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秦振华谈“张家港精神”
2019-09-10朱振标蓝晓霞
朱振标 蓝晓霞
在秦振华家的客厅里,挂着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手书条幅:“昔日荒凉人稀一沙洲,今朝路阔港深耸高楼。乡镇富埒市,企业起家十有九。人人称道秦大哥,感君改革开放敢当先。”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83岁的秦振华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100位改革先锋之一。笔者回忆起6年前的一幕:2012年2月27日,江苏省档案局口述历史征集小组曾有幸邀请到秦振华谈“张家港精神”。虽然已过6年,但那场访谈的场景依然清晰。今天笔者截取部分口述片段,与读者一起回望秦振华那段敢为天下先的澎湃岁月……
(一)
1978年1月1日我到杨舍镇主持工作,当时是镇党委副书记,1979年当书记。当时杨舍这个镇范围很小。1962年沙洲建县时,杨舍镇是县城镇。杨舍镇原属杨舍乡,属江阴县管辖。沙洲县由江阴9个乡镇(注:当时称公社)、常熟14个乡镇组成。
当时沙洲县很穷,全是农村,特别是杨舍往北更穷,叫沙上,是由长江泥沙堆积而成的,才1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这个县是个移民县,由三个省18个县的移民过来组成。我的祖籍是海门。建县前杨舍镇是杨舍乡管理的一个集镇,不是县属镇,范围大约1公里长,2公里宽。杨舍镇有3个村,分别是城东、城西、城南这3个村,从城西经过青龙桥到城东,原梁丰中学地界,一根香烟没抽完人就走到头了。1962年杨舍镇人口5000人,其中三个村的农民2500人,城镇居民2500人。到1978年时,杨舍镇人口才有1万,包括县直机关干部、国营公司、国营企业在内。当时说说是县城镇,在苏南的县城中,包括与苏中、苏北有历史的县城相比,环境很脏,三个村的露天茅坑到处有,道路没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别是下雨天,要穿高统套鞋出去,当时没有哪个县城镇有这种情况。这说明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是很差的,手里无钱。关键一条,就是老人家讲的,穷则思变,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认为要靠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要靠自己艰苦的努力改变面貌,这才是根本。
当时,我们到苏州的县城镇去看,说句心里话,他们的书记、镇长都不出来见我们。当时他们觉得我们这个镇又穷又脏又差,城区范围又很小,所以看不起我们。看到人家这样对我,我有一股气,这是我的内心话了。没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是搞不起来的。我们本身的经济条件就很差。从这种情况来看,现状一定要改变,不改变,这个地方就没有生气,老百姓生活就肯定得不到改善。经济上不去,环境得不到整治,人的精神状态也就不行。
还有一點很重要,核心问题是要解决我们的工作班子。原来的班子都安于现状,手里又没有钱,仅做点现成事情。我认为,要改变根本是要靠我们自己,上级也没有钱支持我们。我觉得我来杨舍镇当书记就有我的责任,否则叫我来干啥。因此,第一要把经济搞上去;第二要把环境整治好,环境整治最突出的是要把卫生工作先搞好,要把卫生工作作为突破口;第三,经济要上去,要靠知识,因此要把教育质量搞好;第四,这是个核心问题,一个地方面貌的改变要靠这一级党委,因此要把党委这一级班子抓好,基本作风要改变。
手里没钱,势必要搞经济。搞经济的核心是要搞好的项目,没有好的项目、好的产业,肯定不行。在我手里,杨舍镇办了不少企业。杨舍镇得以发展,根本问题不是眼睛向上望,而是靠自己。当时发展经济走的是负债经营之路,借钱办企业。不这样干,仅靠积累肯定不行,有好的机遇也会失去,因此不能按部就班。经过这样干,杨舍经济真的起来了。煤球厂搞了丝绒厂,石灰厂搞了化工机械厂,牛奶场搞了个乳品厂,这个厂的乳制品在江苏很有名,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它与比利时合资生产的朱古力很畅销。
还有一点是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引进设备。到日本引进设备,搞了高塑仿,竞争力很强。这个企业的产品搞差别化,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尖,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像这种企业,杨舍镇较多。如塑料地砖厂,也是引进的,产品大多数供出口。当时,我们的产品是通过上海出口的,他们赚得多,我们赚得少。还有像包装厂、喷线织机厂等企业规模也是很大的。这样呢,杨舍经济就起来了,经济一下子超过了虞山镇、澄江镇、松林镇、玉山镇。县城镇中原来最穷最差,一下子就异军突起了。
走负债经营之路,风险很大。特别是搞涤纶长丝厂,风险就很大,纯粹是白手起家。出了问题,镇党委对厂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就搞起来了。这充分说明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就不行。另外一个,信息要畅通,要把行情吃准,这是个大事情。杨舍通过五六年努力,逐步上去了。到1986年,在苏州166个乡镇八颗星的评比中,产生了8个明星乡镇,杨舍镇排名第一,是冠军。后来我经常在苏州千人大会(市县乡三级干部大会)上发言。这说明人是要有志气的。老话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铁杵可以磨成针。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二)
“张家港精神”不是偶然出现的,我在乡镇就是这样做的。当时,杨舍镇在省内第一个提出来要创卫生镇。杨舍镇创建卫生镇是向浒浦镇学习的,后来超过了浒浦镇。省卫生局局长带浙江省卫生局局长来看我,说明杨舍镇有影响了。我的思路就是学人家,超人家。后来我向省委宣传部部长王霞林提出,“卫生镇”前面要加两个字,要创“文明卫生镇”。单单卫生还不行,人的素质要文明。我第一个提出来,省里很赞成,所以就领先了。我也不是说领跑,就是样样要争先。所以后来在杨舍镇每个家庭搞起了新风户评选。杨舍镇的新风户评选,就是要在每家每户门上挂牌子。那个时候杨舍乡、杨舍镇已合并,有三四万人了。当时新风户评选是很顶真的,如果哪个家庭评不到新风户,家里的子女找对象都很困难。
王敏生当苏州市委书记的时候,搞“五只杯”竞赛,后来搞“七只杯”竞赛,每一只杯都有金杯、银杯、铜杯。在苏州166个乡镇中,评上是不简单的事,而且这个竞赛是苏州直接考核的,大家都很顶真。开始时有农业丰收杯、副业致富杯、外汇创汇杯、计划生育优生杯、治安平安杯共五只杯,后来增加了水利大禹杯等,共七只杯。我在杨舍镇干了14年,得的五只杯都是“金杯”。第二年又是五只金杯。后来“七杯”竞赛连续四年都是金杯。所以,杨舍就成为了苏州市、全省的典型。当时,杨舍在苏州166个乡镇中是冠军,在全国乡镇中位列第七名,在全省的亿元镇名单上也榜上有名。
当时张家港市委先提出来要学习“振华精神”。那时,市委认为我确实有股精神,所以精神名称里用了我的名字。比如,当时农业确实很难搞,真正要把农业搞起来是不简单的事情。我小学毕业,年纪轻时种过两年田,吃过苦头。在常熟,我参加1959年基本路线工作队,在任阳也就是现在的蒋巷村任党支部书记,带头劳动,在那儿得了肝病。虽然当时我对农业管理不懂,但我很好学,所以后来我对农村还是很熟悉的。虽然我当时对农业如何进行科学管理还不是很入门,但从实践看,只要有一个好的班子在地方上起决定作用,都能干好。作为一个好的领导,只要专心致志,不懂就会慢慢变懂。如果自己不太懂,还可以用别人的智力,变成自己的资本,这是完全可以的。所以说,一个地方不管大小,不管是一个村,还是一个镇,只要领导班子精神状态好,主要领导精神状态好,在一个地方就能起决定作用。
记得有一次,市里要求抢时间插秧。当时正值雨季,天正下着倾盆大雨,无法插秧。为抢时间,市里就开了广播大会,发出了号令。当时,杨舍镇、杨舍乡已合并,有十七八个村。为抓落实,我带张岳保、常士明等几个人骑自行车冒雨在杨舍农田里兜了一圈。我看到农民们戴着斗笠都在冒雨插秧,挑秧的挑秧,扔秧的扔秧,我很感动。我们再到周边乡镇看看,田中没有一个人。我感到只要人心齐,什么事情都能干好。重要的是,一个领导要有一股气质,要起表率作用,才能将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否则,任何事情都是搞不起来的。有时候,说说都是理由,实质上都是借口。从这件事情看,我体会很深。
后来一次抗旱,下面都说很困难,连买个水泵也困难。为此,我带了村支部书记在全镇田头走了三天,走到哪里,抗旱工作就促进到哪里。三天下来,村支部书记身体都吃不消了。我这个人一向很务实,我不听你说得有多少好,如何花言巧语,我喜欢到现场看,关键看你干得如何。所以,我在下边的时间多,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很少,这样,下面什么事情都能解决好。
我认为基层干部主要要务实,要不怕困难,要出于公心,这样呢,什么事情才都能干好。因此,我在杨舍镇有深切的体会,唯有这样做,杨舍各项工作才能领先。过去,杨舍镇的农业工作不行,后来上去了。副省长凌启鸿是农业专家,到杨舍镇来看,说这真不简单。因此,任何事都是事在人为。当时总结的是“振华精神”,这是“张家港精神”的来历。
(三)
后来,苏州总结“振华精神”,苏州市委书记高德正开始大力宣传“振华精神”。说实话,我是带头干的,开会时是领导,干事时就不是领导,同大家一样干,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凭业绩,就站得牢,现在我仍然这样看。江苏省委副书记孙家正也派了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的同志来总结“振华精神”。钱协寅(原《新华日报》总编辑)在杨舍调查了一个星期,《新华日报》头版作了报道,还刊发了短评《共产党员应该怎么样》。当时我认为这是大家干的,包括创卫生镇等这些很难的事。要改变面貌、要把经济搞上去都是不容易的事。所以,这个精神当时我就认为是“杨舍精神”,不是我一个人的精神,是杨舍集体三万四千人的精神。“杨舍精神”有6句话、48个字(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扶正祛邪、敢于碰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自加压力、永不满足)。其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富民强镇。杨舍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就是靠“杨舍精神”,雷厉风行,快速利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大家来看了杨舍镇以后都说好,不是我自己说好。当时我说,成绩归大家,越是这样,头脑要越冷静,领导看问题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我们许多事情还没有做好,功劳要归大家,功劳归自己是没有出息的,作为领导胸怀一定要放宽。我经常说的,有本领的人就是那些能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人。
还有一点,杨舍得以成功,就是杨舍镇最早办了夜党校。办夜党校这件事也很不容易。从1979年开始办,大力整顿人们的思想,这个夜党校一直办了五六年。从那时至今,杨舍历任领导都说,这支队伍,即“老杨舍干部”的整体素质最高。这些人很规范、很认真、很实在,除个别人外,总体素质较好。所以,干部还是要用党的宗旨、党的理想信念来教育、来熏陶。将先进的例子树起来,还要现场讲,请大家来讲,请专家来讲,请基层的先进典型来讲,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不是创新,这是杨舍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全镇上下形成了为人民服务、出于公心、心想事业的氛围。这就是我在杨舍的经历。
(四)
“张家港精神”来源于“振华精神”,来源于“杨舍精神”。1991年底,省委叫我出任张家港市委书记,当时我虚龄已56岁。这时,张家港迎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刚才,我讲我一生中遇到了两次机遇,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另一次就是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一次在杨舍镇,一次在张家港市。1992年1月7日我出任市委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与大家第一次见面。按道理,这纯粹是一种见面会,大家可以谈笑风生,说几句话,表表态,这是一种情理,而且大家是比较客气的。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时间不能耽误。我本着火热的心,当着上級领导讲,要我当书记,我就两句话,一句话是“三超一争”,另一句话是“张家港精神”。
“三超一争”大家都没想到,大家也可能认为我是随便说说的。但班子里主要成员都了解我这个人,知道我在杨舍镇的情况,要大干一场了。我是本地人,本身就有一股精神气质,上级对我很信任,大家对我也很信任,我认为我的机会来了,接下来我要好好干点事业。立志为民、报效祖国,这是当时我的内心话,所以提出了“三超一争”和“张家港精神”。
“三超一争”响亮提出了“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的目标,确实有一股气,有一股精神,有一种敢超敢冒的思想。当时我们工业根本不能同常熟比,外贸更加不能与吴江比。
常熟是由常熟县与常熟市合并起来的,有2500年的历史。常熟在江苏一直是老大,仅次于无锡县。当时华夏第一县是无锡县,现在分成了锡山区和惠山区。江阴市当时也不能与常熟市比。常熟在解放前就是市,它有很好的工业基础。常熟市与常熟县合并后,有山有水,风景秀丽,尚湖、虞山天下有名,后又开发了昆承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况且,常熟建国后就是城市,这些都是事实。江阴虽当时不能与常熟比,但江阴本身基础也很好,他们有差不多的历史。1962年,从常熟、江阴划出边角料成立了沙洲县,当时真是穷乡僻壤,地处偏远,一片农村,这是事实。
吴江邻近上海,开放条件较好,外贸在江苏“九连冠”,是“王牌军”。我想我们要干就要超过他们,但当时,事实上基础不行,按照当时的数据也不能和他们比。吴江在解放前就是“丝绸之乡”,有长久的历史。
还有一个城建超昆山。昆山有3000年历史,玉山镇历史也很悠久,且靠近上海,上海与昆山的联系较紧密。当时我们这个地方比较偏,没有高速公路,虹桥机场到张家港要4小时(现在有了高速公路只要1.5小时了),当时到南京要6.5小时,要发展起来很不容易。确实,“三超一争”“各项工作争第一”这个口号很响亮。
当时我反复考虑怎么提出“张家港精神”,这个时候我从过去工作的理念上已经形成概念了。从我在杨舍的经历看,根本问题是要靠大家,立意要高远,胸怀要宽阔,不是靠哪一个人,不是靠几个人,要把工作班子选好、培育好,这是关键。另外一个,就是要争取调动82万张家港人民的积极性,这是发展的根本。因此我提出来,要把“杨舍精神”提炼成“张家港精神”,将6句话48个字提炼成4句话16个字。这话没跟人商量,当时我自己已深思熟虑。听说我要当市委书记了,我要考虑我的目标,还要考虑自己的思路。张家港的现状肯定要改变,很重要一条,当时我感到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不会跟着人家的道路走。当时提炼的4句话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包括来参观的、上级领导都认为这4句话很有力量,非常有锐气,这实际上也符合一个时代的期望。
从现在看,单一靠团结,不拼搏不行。现在往往只讲团结,没有明辨是非,这不行,而且不用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来干。团结就是要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好好干事业,团结拼搏一下。我自己也是日以继夜,夜以继日,除了睡觉外,整天想着拼搏的方向。我想人生哪有几回搏,我在杨舍镇已拼搏了一回去,这一次我要好好努力一下。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英雄,这是我的想法。我纯粹是以身作则,一切从简,自身从严,艰苦地工作。
第二句话呢,就是“负重奋进”。负重不是一般的干,干事情没有好的精神状态,不负重什么都干不好。当时我认为我要干,我肯定带领人家一起干,不是我一个人负重,大家身上都要负重,而且人家想不到的我要想到,人家想到做不到的我肯定要做到,当时我就是這样的思想。所以过去公开讲,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要挑一百二十斤。全身心、奋不顾身地将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扑在事业上。至于个人的事,家里的事,根本谈不上。我所想到的是要把张家港的事情好好干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期望。
第三句,要干事业就要“自加压力”。事情不是上面要你做,我是要自己干,我是要把事情干好。不管领导在不在,不管上面检查不检查,我出于公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时我不仅是这样说的,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作家写了一本传记,我叫他先采访别人,最后再来找我。这本书没有套话,没有空话,没有官话,都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反映过去跟党坚定不移地创业。我很坦荡,我没有任何得失心。
第四句话是“敢于争先”。敢于争先,说透了,就是敢争第一,并不是逢场作戏。我们赶先进、学先进,我的目标就是争第一。我在大会上公开讲,市、镇领导班子很齐心,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当时引起很多争论,许多人说样样争第一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央讲统筹协调,就是样样争第一,样样争第一才是统筹协调。只要心里无畏,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干好的,所以人的精神力量是重要的。当时我认为,现在在苏州排第六、第五,如果今年争不到第一,争个第二、第三也好嘛,最后才能争到第一嘛。这是我在大会上公开讲的。关键是认准目标干,无私无畏,大胆向前,不东张西望,不听议论。我只认准中央怎么讲,省委怎么讲。我关键是联系实际,这是最有中国特色的。现在看,这是立得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