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浪里的渔民吼声

2019-09-10辛凯

侨园 2019年10期
关键词:长海船工号子

辛凯

“哎上来呀,哎使劲拽呀,把篷撑呀;乘风上呀,快下网呀;多捞鱼呀,好换粮呀……哎上来呀,哎上来呀……”这吼声是位于北黄海的长海县一带海岛渔民长期与大海战天斗地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从历史中走来,裹挟着海风,烙印着沧桑,时至今日仍然回响在我们耳旁,有道是“长海号子一声吼,渔民奋战在船头”。

长海县隶属于辽宁省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部海域,由142个岛、坨、礁组成,全县陆域面积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720平方公里,现下辖大长山岛镇、獐子岛镇、广鹿岛镇、小长山岛镇、海洋岛镇等5个镇,总人口七万多人,是中国唯一的海岛边境县,辖区内最大岛屿为大长山岛。长海一带居民以捕鱼和海上贸易为主,在与风浪的搏斗中,船(渔)民需要用号子统一劳动节奏,提高劳动效率,于是产生了各种劳动号子。

长海号子历史悠久,这一带的渔民早在东汉末年就形成了长海号子的雏形,距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最初是渔民们意识齐声发出的一种“呼号声”,开始只有简单的音节,用来自勉自励、振奋群情、统一劳动节奏,经过长期的丰富和发展,音乐形象越来越鲜明生动。在艰苦的出海生活中,船工和渔民们需要面对多种自然灾害和风浪,号子就是他们与大海的对话。久而久之,这种自发的呼号声逐渐演变成了船工们整齐划一的劳动口令,渔船上的撑大篷、拔锚、勒锚、摇橹、拉纤、出舱、推船、抽滩、拉网、拔鱼包、捞水等动作,与粗犷的长海号子结合在一起,凝结成一种富有韵律的海洋音符,成为船工们整齐划一的劳动“号令”,逐渐发展成了由一个号子头领唱、众人和声的民间音乐形式,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从文化意义上看,长海号子就是长山群岛先民在惊涛骇浪中顽强求生的记录,是渔家人与大海抗争的一种呐喊。

清朝末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长海一带与外界交往日渐增多,贸易量逐渐增大,海上运输更加发达。随着船只吨位的增加,操作程序也更加复杂,要用不同的号令来协调各种操作动作,劳动号子的种类也随之丰富起来,这一时期长海船工和渔民号子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海号子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船民号子,主要是运输船上船民在劳动中呼喊的号子,由于运输船比较大,所以船民号子内容丰富、调式各异,主要包括蹬挽子号子、拉纤号子、撑大篷号子、打锚号子、推磨关号子、勒锚号子、抽滩号子、捞水号子、拔筐号子、摇橹号子等10种;另一类是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打渔时喊唱的号子,由于渔船比较小,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包括推船号子、拉船号子、打锚号子、起网号子、撑篷号子、捞鱼号子、拔鱼包号子等。由于长海一带运输船的船工们在海上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吸收了天津、山东、营口等地船工号子的部分音调,长海号子的曲调更加丰富多彩。

长海号子因劳动情景不同,音乐特点各异,如“撑大篷号子”矫健明快,“打锚号子”粗犷豪放,“摇橹号子”柔美悠扬等。长海号子曲调辽阔粗犷、高亢悠扬,多为四平腔、二六腔、流水腔、散腔、小滑腔、大滑腔及大甩腔。长海号子的旋律素材多为重复和变化重复,节奏一般比较规整、简捷,多为4/4、2/4、1/4拍和散板,音节简短、词句通俗,多为三五个字。

长海号子的唱词以即兴编创为主,也有因习惯而产生的固定唱法,多为劳动呼号式,如“呼呵嗨呦”等喊叫声,没有实际内容。也有部分唱词加入通俗简单、与劳动场景紧密结合的词语,如:“哎上来呀,哎使劲拽呀,把篷撑呀;乘风上呀,快下网呀;多捞鱼呀,好换粮呀;全家老少,饱肚肠呀!哎上来呀,哎上来呀……”饱含着沧桑之感,又反映出广大渔民劳动时的乐观主义精神。

长海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即一人领、众人附和的歌唱方式进行,它的曲调以紧凑有力的“哆、咪、唢”为主,随着劳动内容、强度和动作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不同劳作分为不同的类型。长海号子的领唱者即劳动的指挥者,领唱曲调大多高亢舒展,富有号召性,和唱部分大多是劳动者的齐唱,曲调深沉有力,节奏性较强,常有劳动呼号式的衬腔。长海号子除了“一领众和”这种常见的演唱形式外,“领”与“和”还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而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紧张的劳动常用“句接式”,即领一句和一句;轻缓的劳动常采用“段接式”,即领一段和一句。领唱与和腔的交替进行,促进了集体劳动者之间的情绪交流,加强了行动的一致性,同时由此而出现的间歇时间,也便于调节呼吸,以及领唱者进行即兴创作。

长海号子主要靠船、渔民之间在朝夕相处的劳作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传承时以船为单位,船船相传。以行业为中心,以船只为纽带是其主要传承脉络。长海号子代表性传承人王德福一家世代生活在长海县,长期的海上运输工作使王德福掌握了“蹬挽子号子”“拉纤号子”“打锚号子”“撑船号子”等各类长海号子的调式,并能即兴编词领唱。在喊号子的过程中,他还根据劳动强度、节奏及船员的情绪来调整号子的节奏、力度等。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海号子这门古老的艺术,王德福以当年老船长的身份充分发挥其号召力和影响力,组织一些老渔民对长海号子进行领唱。

另一位长海号子老一代传承人宋承儒继承了家传,他的父亲生性好唱,是大长山岛有名的船老大,因长年海上劳作积劳成疾而早逝。宋承儒至今仍记得,父亲临终的前一天,让11岁的他搀扶着走出门外,望着海天引吭高歌,喊起了号子,歌声中充满了对大海和人世的眷恋,也是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感染着儿子继续传承长海号子这门艺术。宋承儒从小喜欢吹拉弹唱,后来作为文艺人才被分配到长海县文工团,那时,在海边经常能听见帆船进出港及养海带的工人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喊着各种高亢的号子,宋承儒对此认真聆听并想方设法将号子记录下来。从1960年至1973年,宋承儒对长海号子进行了认真的挖掘、收集和整理。改革开放以后,宋承儒发现长海号子正逐渐随风远去、退出闯海人的生活,他开始进行抢救性整理,并痴迷地开始了再创作。宋承儒一有时间就走村串岛,寻访那些老“号子头”和曾经喊过号子的人们,搜寻着长海号子的蛛丝马迹。随着老船工、老渔民的渐渐變老,这些当年熟悉长海号子的老人们失去了喊号子的环境氛围,已经很难再现当年喊号子的气势。于是,宋承儒找来一段缆绳拴在门槛上,请老人们一边拽一边喊。有一位老号子手年过八旬,为了找到当年的感觉,他召集几个老伙计,把缆绳拴在大树上,一边拽一边喊,一人领几人和,拽着喊着找回了当年在船上劳作时喊号子的情境……

2007年,船员出身的刘玉来拜长海号子传承人王德福为师,开始了传承长海号子的历程。刘玉来在长海县文工团做过多年演员,他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运用娴熟的演唱技巧,将海岛民歌演绎得极具风情,高亢时如黄钟大吕,铿锵有力;低回时似琴瑟和鸣,情意缠绵。刘玉来不但唱出了“闯海人”的豪情,也喊出了“闯海人”的顽强。近几年,刘玉来倾力打造出传承长海号子的场所——刘家大院,这里已成为长海号子最主要的传承基地。2019年7月,刘玉来作为长海号子传承人,代表辽宁省受邀参加“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并现场带队表演长海号子,在此前后,刘玉来领衔的长海号子演出还荣幸登上央视综艺频道《向幸福出发》舞台。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现代文明的冲击,现代渔业生产生活中较少使用号子,加之长海县当年喊过号子的老船工、老渔民大多已经去世,长海号子的发展一度陷入窘境,会喊号子的只有几十人,而且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长海号子的传承面临着危机。2011年7月,长海号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海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还成立了长海号子研究学会,仅在人口不足三万人的大长山岛镇,发展成刘家文化大院、金秋艺术团、大海合唱团、渔家嫂文化艺术团等4个活跃的民间文艺团体,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长海号子展演和传承事业中。现今在长海各类旅游节、渔家风情节上,都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号子声。霸气十足的长海号子,喊出闯海人的热情与顽强,展现出长海船工渔民独有的艺术魅力,这种大海赋予的声音还将不断发扬光大,继续传唱下去。

猜你喜欢

长海船工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赞船工
我家的“号子”
沱江船工号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考眼力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组字画
长江8号
画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