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笔下的菊

2019-09-10肖丽娟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元稹陶渊明菊花

肖丽娟

菊秀丽淡雅,不若牡丹之艳丽富贵;菊花枝瘦长,又不如百合的高贵优雅;菊香幽幽,亦不若月季香气浓郁。但她有松树般的品格,梅花般的品行,作为傲霜之花,饱受人们的青睐;作为凌寒之花,尽受志士的敬佩;作为坚贞之花,亦受诗人的叹服。伴随着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菊不断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陶渊明笔下的菊

周敦颐一句“菊,花之隐逸者也”,道尽了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一生在出世与人世中矛盾,几十年半隐半仕,最后一次做官是彭泽令,但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看不惯官场阿谀奉承之风,贪腐污浊之气,只做了80多天的彭泽令,就毅然决然脱下官服,归隐山林。他不爱与官场小人来往,偏爱与农人做友;不爱在官场仰人鼻息,偏爱自由恬静的田园生活;不爱与人说违心之话,偏爱保持内心的纯真。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农耕生活,农耕之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有在篱下采菊的悠闲淡泊,无意中抬头见到树木葱郁的南山,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中,只见山云气丝丝缕缕,好似给南山披仁朦胧衣衫,又似围上飘逸的纱巾,偶露出南山的青青山色,希望叫人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伴地回到大山的怀抱。南山的静穆与作者采菊的悠然,物我合一。这是何等悠闲自得,又是怎样的超然物外。景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此诗表现了诗人不屑于官场阿飞臾奉承之风,不满同流合污之现状,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自由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和闲适美好的清趣,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正是诗人脱离官场的羁绊,才会如此。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志存隐逸,这是陶渊明笔下的菊透露出的内涵。

二、元稹笔下的菊

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唐代元稹,他所写的“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绕”字寫出菊花的多,写出环境之美。元稹屋外,种了好多灿烂美好的菊花,好似陶家。菊花怒放,满眼金黄,一朵朵,一簇簇,如金子般耀眼,如微笑般灿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元稹陶醉在这如画美景中,忘情地欣赏着菊花。“遍绕”‘旧渐斜”写出了元稹因忘情欣赏菊而忘了时间,爱菊之情比陶渊明更甚。这两句写出了傍晚时分诗人在怒放的菊花丛中流连忘返之态。后两句点明自己偏爱菊花,是因为深秋百花凋零,树叶枯萎落,唯有菊花能傲霜斗寒,迎风而立,昂首挺胸,独立支持。宁抱枯枝也不向北风低头,不畏困难勇敢向上。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而是从侧面烘托菊花的高贵品质,可谓写法巧妙,别具心裁。元稹借菊花这个意象赞美了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

元稹仕途坎坷,为官期间,打压贪官,为民除害,伸张正义,过分积极反遭同僚弹劾。但元劾一如往常为官清廉,保持高洁的操守,正义始终存在他心中。

三、李商隐笔下的菊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菊》:“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淡紫色的花蕊,黄色的花瓣,点染出菊花淡雅多姿的风貌。有陶家种的菊美,有罗宅的菊香,用爱菊的陶渊明和罗含抬高了菊的地位,同时也暗示诗人的高洁的品质。它不畏惧露洗霜染,却害怕夕阳西下,暗示诗人担心光阴飞逝但却事业无成,害怕自己抱负无法施展,虚度年华。花瓣枯萎后也能浸在黄金杯里,送到白玉堂为贵人所用,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诗人写菊,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物我交融,句句写菊,也是句句写自己。一二句写菊的淡雅风姿彰显诗人的高雅,三四句写菊的色与香彰显诗人与众不同的高洁志趣,五六句写菊的不惧霜露却惧日暮透露诗人的迟暮之感,七八句写菊的愿望透露诗人想人朝做官的心绪。

李商隐一身才华,却仕途坎坷,想施展抱负却最终郁郁不得志。诗人借菊花尽情抒发自己仕途不畅、抱负不展的郁闷,在失望中保存着一丝希冀。

四、黄巢笔下的菊

在众多吟菊的诗词中,最为豪气的也有几首,可谓别具一番风格,与以往的意境截然不同。这些诗出自唐末起义领袖黄巢之手。“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题菊花》是黄巢少年时所做,写尽了一位不得志的少年叛逆的胆识和勇气。菊花虽开满庭院,花香四溢,也难引得蝴蝶的注意。他年若青帝,他会重新安排菊花的开花时节,与桃花梨花一起开,自然会引得蝴蝶的青睐。“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是黄巢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录取时所作,考试不利以及对腐朽不堪的唐王朝不满让他借菊花诗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当重阳节要来到时,菊花开尽之时别的花都凋谢了。菊花香气扑鼻,弥漫了整个长安,长安沐浴在花香之中,遍地都是金黄如恺甲的菊花。他将菊花喻指广大的被压迫的人民,将百花喻指腐朽的封建王朝,菊花的花瓣好似战士的恺甲,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势激越凌厉。他所“待”的那一天,便是扭转乾坤、天翻地覆之时。这首《不第后赋菊》更为豪气,将黄巢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他的铮铮反骨,被人称为反诗。

黄巢这位唐末起义领袖果敢决断,在他的笔下,不再赋予菊淡泊隐逸之气,高洁坚贞之质,高洁隐逸的花朵变成了农民军战士的形象。

五、李清照笔下的菊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长诗、文、词,承婉约派风格。《醉花阴》是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思念远在外地的丈夫所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时节,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丈夫赵明诚,赵明诚看了之后,内心叹服,但起了与妻子争强好胜的心,于是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首,可是最终没有一首词的成就能够超过《醉花阴》。词的上片烘托了凄清无尽的愁绪。下片“东篱”让人想起“采菊东篱下”,却隐去了“采菊”二字,“把酒”是把菊花酒,重阳有赏菊花喝菊花酒的习俗,省略了菊花二字,“暗香”指的是菊花的幽香,黄花指菊花。全词虽无一字是“菊”,却处处写菊,菊的色香形状俱现纸上。最令人称道的是最末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当西风吹卷起帘子,露出了比在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憔悴的少妇的面容,道尽了相思之苦。菊花花瓣瘦长,来比拟因相思而瘦的女子,意蕴丰富。重阳节,菊花盛开得极美,诗人一边饮酒一边赏花,惹得遍身是菊香。可是这并不能释怀,因为诗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分别多日的丈夫。最末一句“人比黄花瘦”因为有时令与环境的重重烘托,才有更深好厚的意蕴。

读罢此词,一位不堪忍受别离之苦的消瘦憔悴少妇形象宛在眼前。

李清照不愧是临水照花的赏菊美神、忧时伤世的写菊愁人、旷古绝今的吟菊奇女。

六、曹雪芹笔下的菊

《红楼梦》中第三十八回写到贾母带领众女眷赏花饮酒吃螃蟹。酒足饭饱之后,宝玉和姐妹们分题做了十二首菊花诗。宝钗做了第一首《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尾联写到自己想念菊花成痴,只有希望来年重阳节再会。忆菊其实是忆人,写她忆宝玉的断肠愁绪。这首菊花诗预示了后来她独守空房等候遁入空门的宝玉的寂寞凄清。宝玉(怡红公子)的《访菊》:“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首联写到不要被清酒和药物滞留在家里,应该趁大好天气出外一游,点出访菊的迫不及待之情。含页联写霜边的菊花是谁所种,篱笆边的美景是哪来的新秋。颈联写诗人脚着木屐远游寻芳,情不自禁吟诗一首。道出访菊悠闲自得的喜悦心情。尾联写菊花若理解诗人的一番心意,也不枉诗人携菊归去。宝玉趁贾政在外与姐妹肆意游乐饮酒作诗,诗里充满了富贵闲人的愁绪。黛玉(潇湘妃子)的《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的这首菊花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诗中描绘诗人黄昏时分在篱笆边苦吟作诗,笔含灵秀对着秋霜写诗,嘴含芬芳对着冷月吟哦。首联颔联写到对菊花的痴迷之状,可谓人美花美情美,构思新颖,“满纸自冷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情态,“片言谁解诉秋心”她的愁绪无人解无处诉无处安放。尾联写到陶渊明,歌咏高风亮节,也暗点了自己的高洁品格。这首菊花诗到底是歌咏陶渊明还是自己抑或是拟人化的菊花。她的《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東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首联扣题问菊,额联“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道出黛玉轻俗傲世,清高孤傲。颈联点染出菊花生长的凄清环境。尾联愿做菊的知心人。这首菊花诗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可以说曹雪芹通过菊花诗把每人的性格志向都点染出来了。

陶渊明赋予菊隐逸淡泊的性格;元稹赋予菊高洁坚贞的品质;李商隐赋予菊积极人世的愿望;黄巢赋予菊豪气干云的情怀;李清照赋予菊怀念亲友的性情;曹雪芹赋予菊折射人物性格的特点。

菊色淡雅,如隐逸脱俗的隐士;菊能傲霜,如高洁坚贞的志士;菊香幽幽,又如饱受绵绵不断的思念之苦的离人;菊立风中,又如你不惧一切傲视寰宇的英雄勇士。菊不仅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也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重阳节登高望远,欣赏菊花,饮菊花酒,何等惬意,何等诗意。它穿越时空,成了古今人们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元稹陶渊明菊花
你好,陶渊明
菊花赞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雏菊花
赏菊花
共苦的爱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元稹与灯影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