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村庄乡村产业发展策略探索
2019-09-10曲阳程柏
曲阳 程柏
摘要:截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问题。关于乡村建设的政策导向也从最初的求新求变,逐步转变为在尊重农村特色的基础上完善设施条件、追求城乡协调。本文从乡村规划服务主体角度出发,探讨了村庄规划的立场问题,从更基本的层面,探索更符合资源型乡村需求的产业发展策略与方法。本文以大连花园口老古林村为例,阐述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即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突出地域特色,坚持环境友好,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探索出一种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合理落实的乡村发展模式,综合生态、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目标,并对近期实施的建设项目做出计划安排,重塑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有机关联。
关键词:资源型;地域特色;资源保护;产业发展
一、背景
(一)项目背景
花园口经济区作为大连市面向东北亚的门户,是大连二产的重要承载区,同时也占据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然而,由于空间发展不均衡,导致部分农村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生活较贫乏、景观风貌较为单一等北方农村的普遍问题。因此如何通过优化乡村空间来转变乡村发展模式,对于引导新时期乡村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基于上述,乡村规划应立足把握乡村的资源优势基础上寻找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规划的前期调研和后期实施中,应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必须采用自下而上的调查方法,深入村庄内部,勘察村庄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特点和需求。本文以大连花园口老古林村为例,力图探索出一种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合理落实的乡村发展模式。
二、现状概况
老古林村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465.23公顷。老古林村包括16个自然屯,截止2015年底,人口总数为3888人,共计1210户。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基于上述情况,规划针对老古林村进行SWOT分析。
(一) 发展优势
第一,景观环境优美,南部山体连片,西侧为松树沟水库,东侧为老龙头河,以上保证了老古林村环境质量的稳定性,且对村域生态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二,生态本地良好,村域南侧有258公顷的林地,树种丰富。生态资源是差异化发展的有利优势,是老古林村发展休闲旅游业和文化旅游的资本和契机。
第三,建设空间充裕,落实上位总体规划,老古林村松树沟水库周边有38公顷的发展备用地,同时村庄交通便捷,与花园口城区联系紧密,为村庄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发展劣势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欠缺,道路随地形变化稍有起伏,田间土地分布零散,道路网需要重新布置,现状道路路面建造比较粗糙,缺少排水等设施,路面宽度和铺装需要重新设计。
第二,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缺少文化科普、健身活动、休闲游憩的专属场所空间,影响了村民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缺少旅游业的特色展示空间,制约了老古林村特色优势的对外宣传。
(三)机遇
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来临,滨海地区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乡村旅游呈现逐步发展的态势。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旅游消费方式正日趋成熟,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
(四)挑战
第一,建设后期的运营与维持。规划项目建成后还将面临产业模式的创新,建筑的保护与维修,传统农业与新型产业的共存等一系列问题。
第二,农民致富的关键是发掘农村资源优势,建立特色产品市场特色产品市场,而土地、水系等生态资源就是农村最大的特色。如何和周边村庄形成差异化发展则是又一难题。
三、村域发展规划
(一) 规划发展策略
本次规划考虑以发展产业经济为目标,首先确定了规划策略,规划策略分别为:
1、旅游支撑项目——将一产三产联动发展,由单一的以农业耕种为主到生态农业为主,乡村旅游发展为辅的发展策略。
2、文化植入项目——将生态文明,绿色无公害等新概念融入一产之中。
3、基础设施项目——以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配以相应的设施建设。
(二)产业规划
在产业规划方面,作为中心村的老古林村在北部农业区内应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花园口农业生产条件,定位将老古林村打造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精细化种植为方向,发展高标准粮田、特色生态种植、蔬菜果品种植等农业项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此增加村民收入。
规划第三产业作为本村的辅助产业,利用丹大高速和鹤大线作为连接庄河和大连的交通性,规划老古林村成为区域旅游线路上特色鲜明的补充节点。贯彻“农游合一”理念,通过展示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观光、采摘等体验项目,构建综合示范旅游区,配置必要的展示、销售的展示、销售接待等旅游服务设施。
四、村域建设规划
该村的建筑质量比较差且布局凌乱,不利于村庄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针对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的生态改造和整治,严格对农村产业进行生态管控和约束,努力树立“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促进农村产业的清洁化改造,提高村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示范作用。
(一) 村民房屋建設
建议新建建筑层数以1-2层为主,建筑材料仍然以砖、石木等传统型为主。庭院采用围合的形式,加强庭院内部环境的整治,对污水、杂草、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增添院内绿化,提升庭院的生态效应;对庭院进行功能分区,设置养殖区、柴草堆垛区以及休闲区,使生产与生活互不干扰。
(二)公共服务建筑建设
村委会为原小学改建,建筑面积600㎡,为充分利用空间,增加文化大院等娱乐活动功能。在村委会东侧规划一处占地900平方米的卫生室。按照500米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便民店、广场。重点打造沿松树沟水库及山体周边的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特色民宿、健身步道、果蔬采摘等项目需求。
(三) 生态环境优化建设
首先是河道治理,保留河道原始走向,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均加以保护。提倡缓坡,河岸护坡材料建议选择多孔的生态材料,如干砌石块、卵石。推荐格槟挡墙、生态植物袋等新型的建筑材料。
其次,实施裸地恢复计划,充分利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用于旧采坑回填。本村为露天采场,复垦为有林地较为适宜,挖坑种树,覆土植草,待裸地生态恢复成熟沟,再考虑其他用途。
五、 结语:
如今的 “美丽乡村”或“宜居乡村”规划建设,大多数是以“环境形象美” 为主要内容和直接目标,但是过度城市化的设计手法,不尊重村民主体虽具有一定时代进步意义,因此乡村规划应该优先解决乡村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本文阐述的老古林村的建设规划,提出乡村发展与规划的一种路径:首先,明确村庄的主要产业,围绕产业来确立规划、发展策略,从策略再落实到实体空间中,再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在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层面,突出产业发展策划与村庄建设规划的同步策略,在此认知和判断的基础上,有意识、分目标的展开相应的乡村规划。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2015年 试用稿)
[2]彭文英,徐峰.北京市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及村民需求分析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1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