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连北黄海经济区规划模式及工业地产转型研究

2019-09-10齐昊聪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1期

齐昊聪

摘要:位于大连市黄海翼的北黄海经济区,是大连市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致力于成为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及我国海洋经济新试点。本文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新时代开发区再开发的诉求、理念和价值导向进行了探讨,并以“管控底线、活化路径、优化管理”为基本思路,从严格管控园区空间开发边界、构建存量用地科学评价体系、完善产业用地再开发分类引导模式、创新产业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单元等方面对构建并完善其空间规划体系提出相关建议,以北黄海经济开发区为例,分析园区产业发展特点及空间发展创新,提出北黄海经济区新时期的规划模式转型。

关键词:转型创新;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区;大连北黄海经济区

一、新时期,在空间约束日益趋紧与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以“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为主的产业园区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持续影响经济区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理念。本文以大连北黄海经济区为例,研究探索新时期经济区规划模式及工业地产的转型。北黄海经济区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批复成为“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区”,承担面向日韩吸引绿色循环经济的战略使命。新的国家使命与现状空间低效利用矛盾较大,导致新的园区产业职能落地难度较大,园区亟待在土地集约利用,产业升级、功能转型等方面进行再开发路径探索。

二、新时期北黄海经济区发展诉求

(一)经济区产业转型:创新拓展的产业升级

近年来,北黄海经济区以沿海经济带发展为契机,通过港口带动工业,加快构建各类产业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园区资源,大幅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发展,促进工业向重点园区集,目前已处在要素集聚向产业主导过渡阶段[1]。新时期,国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地方发展已成为共识,在新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中,产业引进来很重要,走出去更重要。北黄海经济区作为国家三大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之一,自身承担着集成日韩先进循环经济体系,在产业循环、新型工业化模式,低碳智慧化新城中突出创新示范效应的使命,因此,构建多层次,多要素,开放性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强与日韩循环经济技术交流与引进,全面推动国内循环经济水平的发展,将成为北黄海经济区产业升级转型的新诉求及方向[2]。

(二)经济区空间转型:要素积累的空间更新

北黄海经济区现状陆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包括待建用地)20平方公里,农林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状建设用地以产业用地、公共管理用地(大学城)、道路设施为主,占建设用地比例约75%。经过多年发展,园区空间存量用地较多,但扩展用地不足,存量空间的转型升级成为北黄海经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3]。

(三)经济区生态转型:品质提升的环境优化

北黄海经济区整体地势平坦,北高南低,大部分区域海拔在50米以下,局部地区地势相对复杂。近海海底地貌类型为水下浅海和浅海堆积平原,园区自然环境优越,景观条件较高。但由于传统产业多以小、乱、杂企业为主,导致园区产业景观不足,亟待提升优化。

三、北黄海经济区工业地产:转向新发展、新生产、新生活的新模式

(一)新发展——全域循环,集群联动新空间

北黄海经济区应以全域循环为理念,形成“一体两翼、五区十园”空间结构。一体:以北黄海经济区为核心的中心区,集中北黄海经济区高端产业,外需型服务业等核心功能,与庄河中心城区联动,形成全域循环主体。二翼:一是大鄭为中心的再生资源发展集群,形成集再生资源收集,处理,进口平行车贸易,废旧汽车拆解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4]。二是以黑岛为中心的能源发展集群,形成集储能,用能,产能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合金产业集群。五区:分别是指临港产业区,食品加工区,再生资源区,能源生产区,外需型服务业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构建集约高效的产业格局。十园:以龙头产业为核心,拓展关联产业,构建临港产业、海洋、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园区。

(二)新生产——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产城融合

以港口为核心引领,以港兴区、以城促区,区港城联动发展,实现生产要素集聚,提升园区发展动力。一方面应注重功能互补联动,加强对港口,临港产业,城市功能主导产业的耦合,依托物流产业加强与临港共生产业契合,依托依存产业加强与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契合,形成以港口为原材料组织,流通基地,产业园区为临港物资生产、高值化加工主体、城市以配套科研、培训等相关职能为核心的功能耦合机制。

(三)新生活——优化空间结构,塑造滨海水城

北黄海经济区应从整体区域出发塑造山水空间格局,结合水系治理及山体公园的打造,构建生态环境大格局[5],保育5条山体生态廊道、6条河流水系廊道,守住“青山、绿水、蓝海”的环境优势。提升园区环境品质,强调生态特质的布局形式,塑造整体的生态景观网络。通过山水格局的保护及塑造,提升园区整体品质,为各类服务业及先进装备制造业入驻提供优越的空间环境。

四、未来与展望:从产业新城到活力城市

十八大以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北黄海经济区作为我国典型的产业新城[6],应在新时期把握新的发展机遇,顺应时势,寻找新的动力。未来工业地产应该向通过推动城乡结构、产城关系、空间形态的转变,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城乡一体,环境优美,宜产宜居的新型活力城市。

参考文献:

[1]梁浩;张峰;梁俊强.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助力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7);124-132.

[2]姜秋全;刘昆轶;陈浩.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 S1期;211—215.

[3]贲勇.加快推进国际高端产业新城建设步伐[J].北京规划建设,2009年S1期;198—200.

[4]吕扬.大城市空间扩展中的产业新城规划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6月;46—47.

[5]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6] 徐慧琼; 叶育成.“适居适业”与“宜居宜业”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