尚意”书风的盛行,苏东坡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宋人突破唐代法度,书学更以模仿当代苏黄米蔡书风为盛,宋高宗意识到应改变现状,从实践中追寻魏晋笔法,但由于复古思想不成熟,所以未能实现。南宋赵孟坚也提出学习晋人书法路径,曾说“学唐不如学晋,人皆能言之,夫岂知晋不易学。学唐尚不失规矩,学晋不从唐人,多见其不知量也,仅能欹斜,虽欲媚而不媚,翻成画虎之犬耳。何也?书字当立间架墙壁,则不骫骳。”赵孟坚的论述过于模糊,没能明确交代路径过程,只是模糊交代,也未从实践中达到复古。

元代初期,南北书风存在很大的差距,直至成宗时期开始,随着南宋遗民文人入大都为官,才开始了南北书风的融合。书法上复古的尝试是由北方馆阁文人率先开始的。有姚枢、杨桓在创作中的实践,也有郝经、王恽在理论中的发展。郝经曾提出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二王的正书入行、入行草,以草为楷、再学章草,最终回归到汉隶、秦篆。王恽则推崇颜真卿,并由此上升二王的路径,显示出了他的复古思想,但他也只是局限在理论中。

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元、明两朝,言书法者日盛,然元人吴兴首出,惟伯机实与齐价。文原和雅,伯生浑朴,亦其亚也。惟康里子山,奇崛独出,自余揭曼硕、柯敬仲、倪元镇,虽有遒媚,皆吴兴门庭也。自是四百年间,文人才士,纵极驰骋,莫有出吴兴之范围者。”可见赵孟頫在元代书法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以个人魅力引领了数百年书坛。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对于赵孟頫书学路径的说明,综合而言,赵氏主要以二王为宗(王羲之、王献之),初学宋高宗、智永,后学钟繇,李北海等,通过努力地学书形成了各体兼善的书风。虞集曾在 《题吴傅朋书并李唐山水跋》中说:“自吴兴赵公子昂出,学书者始知以晋名书。”又说“国朝至元以来,学士大夫书札之后知魏、晋之遗者,吴兴公实倡之。公天资绝高,游艺造极,临池积学,亦非他人所可及。凡诸书法,融会胸臆,虽不对临,伸纸援笔,蔚然成章。部伍布置,神气精微,毫发不尽美。”从中可见赵孟頫以复古为尊,回归魏晋正统的帖学道路。这种复古是对书法本体的再认识,是他个人审美趣味的追求。在他的复古号召下,聚集大批书家如邓文原、王蒙、鲜于枢、康里子山等,其后随着赵孟頫政治地位的提升、书法艺术风格的成熟,渐渐地形成了“赵派书家”群体,从此赵氏书风笼罩了书坛数百年之久,甚至还影响到朝鲜等国家,“自元以来,学字者皆宗赵孟頫焉。先生平生手迹遍满四海,其流传东国(指高丽、朝鲜),我所得见者,不下百本。墨迹如新……己巳年间(明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倪学士谦奉使来曰:‘赵公笔法,中国罕见’。盖叹我国之多也。窃谓高丽忠宣王入元朝,构万卷堂,日与当世名儒六七人从容谈论,赵公其一也,我国文儒如李先生齐贤,侍从亦多,王之东还,文籍书画驮载万签,赵之手迹满于东方,盖由此也,吾东方人,得赵公笔法精神者,杏林李嵓一人而己。”可见赵孟頫书法传播远,受众广。

赵孟頫书学复古意识的觉醒是三十岁以后,以学习高宗书法风格转向二王书风为转折点。赵氏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中坚持临摹学习古人的法帖,天资聪慧的他深得古人遗韵,小篆师法李阳冰、李斯。在他的楷书作品《胆巴碑卷》的碑额中可以鉴赏到,线条匀称,挺拔有力。章草方面,用章草风格所书的《急就章》风格多出入二王,行笔刚劲有力。小楷他师法杨羲、钟繇、二王,笔力柔媚、多有灵动之姿,作品有《洛神赋》《汉汲黯传》《法华经》等。他不仅能追寻古法,还能化古为今,如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线条遒劲有力、圆润如玉、上下连带洒脱,深得魏晋风流,对比王羲之的《怀仁集王圣教序》,在笔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在书法上赵氏以二王、晋唐书风为古代典范。顿时想起他那句“用笔千古不易”的金玉良言。赵孟頫的大楷很有特色,兼容行书的连带趣味也不失楷书的落落大方,也可称作行楷,这种书法风格是因取法李邕等人的行书笔意,如《胆巴碑卷》《仇锷墓碑铭稿》,真行相同,改唐代楷书面貌,入古出新,形成圆润流畅,挺拔柔媚之美,他的楷书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是实至名归。

二、印学之趣:古印质朴

印学理论在宋代就有复古思想的提出,从目前发现的印学理论看,宋代的赵希鹊在《洞天清录·古印章》中记载“古之居官者必佩印,以带穿之故,印鼻上有穴或以铜环相棺,汉印多用五字,不用掌案篆,上移篆画停匀,故左有三字右有二字者,或左二字右三字者,其四字印则画多者占地多,少者占地少,三代以前尚如此,今则否。”赵希鹊详细介绍了印章形制,汉印印面汉字的安排布置的方法,对汉印有比较深的认识。说“今则否”可以看出他强调对于汉印的学习。宋代王厚之在《汉晋印章图谱》中说道“右七十三印皆于古印册内选出,经前贤考辨有来历者收入,一可见古人官印制度之式,又可见汉人篆法敦古可为模范,识者自有精鉴也。”王厚之认为汉印有古味,可以为模范。可以看出在宋代已经有印学复古思想倾向的萌芽。

在宋代,文人流行图案印章,到元代初期也未改观,赵孟頫在《印史序》中说:“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一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鳥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假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备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在他看来追求新奇、流俗、求巧,使得印章失去法度和古朴之气。要想让印章具有内容和意义,就要注重古法,这里的古法就是秦汉印章之趣,详细说来就是印章中所包涵书法、刀法、章法的风格之美。赵孟頫便举起了印学复古大旗,提倡的古印“质朴”,并以小篆入印。编撰有《印史》,让世人们能清晰地看到古法印章的模板。但遗憾的是《印史》没有流传到现在,只有赵孟頫的《印史序》一文流传。

在元代虽然有文人操刀亲自治印,但是不属于大众现象,元代早期,大都是文人篆印,工匠制作。元夏溥撰写的《学古编》序中叙述了吾丘衍篆印过程“……然余候先生好情思,多求诸人写私印。见先生即捉新笔,书甚快,写即自喜。余‘夏溥’小印,先生写,证可也。”赵孟頫的印也大概如此,赵孟頫的印章如“赵孟頫印”“松雪斋”“大雅”多为他的圆朱文风格,以小篆书风入印,为印章融合于绘画作品提供了新的融合思路。但这些印章未有确切的记载证明是由赵孟頫所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印章是符合赵孟頫的审美趣味,由赵孟頫亲自篆印的。古代文人篆印主要指文人为自己所用的印章画写印稿交由工匠刻制,或受朋友之请篆印、受命撰写御玺,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工匠的痕迹,达到印学理论与篆刻风格的统一。元代赵孟頫等人提倡的“崇古”趣味思想某种意义上讲也促进了汉印在元代的发展,并在审美上形成了赵氏印风格调。后世的印学家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而后对明清印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艺术创作:与古为徒

《庄子·人间世》云:“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在艺术创作中,与古为徒的意义十分重要。赵孟頫吸收前人的艺术营养,入古出新,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审美风格。

学习前人艺术技法及思想则是不可跨越的鸿沟。潜心师古,与古为徒则是当下书法创作的良方。当下书法的技法学习与理论研究,应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对时人书风的相互模仿。就书法的学习而言,多临习古帖,重视古人在书写中笔法、结构、章法的学习,如此才能扎根传统。这也是赵孟頫在书法、印学,甚至绘画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因由。

赵孟頫在书法、印学中都追求复古的意趣,这种复古的创作趣味并非是一味的模仿古人,赵孟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与古为徒,入古出新。书法形成了赵体书风,并且以自创圆朱文印章入印。他所追求的创作崇古的意趣,对当下书法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书法艺术创作只有先扎根传统,才能滋养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当代书法艺术的创作则会更加欣欣向荣。

猜你喜欢

二王书风赵孟頫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