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诗性之美

2019-09-10薛芳灵

高考·中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代中国诗歌

薛芳灵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要求新求变,变得是思想、方法,将道德感悟、审美追求渗透到平日的诗歌教学当中。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韵律美,吟诗作画,激发想像,再现诗歌的画面美,缘景明情,置身诗境,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典诗歌以其优美、惆怅、哀怨、欣喜的面目跨越千年时空记载于史册,令我们不断地追求、品读、沉醉其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在最初的诗歌教学中,我采用读文——知意——解义——体情——析法的五步教学法,让学生反复读,再理解诗歌,最后背诵,没有特别的新意,在诗歌鉴赏练习当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做题时,不求甚解,生搬硬套,忽视了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将自己置于作者的的创作情境中去,这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

古典诗歌教学确实要求新求变,变得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我们需要改进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通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以及前辈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学实践中也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学诗离不开诵读,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所以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宋代教育家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这里的涵咏其实就是诵读,诗歌教学中,要去充分利用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然后入情入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式整齐,富于节奏上的起伏变化,大多属开口度极小的齿音,读来具有清细而凄清的感觉,有种压抑不住的哽咽而又茫然无依地低回叹息,学生有感情的反复吟诵,就会不知不觉被带入那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凉氛围。在讲《将进酒》时,我几乎用了一节课让学生去诵读,先安排自主诵读,然后学生试读,接着我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给予指导,并让学生静听名家诵读,谈谈感受心得,最后是配乐让学生展示诵读,小组评比,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极高。《将进酒》中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本身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让学生充分把握句式的长短变化,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不平之气,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吟诗作画,激发想像,再现诗歌的画面美

诗歌是用语言再现画面的艺术,古典诗歌讲究蕴藉和含蓄美,诗人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情感熔铸于客观物象之中。用诗化的语言来展现画面,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当属山水诗人王维了,苏轼赞誉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如他的《积雨辋川庄作》就营造了一个诗画境界:久雨不停,林野潮湿,水田广漠,白鹭掠空而飞,夏日浓阴,黄鹂传来啼声,山中养性,观赏朝觐晨开晚谢,还有那勤劳淳朴的农家人……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人,而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也寄寓在这如画的美景之中了。在讲《春江花月夜》时,我尝试让学生先背下来,然后展开丰富的想像去吟诗作画,凭自己的理解和联想,描绘春江月夜美景,同学们的创作兴致很高,从诗题看,春、江、花、月、夜在五种事物都足以让人产生美好的想像,而它们又融汇在一起,构成美丽的画境。在欣赏这首诗时,随着篇幅的进度,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为线索,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进而细细品味画境中缥缈、朦胧的情思。

画家用色彩、线条来描绘事物,诗人用语言来描绘形象,对于学生而言,仅仅靠文字去揣摩诗歌,对诗歌画面美的理解就会非常含糊,我想,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歌的画意诗情,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诗歌画面的再现应当基于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多媒体课件呈现画面虽然直观、醒目,但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因而,我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作画。

三、缘景明情,置身诗境,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诗言志”,对于诗歌而言,情感就是生命、灵魂,诗人的情感借助具体想像来展现。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景与情的融合,我们要把握古典诗歌当中的意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具体閱读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关系,采取恰当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在审美想像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景物,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对于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只需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就能在一个明净、简约的画面中,体会作者的诗思了。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意象鲜明的深秋黄昏行旅图,在吟诵时,自然就会被其苍凉的意境和思乡之痛所感染。有些作品的意象之间跳跃性大,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就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用自己的想像来补充、连缀,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意象缤纷多彩,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想像,置身诗景,跟随诗人一起登山游湖、神行仙境,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会听到诗人愤懑激越而又昂扬向上的心声,也会感受大李白傲岸孤高的气概。

古人说过:“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只要我们沉浸诗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放飞想像,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

“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鉴赏诗歌不仅可以体悟优美意境,还可以获得情感的愉悦,心灵的共鸣,审美的体验。诗词养目、品味、润心,让我们还原诗歌以生命,感受诗性之美。

参考文献

[1]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雷华,王祝英.大国大典盛世丰碑――《汉语大字典》编纂、修订、出版历程侧记[J].辞书研究.2011(05)

猜你喜欢

古代中国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