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悲剧看《包法利夫人》的现实创作

2019-09-10张宇飞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张宇飞

摘要: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和法国作家福楼拜同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他们的著作和文学作品对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的社会现实都有着深刻的反映。本文将从齐美尔“文化悲剧”的角度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涵做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化悲剧;主观文化;客观文化

西方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其《货币哲学》一书中阐述了文化悲剧的观点。人类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而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整体人类的精神生命经过时间沉淀化为了客观形式的存在,也就是客观文化,而因为人类个体的差异性,社会个体又在更新换代中不断去吸收固有的客观文化完善自我,从而形成新的主观文化。文化在齐美尔这里就是指主体生命吸纳客体形式、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而相对来说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始终处在一定的冲突对立之中,当客观文化发展缓慢而且累积不够深化的时候,那么人的精神生命就完全能够吸收这些客观文化,从而达到主客观文化的融合平衡。然而,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客观文化发展自成一体,而且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人所能吸收的文化知识只不过是庞大的客观文化体系中的极小一部分,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的对立空前激烈,并且很难找到解决的途径,这就是齐美尔文化悲剧论的主要观点。同样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也是一部反对浪漫主义,披露黑暗现实的伟大作品。而福楼拜和齐美尔生存时代相差不过三十年,同样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期,相似的社会背景下,两人都对社会发展表现出了沉痛的反思。本文将尝试运用齐美尔文化悲剧的理念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创作和思想内容做一下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从文化悲剧看《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背景

现代社会一方面给予了社会个体绝对的自由,然而,细腻的分工又使得个体越来越受到客观文化的约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个性色彩,而这种个体的无个性状态正是现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危机和矛盾。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的时期恰好是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商业雇佣关系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的明确,现代文化也在迅速地滋生和蔓延。福楼拜从小受到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然而自19世纪40年代后,他花费8个月游历各个国家,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下的各种社会现象,从此其创作倾向慢慢发生了改变。在游历的过程中,他看到了社会丑陋的一面,商业高度繁荣的背景下的尔虞我诈,由高利贷引发的各种债务危机等等使得他具有了一些悲观主义的倾向。可以说,他的悲观倾向来源于这个社会现实的客观文化,所以他的作品大多也在反馈作者受客观文化影响的主观内心世界。

(一)主客观文化的相互独立且形成冲突

“希腊人可以直接将大量客观文化运用于自己的主观文化建设,使主客观文化同时得以和谐发展,但因现代的主客观文化之间相互独立化,这种和谐已经破碎”。在福楼拜创作的时期以前,人们对浪漫主义描写的美好生活场景报以极度的向往,然而现实客观文化和主观性的浪漫主义文化大相径庭,那些浪漫主义描绘出来的美好生活并没有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主客观文化不仅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而且是以对立冲突的形式存在着,两者间的巨大差异使得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失望情绪和对浪漫主义给予了猛烈地抨击。从小就开始阅读浪漫主义作品的福楼拜在冷酷黑暗的社会现实下,同样对浪漫主义产生极大的失望情绪。《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艾玛就是一个深受浪漫主义影响,为了追求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倒在了现实残酷的社会脚下。总的说来,福楼拜对浪漫主义的讽刺批判,不如说是对浪漫主义不能实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失望。浪漫主义作为人们个体所创造的主观文化,在现实客观文化的冲击下无疑是海市蜃楼,人们正是一直沉浸在这种主观文化的向往之中,而不能紧紧跟随并吸收飞速发展的客观文化,这种文化悲剧所以也才造就了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性结果。作为现实主义作品的《包法利夫人》正是在这种失望和情感支配中经过长期酝酿而成的,作者对浪漫主义给予了批判来反映社会现实,然而又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距离”中的文化创造

其次,对于出现的文化悲剧,齐美尔自己通过与社会现实保持距离的做法,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以此来避免客观文化的压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悲剧的问题。一方面,客观文化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个体内在精神生命受到威胁和压制,另一方面,个体内在的心灵世界也在不断成长,要力争保持自身的自由与自在。从《包法利夫人》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影响下的现代客观文化充满了竞争和欺诈性,而这种性质使社会个体对浪漫主义的追求受到压制。当社会个体的精神生命受到压制时,个体为保持自身的自由自在,就会对这种客观文化进行反映批判。在《包法利夫人》的创作过程中,福楼拜的创作思维就类似以齐美尔的“距离”来应对文化悲剧。齐美尔的“距离”概念即是社会学的,又是美学的,因为只有背离了文化对象,主体才能把握现实,也就是说这种“距离”对于连接主体精神生命和社会客观现实既是接近的,又是疏远的。从《包法利夫人》来看,福楼拜通过对社会主体浪漫精神的批判,反映社会现实,直接拉近了主体精神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然而现代社会细致的分工使得个体生活受到外在客观文化的制约,社会个体也就呈现出无个性状态,因此,要反映社会现实就必须要与现实客观文化保持距离。福楼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就产生了距离,为了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福楼拜历经8個月游历7个国家,始终处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以此通过《包法利夫人》创作来反映现实。而这种创作的“距离”既对浪漫主义的主观文化进行了批判,又对商品经济下的客观社会有了真实体现,以此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时代魅力。

小说出版不久,福楼拜就遭到受审,当局指控“败坏道德,诽谤教会”。从中不难看出,《包法利夫人》中所体现的思想就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格格不人,但它又是真实反映和抨击当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从作品内容来看则是适当“距离”地创作保持了作品的独特个性,真实表现社会,而从作品出版后的批判情况来看,则是因为社会个体的精神生命不能完全吸纳社会飞速发展的客观文化,导致了两者间的对立冲突,而这恰好是齐美尔“文化悲剧”的本质所在。

二、从文化悲剧看(包法利夫人》的作品内涵

《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塑造既带读者拉近了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又蕴含了作者的主观精神体验。福楼拜欲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自己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不满,主人公形象内涵丰富,现实感极强。

(一)包法利夫妇的形象比较

首先,从主人公艾玛的形象设定来看,艾玛接受了貴族式教育,她阅读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作品和田园牧歌式小说,这些浪漫的故事情节使得她脱离社会现实,对虚无缥缈的浪漫世界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艾玛的形象既是福楼拜的真实人生体验,同时也是社会上大部分对浪漫主义向往的主观精神体验。当这种主观的精神体验不能完美融合社会客观现实,那么这种主观体验就会受到客观文化的侵蚀和压制。艾玛的幻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反映的正是“文化悲剧”中主客观文化的相互独立和冲突,而这种“文化悲剧”也正是文章悲剧性结尾的真实体现。实际上,当艾玛在追求浪漫主义的过程中,她也有向社会现实妥协和靠拢的一面:她去教堂祷告,她想好好地跟丈夫过日子,好好地爱自己的丈夫,遗忘过去的情夫等等。然而这种挣扎表现的只是主观文化受到客观文化压制的一种反弹现象,艾玛主观的精神体验并不能完全融合现实的客观文化,而且浪漫主义的毒害也使得她跟不上现代文化的发展速度,因而这种挣扎都是短暂而无力的。这些反思都是她得不到满足时的一个自我安慰,她的幸福观是受到浪漫主义影响的,主观的精神体验也是以浪漫主义为目的去实现的,这一切都是海市蜃楼。当浪漫主义碰上了以金钱观为价值理念的资本主义,也就是现代客观文化全面地压制了主观精神生命体验之后,那么就会使社会个体达到一种无个性的状态,这种无个性的状态在《包法利夫人》一书中则是以艾玛结束生命为代价的。

其次,从艾玛的丈夫夏尔来看,夏尔所代表的社会形象正是客观文化压制下的那种无个性的社会个体。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分工明确,客观文化发展迅速,社会个体很难掌握全部的客观文化。因此,一方面这种社会形态给予了个人很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体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客观现实的压制,使得个性失去色彩。夏尔这样平庸的人物反映的正是一种冷静而平淡的现实,附庸于丑陋肮脏的社会。与艾玛的极度张扬的个性相比较,夏尔更加体现了真实社会中个体平庸的本质,巨大的反差正是“文化悲剧”主客观文化相互独立的体现。夏尔在得知自己妻子出轨的不良行为之后,没有怨恨任何人,只是说出了“这都是命运的过错”这句“平生说过的唯一有分量的话”。综合比较之下不难看出,作者对艾玛的死始终抱有评判讽刺的态度,而夏尔的死则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以罗多尔夫为代表的客观文化

艾玛的浪漫主义情怀代表着社会个体的精神需求,而以罗多尔夫为代表的一系列小人则是现实社会的客观文化的体现。艾玛近乎愚蠢的渴望与现实的碰撞,导致了她的直接毁灭。她通过借债搭上了整个身家,然而换来的却是情夫一次又一次的批判和追债者无情的索要。情夫的欺骗,债主的索要等反映的正是商品经济下尔虞我诈、秩序冷酷、人情薄凉的社会现实。齐美尔针对“文化悲剧”提出了保持“距离”的方法来减缓悲剧,然而艾玛一直沉淀在自己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为了这种空中楼阁如飞蛾扑火般一次又一次扑进社会现实这个焚身的火堆之中,正因为她没有保持足够的“距离”,因此她对这个冷漠的社会并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导致艾玛悲剧的主观因素。

反观整个现实社会,它是由罗多尔夫、乐乐、赫梅、列翁等为代表的客观文化掌控和操纵的,它充满了欺诈性,冷漠自私,诱人堕落。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编织了一张张充满罪恶的网,时刻窥伺着,乘机而人,窃取了别人的爱情和财富,艾玛就是这种牺牲品之一,她所有的真情实意换来的都是虚情假意。在艾玛生命结束的时候,这个世界受益的却是这群谋人钱财,害人性命的欺诈者。罗多尔夫和列翁睡得香甜、乐乐前来讨债、赫梅获得了十字勋章,而艾玛则受到他人的指责和谩骂,小人们左右逢源,获得荣誉。福楼拜所想表现的是对浪漫主义这种不切实际的批判,辛辣直接,而面对着整个社会现实,他只是平平淡淡地表达和描绘,甚至是小人得志,而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下客观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真实反映。

三、总结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性结果正是特殊时代下“文化悲剧”的真实体验,客观文化发展迅速,社会个体的主观精神生命并不能紧紧地跟随其后。而这种稍显滞后的感官就会使得社会个体变得盲目,从而不能很好地保持和客观文化之间的“距离”,认清社会现实。福楼拜通过“距离”来认清客观文化,而《包法利夫人》作品中的主人公则是没有“距离”而导致了悲剧,虚幻作品中主人公对“距离”的茫然反应恰好是作者现实生活对“距离”的清晰认知,因而,这也是该作品成了现实主义作品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秦莉莉.齐美尔生命美学理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

[2]于明晖.现代性视域中的齐美尔文化美学[D].江西师范大学,2007.

[3]杨向荣.齐美尔“艺术距离”的现代性解读[J].艺术百家,2008(1):46-50.

[4]李艾.解读齐美尔的现代性社会理论[D].安徽大学,2010.

[5]郑洁玲.理想转嫁与现实超越——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J].唐都学刊,2006(3):154-156.

[6]倪金艳.激情的渴望与理性的缺失——分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J].西部学刊,2014(4):68-70.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
论纳博科夫评《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与拉波那德的插图
理想主义的悲剧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从弗洛伊德的心理人格剖析学说解析包法利夫人的症结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包法利夫人》叙事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