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一带一路”中的文化自信

2019-09-10穆重怀

侨园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一带一路

穆重怀

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落地的当下,中外交往日益密切。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大问题。近年来,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内容的“四个自信”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在这“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为我们向世界介绍中国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明史绵延不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推动力就在于中华的文化。正是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獨特道路,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明。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三代到夏商时期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雏形,奠定了中华文化敬天法祖、重德爱民的文化基础。周监三代,开创性地肇始了被中华文明奉为圭臬的礼乐制度。经过孔子、孟子等古圣先贤的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大一统”思想。千百年来,它从“三纲五常”走向了“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成为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是以天道为指规的。它强调“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它是以天运作的道理来指导人世间的生活,也就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化建立的生活规范是“修齐治平”的人文理想,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个体情怀。它强调人事与天道的契合,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中华文化是以“和合”为理念的。它“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主张“和无寡,均无贫,安无倾”。它强调全体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人生的和谐。对待不同者的态度不是暴力征伐,而是“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用自己的吸引力来归化它。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既来之,则安之”,要让归化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中华民族追求的是天下为公,人类幸福的大同世界。

中华文化是现实理性的。正如郑德荣先生所说:“中国人最基本的活动是为生活而生活。他不唱高调,或无条件的赞颂所谓高尚抽象的理想,如牺牲、博爱、探险之类。他不以神的意旨为意旨,因为人意就是天意,顺天命基本就是顺民意。他更不为上帝而生,因为天是为人而立的。他的生活目的是为人的,上则孝敬父母,下则慈爱子女,子子孙孙,永享安乐。”这就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现实人生,它是务实而乐天的。

中华文化的先天基因与后天实践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它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忠恕之道。它以对人对事的忠来内省,以对外对物的恕来外施。由此中华文化建构了它勇于自我克制而追求大众和谐的内在指规。

中华文化是伦理的。它是建立在以亲族为单位的血缘基础上的。它由家族关系架构起了社会关系。从而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家庭和谐发展到了全社会的和谐。它始终追求一种基于血缘而来的推广到非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过在集体系统内的各安其位来获得系统的稳定。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不只是等级的束缚,而是社会与家庭中的各色人等要努力遵循自己的角色,按照自己的身份来行事,否则就会有“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的故事发生。所以在中华文化下,人的自由与行动都是在伦理约束内心的情况下进行的,它是推己及人的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它不需要外在的法律来指导,而是来自个人内心的自发约束。

它所主张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强调的是对社会财富和美好声誉的分享。因为他知道和理解他人不可得的痛苦,因此他能够感同身受,来分享自身获得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会贪得无厌,也不会暴力掠夺,因为这与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漫长的民族历史使中华民族饱经风霜磨难,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祸患,都没有摧毁这个民族的生存意志。而是让他养成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生存品质。他战天斗地,抵御外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生存理念。

这种生存经历赋予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忧患意识。他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家国情怀。他视天下为己任,他的使命是“平物我之情,息万物之争”,使每一个自然之人、每一个自在之物都能够在天地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自我的实现。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个分子所具有的最为宏厚的心灵内核。

中华民族的地理生存空间与独特的成长历程使之养成了独有的生存智慧,它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个性。这种个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自我特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历史时空中富有成效地解决了民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渡过了种种危机,多次成功地实现了民族崛起的轮回。它是一种有效的经验,是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分享的。

当下,“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世界走出困境的新的全球化的公共产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成为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族要为世界提供自己的文化产品,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良性互动,达成充分的共识,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人类的共同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当下,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中西文化势必出现互联互通的情况,如何实现有效的中西交流是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首先,要正视中西文化的差异。由于中西方不同民族的生存状态与成长历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原则。这就导致东西方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这种民族心理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更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这种文化差异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就导致了在中西方交往中出现了对彼此的刻板印象,演化成了交往中的文化碰撞,导致在交往中的无效交际,彼此不是达成互相的理解,而是制造了矛盾对立。这样,在中西方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单向的文化优越论,非此即彼,随着西学东渐,在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近代科技的护航之下,西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时代优势,忽略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新时代的对外交往中,一定要打破这种所谓的文化优越论,要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普适性,建构相互理解的氛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同存异。在差异中找共性,在差异中求理解,实现互融互通,达到共同繁荣。

其次要创新展示方法。对许多西方人来讲,中国依然是神秘的东方。对于中国存在着旧有的刻板印象,从近两年发生的筷子与披萨、中国与猪等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西方很多人对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不了解。要想使西方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向世界展示中国。

展示中国文化,要做到传统与当代相结合。既要有武术、书法等传统项目,也要有高铁、共享单车等“新四大发明”;既要有故宫、兵马俑,也要有鸟巢、梅地亚中心。由历史到现代,让民众了解一个全面的中国;要做到精神与物质相结合。在中外交流中要注意避免只展示一个物化的中国的形象,要努力提取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精华,展示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

此外,还要打造承载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要创造符合大众审美,能够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独特文化符码。在当代,大熊猫成为中国及其文化的新象征,它就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符码,要对其进行文化创意,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同时要更多地培养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制造相应的文化产品,这样会更好地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第三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相对宽泛,涵盖了旅游、国际教育、会展、文创等诸多的业态。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经贸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俗语云:“百闻不如一见。”亲身的实地经验总是能够使人产生最贴切自然的观感。文化产业的推广可以为有意愿了解中华文化的人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可以展示中国文化的真正一面。旅游和来华留学都可以深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当中,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中国。我们相信,这可以更好地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文化产业化是当下文化发展的创新形式,它有助于文化交流的简单化,使之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并以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形式推动文化产品的更新与创造,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实现文化理念的产业转换。

文化自信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根本。它深刻揭示了中华古国发展,特别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内升原动力。在当代的中西交流中文化自信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得到中国外语教育基金资助)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一带一路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