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倾化角度谈现代文学对浪漫主义的继承
2019-09-10杨潇
杨潇
摘要: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处于新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而现代文学一般我们认为它是指西方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完成以后而产生的文学形式。现代文学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大致可以从非理性、内倾化、对现实态度以及审美原则等观察点来探讨。本文选取内倾化作为观察点,试图从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找到一些证据,证明这种继承关系的存在。
关键词:浪漫主义;内倾化;现代文学
一、背景介绍及内倾化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处于新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而现代文学一般我们认为它是指西方19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完成以后而产生的文学形式。现代文学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大致可以从非理性、内倾化、对现实态度以及审美原则等观察点来探讨。本文选取内倾化作为观察点,试图从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找到一些证据,证明这种继承关系的存在。
浪漫主义之前的新古典主义时期,人们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追求典雅、庄重、和谐。较之西方的理性传统,浪漫主义确实包含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在浪漫主义时期,艺术的使命是反映神灵的气息,艺术是表现生活的,无止境的。此时的艺术家反思理性,注重主观情感和艺术家的想象力;反对古典主义的戒律,提倡艺术家创作自由;推崇艺术的神秘性,崇尚天才和想象力;艺术表现对象呈内倾化倾向。浪漫主义崇尚情感,主张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强烈的主观性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通过直接抒发内心的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浪漫主义可以说是上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一反新古典主义时期对理性的强调,更多关注入的情感及内心世界,仿佛一束光照进了人的内心,从而使文学走上了内倾化道路。
内倾化倾向,即自剖,暴露作家的思想观念,心灵情绪直到作家的私生活。这也就是说,内倾化倾向表现为文学作品善于表现情感,挖掘内心世界。而现代文学很好地继承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倾化特点,对人的内心世界关注度有增无减,这一点在相应的文学理论及写作技巧上便清晰可见。
二、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观点当属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说过的:“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of powerful feelings.”(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外露)这句话常常被奉为浪漫主义的一条评价标准,其中的“强烈情感”即是指写诗之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无论是对自然的情感还是对其他事物的情感,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而华兹华斯在原文中紧接着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也是对此的补充:“…by a man,who being possessed ofmore than usual organic sensibility,had also thought long anddeeply.For our continued influxes of feeling are modified anddirected by our thoughts,which are indeed the representativesof all our past feelings”这里华兹华斯是在说好的诗人都具有超乎寻常的品位,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需要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这就是承认情感在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
如果说华兹华斯对浪漫主义的贡献是给了好的诗歌评判标准,那么他的合作者柯勒律治的突出贡献则是在定义了创造性想象力。在他的《文学自传》里,“primaryimagination”,即初級想象指的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secondary imagination”是最重要的概念,次级想象是初级想象的回声,它是一种将素材先散去再合拢的创造性过程,次级想象是一种比初级想象更旺盛的生命力。总而言之,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具有内倾化倾向,出现在浪漫主义之后的现代文学也继承了这一倾向。
三、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理论对内倾化的体现则更是不胜枚举。20世纪西方文论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文学理论层出不穷,最能体现内倾化的应该是精神分析批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前后提出的心理分析学说,改变了很多方面,包括文学。这里所说的“精神”是一种特指,不是生理意义上的“brain”,也不是浪漫主义时期作家不遗余力追求的抒情效果“mind”,而是指人的精神的深层结构"psyche"。浪漫主义时期的“精神”(mind)一般泛指人们的主观感受,而这种感受常常流于空泛,很难进行科学归纳。精神分析学作为当代“科学”的一个分支,选取了一个更清晰的概念
“精神”(psyche)作为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认为传统精神病学过于注重形而下的大脑(mind),对形而上的“精神”(psyche)多有疏忽,而后者才是精神疾病的主要根源。后来,弗洛伊德又对“意识”作了深入研究,结果便是“意识体验的三层结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1923年弗洛伊德进一步修改了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人格的三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这些学说首先是作为心理学理论提出的,在神经、精神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上多有实践。但8年后他在《作家与白日梦》里对艺术和艺术创作作了更加详细地论述。
弗洛伊德不是文学家,他也常常被人误解对文学艺术无知,索性还是有批评家了解他的,英国文学批评家特里林便是之一。在《弗洛伊德与文学》里,特里林首先追溯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渊源:18~19世纪浪漫主义对人物心理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特里林还认为,弗氏的贡献在于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深层心理因素和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科学的角度让人们对作家的创作意图,人物的行为动因的分析都成为可能。他的理论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影响,直到今天精神分析依然是文学批评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弗氏的理论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内倾化,甚至可以说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倾化相比更加有科学依据。
除了精神分析理论,20世纪文学中的一些文学类别也是文学内倾化的重要佐证,如意识流小说。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毕生致力于人物意识的挖掘,代表作品有《尤利西斯》和《达罗维夫人》。意识流认为个人的内心体验以不平衡的方式不断流动着,在创作中,通过内心独白技巧的使用展现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记忆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并不断流动变化。例如:作品《尤利西斯》记录了1904年6月都柏林的一天(18个小时)的活动,最后一章是莫莉·布鲁姆的独白。故事以意识流的方式,以前所未有的坦诚展现了三个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小说《达罗维夫人》第一部分刻意而且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方法,从女主人公出去买花,到她听见一声枪响,以及当塞普提姆人场时花店外汽车的爆炸等的种种意识流动。这类意识流小说描写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及内心世界,不仅仅是想表达感情,更多的是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深刻用意。我们可以说意识流小说充分体现现代文学的内倾化倾向,且较之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倾化更深刻。
四、总结
其实,不只是这些理论及文类继承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倾化倾向,现代文学的很多方面也都非常关注入,无论是情感还是内心世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及受众。在文学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内倾化的趋势其实是必然的。尤其是在工业化之后,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农业社会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新的问题出现,也就是工业社会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一手创造了今天的工业社会,人成为这个社会中最核心的变量,就更应该也更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再者说,人类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类自身。文学就是人学,那么就要反映人的一切,就要像一面镜子一样,既能照出美的,也要照出丑的。恐怕这才是文学在现代社会最应该承担的责任。
综上所述,我们的确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找到了现代主义文學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继承,尤其是从文学内倾化角度。现代文学,作为新时代的文学,既拥有当下时代的新鲜血液,也承载着过往文学的印记。
参考文献:
[1]Julie Rivkin&Michael Ryan(eds.),LiteraryTheory:An Anthology(Blackwell,2004).Paperback.
[2] Richter,David H.,ed.The Critical Tradition:Classical Texts and Contemporary Trends.Third Edition.Boston,New York:Bedford/St.Martin,2006.
[3]范钦林.五四新文学的内倾化形态[J].南通大学学报,2005(04):79-84.
[4]章安祺.西方文艺理论史:从柏拉图到尼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赵红英.英国文学简史·学习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6]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