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探讨东莞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路径

2019-09-10钱锡平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建设

摘 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时代背景下,社区(村)一级基层文化建设将成为东莞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舞台和关键点。本文针对当前东莞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及不足,尝试探究一条可持续的、有活力的基层公共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路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扎实繁荣和兴盛传统文化,推动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城市。近年来,我市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前,东莞正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潮流,突出以品质取胜,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战略,对公共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东莞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新世纪以来,东莞公共文化事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东莞市民广场、玉兰大剧院、东莞展览馆、东莞图书馆、岭南画院等一大批公共文化场馆相继落成,各镇街的场馆也雨后春笋般立起。2011年《东莞市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公布,社区一级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五个有”,各村(社区)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2013年底东莞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4年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2018年已实现全市522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惠民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社区进企业……市镇两级的文化活动更是风风火火,人、财、物都得到良好保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展现了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公共文化繁荣之路,值得全国学习和借鉴。然而,对照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和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目标,东莞的公共文化建设、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供给侧看:资源精准投放率有待提升。

例如,东莞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虽然实现全覆盖,但个别村(社区)的文化设施使用率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建而少用”甚至“建而不用”的资源浪费状况。比如,个别村(社区)的农家书屋看书的群众每日只有个位数,出现了“见书不见人”的怪现象;有的村祠堂花费了大量资金修缮建成了村史馆,但实际上个别村史馆策划展览能力有限,不是关门谢客就是成了“老人麻将中心”,基本上没有起到传承村史的功能。造成如此尴尬局面,个别村(社区)也因此不愿意加大公共文化投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基层文化体系建设停滞不前。

目前社区文化管理员理论上由文化服务中心派駐人员到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社区开展基层文化管理工作;管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开放、服务、设施维护等工作;策划、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但在实际上,文化管理员由村(社区)安排具体工作,除了承担文化活动职能外,仍须承担村(社区)大量的行政工作。此外,目前文化管理员无干部编制,虽然东莞市镇两级从2012年开始要求各社区聘用1名社区文化管理员,还按1:2进行人员经费补贴3万元。但3万元的年薪远低于东莞的平均水平,根本招聘不到专业文化人才,应聘者多为大专院校毕业生或本在社区工作的人员。由于发展平台有限、薪资保障低,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很多管理员无法调动乡亲们参与文化的积极性,甚至成为个别群众眼中可有可无的浪费公款人员。

(二)从需求侧看:相对落后的文艺创作水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群众接受港台、海外文化娱乐的熏陶较早,对文化艺术审美的要求较高。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获得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娱乐享受。多年来,东莞市各镇街每年都组织“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活动走进社区,对活跃村社区的基层文化娱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个别演出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而且演出者多为业余演员,专业水平有限,要吸引“看了30年香港电视”“一个手机尽览天下趣闻”的群众走进剧院绝非易事。特别是近几年,千场文艺演出观众人数出现了持续下滑的趋势,无论演着还是观者,都开始出现了审美疲劳。特别是年轻一代,千场文艺演出基本上难以吸引他们参演甚至观看。

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

针对当前东莞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东莞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从供给侧看,重点是培养文艺带头人,以点带面盘活基层文化资源阵地。

新的供给模式均强调公众的自主参与,这就需要激发公众内源性文化需求潜力,发挥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观能动性[1]。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光有硬件支撑而缺少群众参与,最后只能沦为闲置。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愿不愿意走进文化场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头人”。故此,培育“文化带头人”成为东莞群众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这些“文化带头人”可以是群文干部,也可以是邻里街坊。他们可能不具备较高的学历或技能,但对文艺活动有足够的热情,并能带动以及影响身边人参与。

以东城牛山社区书画艺术工作室为例,作为全市第一个由村一级成立的书画艺术类工作室,从2007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中国国家画院、文化部艺委会、书法报等领导及多名全国书画名家曾到此参观交流,举行了10多场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名家联展、交流展。众多书画爱好者每个星期都在牛山雅集交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村民书画爱好者,甚至社区党支部书记及党员干部集体学习书法,带动了整改社区文化的发展,因此牛山社区先后获得了“广东省社科联普及示范基地”“东莞市书法家协会牛山创作基地”“东莞市文化建设先进社区”等荣誉。牛山社区书画艺术工作室的成功,源于诚邀本村两名爱好书法的退休同志主持开展社区书画活动与培训,并为他们搭建顺畅的交流平台。通过“文化带头人”的有效带动,社区文化阵地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群众文化发展蓬勃。

2018年9月14日至16日,首届广东东莞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会在东莞市文化馆成功举办。2019年9月7日,东莞文采会升格为“2019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会”,覆盖领域拓展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划分“粤港澳特邀展区、文旅体综合展区、文化策划及应用展区、文艺服务及演出展区、非遗服务展区、爱心文化展区、演出设备展区、专业院校展区、党群服务展区”共 9大展区,342家企业单位参展超过4000种文化、旅游和体育产品,比2018年翻一番。东城街道参照东莞市文化馆的经验做法,打造了镇街版“文采会”,依托村社区自身文化根基,实施文化特色建设,让供需双方直接对接,探索最适合各社区的文化活动形式,提高文化服务效能。东城街道将开展“一社区一品牌”特色文化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基层文化软实力。东城街道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活动分三年推进:23个社区同时进行品牌打造,第一年度重点打造8个精品社区品牌,第二年度总共打造出15个精品社区品牌,未达到精品品牌水准的社区亦要展示一定的建设成效,第三年度23个社区的品牌全部打造完成。此次品牌打造活动采取“1+1”模式,即每个社区需建设一个固定品牌项目,同时可以享受一个“菜单式”自选文化项目服务,满足社区群众的品牌打造需要和多元文化需求,固定品牌共有四个类型:活动品牌、资源品牌、设施品牌以及曲艺品牌,自选“菜单”涵盖10个类目,40种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活动将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三年内通过活动、培训、展示、节目等形式建成23个地域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广泛、示范带动力强的特色品牌项目,形成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集群效应。

(二)从需求侧看,要以“在地性”文化需求为导向,切实到人民中去,激活文化自生产能力。

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2]群众性、自娱性、倾向性、承传性是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公共文化的本质特征。当前,东莞村(社区)主要分为传统村落和新型社区两大类。传统村落,因血缘、地缘而聚集形成,当地人拥有强烈的村落归属感,对自有传统文化活动兴奋度高,年纪稍大的一辈对外来文化接受过程缓慢,甚至出现抵触心理。而新型社区,多为商品住宅楼盘,居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和务工人员。人员构成复杂、关系网络多元化,导致新型社区的居民对潮流文化活动的兴奋度高、开放接纳度高。传统社区和新型社区,由此各自呈出现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体活动,反映了各自的文化兴趣点和兴奋点。

当前,东莞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是由群民自发组织,大多数是政府包干或外包给社会机构组织。“一刀切”或“均等化”的供给模式,很难真正把握各群体的文化需求。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围绕村(社区),强化三馆建设,在基层人民群众生活领域,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唯有从社区内部寻找突破点,培养基层公共文化自生产的能力方为上策。例如,近两年东莞多地掀起一股“出嫁女集体回娘家”的热潮,旨在鼓励出嫁女常回家看看,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回娘家当天,出嫁女们统一着装,带着厚礼宴请、慰问娘家的老人,举办各种文艺活动,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出嫁女集体回娘家,其实是一种自发性的民间文化活动,不是政府主导。但往往这种基于文化认同、情感需求的文化活动,反而赋予了内生动力,迸发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闪耀光芒,有助于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兴兴,康红军.内源性供给: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向——以嘉鱼县Y社区为分析对象[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5):57-62.

[2]蔡特金.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2页

[3]丁颖静.新时期强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探讨[J].青年时代,2016(14):71-71.

作者简介

钱锡平,生于1981年11月,男,大学本科学历,群众文化专业助理馆员职称,现任东城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建设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应用探究
《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1—12月总目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泪流满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书目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