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含水油田区地面优化简化技术

2019-09-10方宇

石油研究 2019年1期

方宇

摘要:随着油田开采规模不断的扩大,地面集输系统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本文选举了实际案例,对其进行脱水简化改造,对比改造前后的数据参数,结果表明地面优化简化技术有利于节约运行成本,令油田由过去的低效高能耗转变成高效低能耗,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含水油田;油田改造;优化简化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很多大型的油田由于建设年代较为久远, 传统的原油集输工艺满足越来越高的生产需要【1-2】。在运行中大都存在负荷率低,能耗高,加上不断的注水及聚合物,导致原油产量于集系统难以成正比,从而进一步的造成能源浪费和损耗,提高了原油生产成本。本文选取实际案例,做出如下分析。

1. 实际案例

某块油田的管理面积为 34.5km2,从 20 世纪 80 年代投入注水开发,在 1995 年进行特高含水阶段。地质储存量高达 10980 万吨,其中油水井有 692 口,有 402 口井为采油井,井网的密度为每千平方 20.1口井,在 2008 年全年生产原油 64.32 万吨,液体产量为 920.1 万吨,平均每口井的产液量为每天 64.2 吨,产油量为每天 3.2 吨,综合含水量为 96.1%。共有 3 座脱水站,脱水站 I、脱水站 II 和脱水站 III。其中脱水站脱水站I 共辖 4 座转油站,表 1 为脱水站的产量预测表。

从表 1 可以看出脱水站的产油量、产液量都出现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是油站的建设时间较长,设备老化严重缺乏相应的维护,采用的工艺流程也相对复杂,不便于操作。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提高该油站的运行效率,本文对该油田进行了简化改造,将脱水站 I改造为转油防水站,将其所辖的 4 座转油站改建为阀组间,将该区由过去的三级布站改成二级布站。

2. 简化优化的改造措施

2.1 将集油流程简化

地面工程的重要环节就是油气集数,该环节的投入成本占整个投资的 40%左右,能源消耗主要以热能消耗为主,占整个能耗的 70%左右【3-5】。如果采取新的工艺取代加热集输流程,会大大的降低能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关科研人员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研发出一种新的工艺流程——不对单管进行加热的串井集输流程。在输送过程中不对单井管道和集油支干线进行加热,将各个井之间,各个支干线之间进行串联,优化整体流体的流动情况,减少管道工程的工序,对井口到站的单管不进行加热,单纯的使用密闭串联的集输流程,从而实现了运输工艺的简化。

使用玻璃化纤的无缝钢管为单井集油管道,利用该材质的化学性质,保证了油体在不加热的状态下依然具有流动性,同时将管道埋于冻土层下,保证管道底部的水不会因为受冻而结冰。

2.2 用全新的计量模式

油田传统的计量模式为多通阀倒井自动化计量系统,该计量方式复杂且容易导致认為误差,优化后是集中计量结合分散计量,对注水井进行稳流配水实验。

其中集中计量是将单井通过轮换的方式进行计量,同时将现有的多通阀更换成新型数控计量多通阀。分散计量是将功图量油进行分散,同时配合使用活动计量车进行校正和补充。相较于传统的计量模式,该技术利用了远程数据科技,实现了对油田进行自动录取和实时监控,对油田进行自动化管理,在简化工序流程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

2.3 采用低温油水处理工艺

因为该简化措施取消了传统的加热流程,降低了原油的进站温度,令其脱水温度低于 30oC,该温度下原油几乎处于凝固状态,给破乳脱水工作增加了难度。经过有关科研人员的努力,在脱水工序中加入新型的破乳剂,在低温状态下可将游离的水分子脱出,减少了能耗。由于脱离的污水温度较低,其粘稠度相较以往的有所增加,给污水处理增加了困难,本油田针对这个问题,选用了压力式除油,令低温污水处理达到有关的规定标准。

2.4 改善电力系统建设

对供电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有利于提高供电效率,增加供电的安全性。在供电系统升级改造中,可采用微机变电站和小电流的接地选线。能有效的降低日产的维护工作,提高供电的稳定性,避免安全隐患。在 20KV 的线路改造中,对部分的高低压线路进行调整,将非节能型的变压进行更换,在变压器低压处采用无功动态补偿节点装置, 在提高油田供电质量的同时有效的降低电能损耗,令各项指标符合规定标准,满足规定的供电需求。

3. 优化效果

地面设施变得精简,相较于过去的油田,工序流程变得更加简化, 方便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有关的规定条件下,采用简化技术另油田的工序变得更加简化,运用突破常规的新科技,提高了地面工程的整体工艺水平。本次成功的改造经验,为以后老油田的改造提高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也需要有关科研人员不断的研发创新技术,为高含水油田的简化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大匡.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5):583-591.

[2] 李巧云,张吉群,邓宝荣等.高含水油田层系重组方案的灰色决策优选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4):463-468.

[3] 张金庆,许家峰,安桂荣等.高含水油田适时产液结构优化调整计算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3,32(6):76-80.

[4] 吴迪.深度开发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探讨[J].中国化工贸易,2014,5(34):339-339.

[5] 高超,杨宪,冯永泉等.高含水油田 CO2混相驱室内实验研究及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4,28(4):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