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
2019-09-10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教育和中学教育如何衔接?2018年11月26日,“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2018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专家建议,国内大学可以参照国外,设立统一标准的先修课程。
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为指导单位,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重庆课堂内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大学》杂志承办。来自全国40余所知名高校和150余所重点高中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名师参加研讨。
论坛以“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旨在创新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交流方式,解读教育改革政策,建立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教育新机制与新路径,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储备创新人才。
田慧生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新时代 新要求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引领的新技术革命,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特别是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系统阐述了在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培养的着力点这些方面提了“六个下功夫”。大家都在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六个下功夫”应该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以及培养的着力点。特别提出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应该说有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要求。我们这次会议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探讨“双高”背景下高中高校如何携手合作,为人才培养方面探索新路。
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克服唯分数、唯升学论的顽瘴痼疾,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型招生制度,推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是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一方面对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对我们面临的很多亟待改革的新问题也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包括在评价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答,衷心地希望各位与会代表围绕“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这一主题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广泛交流,共同奉献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宴,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谈哲敏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大气类专业委员会主任
大学应将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首要事业
作为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一直以来,南京大学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人才培养作为办学事业的重中之重,努力做教学理念革新的践行者和人才培养观念的创新者。
自“三三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以后,我们努力推进“三三制”2.0改革,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启动大学、中学人培养协同整合的培养试验。这个试验,是我在分管本科教育时颇费了一些脑力设计的。其实这里面含有“整合”和“协同”。
我想这个计划更主要的是加强跟高中的联系,打造创新人才,贯通连接的机制。为此,我们先后与南师附中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与金陵中学合作的菌博士培养站,与锡山高中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基地,与郑州外校联合的物理教师培训培养班,与绵阳东城国际学校合作的地质博物馆。以及参加今年在安徽、山东、江西、云南、陕西等五省以“新时代下中学需求与责任担当”为主题的对话中学校长,还有参与面向全国开展的“飞跃计划”、国际科考、中学生营员选拔和支持活动等等。
从现阶段来讲,能不能找到一些特殊的途径,能够真正地让我们优秀的中学生,能够顺利地和大学之间建立一座平滑的桥梁,这对我们“双高”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然我们要强调公平,但是公平并不是让100米和1000米的选手都在一起,发令枪开始,开始起跑。如何分类?如何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找到他满意的成长之路,我想这的确是我们教育界,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需要迎接的挑战。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借助全国教育大会的东风,探索高中与高校的协同互动,为推进形成有机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提供宝贵的经验,为推动我国教育强国的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杜晓勤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新高考面临挑战
2018年是新高校改革全面推进的一年,在这个推进过程中,每个省市,每个学校都会遇到种种阻力与困惑。在今年原定有18个省市推行新高考改革,其中又有8个省市推迟了改革,这说明我们的高考改革遇到了困难,高中遇到了转型的困难,我們高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自“双一流”建设推进以来,发展压力就落到了学科、专业的头上,甚至在新高考改革过后,学生们对专业的倾向性将超越大学本身,志愿的填报也会更多地以专业为导向,因此我们高校学科建设的压力和责任也更大了。现在的论坛把在座的同仁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要讨论和解决这场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虽然我们各自的困扰和问题各不相同,但是对于优秀学子的培养、选拔与输送,始终是联系高中与高校紧密的纽带,这是一条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道路,同样也是联系高中与高校一起解决困惑和障碍的途径。“双高”论坛给我们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紧密地围绕着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探讨高校与高中教育的衔接,为全国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
刘信中
课堂内外杂志社党委书记、董事长
青少年成长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2015年10月中旬,以学术报告为主的首届“双高”研讨会在北大成功举办。今天,在这里,我们迎来了第三届“双高”论坛。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空不断变幻。但是不变的是我们炽热的教育情怀,是对人才培养的孜孜以求,是对国家兴盛的奋斗不止。“双高”论坛永不落幕。我们思想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智慧的启迪以及实践和探索,必有结晶和成果,必将让更多的青少年受益,帮助他们不断成长。
今天来的嘉賓有大学领导、教授、院长、招办主任,有中学校长,还有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和领导,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而亲切的称呼——“老师”。
一位好老师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他既是大师,也是教育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大中小学校,甚至包括在边远的山区,有许多这样的好老师。他可能仁爱公正,他或许博学幽默,他也许善于发现并呵护学生们的特长,他或者经常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追寻真谛,他们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好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堪称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家,他们是青少年成长的良师益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源头活水,是国家美好未来的守护神。
我们呼唤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知识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甚至更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士,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成就举世瞩目,四十年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以来,以此为标志,我们的人才培养、选拔和成长就源源不断地推动着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但是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史和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发展史,中国无疑又是后来者。因此,客观理性地审视我们的现状,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差距和局限。而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若干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坚守。任何的埋怨或者羡慕,任何的急功近利都无济于事。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点滴做起,做脚踏实地的建设者,就会不断地进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2019年课堂内外将迎来自己创刊四十周年的生日,课堂内外应该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也伴随着中国三代青少年的成长。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向善,生活教人尚美。真善美,让少年向上。我们愿意与大家一道,为亿万青少年的成长,贡献我们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