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警方无人机使用现状

2019-09-10李一南

现代世界警察 2019年1期
关键词:飞行器无人嫌疑人

李一南

2016年2月6日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蒙哥马利县“上格温内思镇”警察局引以为自豪的日子。心烦意乱的伯恩斯向警方报称,其10个月大的德国牧羊犬“卡斯”跑出家门后走失,请求警方寻找。一名叫杨银(音)的警官随即出警,徒步寻找无果后,他想到了无人机。杨警官在其私人无人飞行器上安装了一台摄像机,然后在警局上空将其放飞。20分钟后,杨警官发现“卡斯”在附近的树林里,成功将小狗定位。狗狗回到怀抱,伯恩斯非常感激。

该事件显示了出警人员的“快速思维”,当然,这么争脸的事也上了媒体,局长布林克曼告诉记者,“使用无人飞行器帮助寻找小狗是个好主意”“我们也不想狗主人因为寻找自己的小狗而不必要地受伤”。该事件让警局看到了无人飞行器实实在在的潜在功效——帮助搜寻宠物甚至失踪儿童,而公众似乎也能接受。

玩得起的和玩不起的

目前“无人机”是如何进行分类的?网上戏称分“你玩得起的和你玩不起的”两类。美国警方对专业无人机主要分两种,一类是无人驾驶飞行系统(UAS),这种可以称作“无人机”(也就是“玩不起”的那种);另一类是小型无人飞行器(Drone),杨警官私人所购就是后者。UAS,包含Drone或者大型的无人机(UAV),其特征是具有丰富的组成——陆基控制器、数据链与载具(如摄像机、传感器、减震器、水上通话基站、机载通话基站等)及联系飞行器与使用者之间的通信/控制系统,此外往往有自己独立的供电设施。

规模大点的警局会成立配套UAS的“无人机大队”,小警局则用A/B岗的形式,购买商业及即买即用的模型机Drone来应急。目前,高端的Drone可覆盖约6公里以上、飞行时速60公里/小时以上、滞空30分钟以上,具备视频、热成像系统,可执行日/夜两种模式的任务。

无论是无人驾驶飞行系统还是小型无人飞行器,其内部都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与自主飞行程序,帮助控制员能专注于完成任务,搜集关键的信息,与行动部门保持通讯。飞行器中的遥感勘测装置提供了其所在的实时位置,在控制员面前展示的是一个移动的地图,包括展示地理位置、地面的街道名称等,极大方便了控制员与地面行动人员沟通。这些技术允许无人飞行器参与到缉捕行动中,无论是步行还是小范围的跟车堵截都很适用。

施展天地宽

无人机的用途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搜寻与救援。2014年,通过操作一架无人机,警方在20分钟内就搜寻了0.8平方公里的面积,找到了一名82岁的走失老人。

2013年6月,缅因州开展了史上最大一次搜救行动,搜寻对象是66岁的北美登山爱好者杰拉德丁·拉盖。拉盖当时独自沿着阿巴拉契亚山脉徒步行走,离开了登山小径进入森林后迷路。当时出动了直升机、州警、消防、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志愿者共数百人,持续搜索了十余天,搜索面积达23平方公里。直到2015年某摄影团队在一次偶然中发现其尸体,而地点距登山小径仅三公里之遥。使用无人机为搜救提供观察帮助,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2. 追捕逃犯。美国警察追捕嫌疑人导致嫌疑对象疯狂驾车逃窜,仅这一件事每年都会造成数百人丧生。降低挑战性、提高安全性的技术很多,警务无人机是其中一项上佳选择。无人机空中优势强,比直升机用途广、比GPS跟踪器的功能更多,特别是投入无人机后就不用一窝蜂上路跟堵,给抓捕行动带来革命性改变。无人机还能为新的抓捕技术提供“母舰”功能,更好地实施跟踪、捕现的战术,因而可以潜在挽救更多生命。

3. 救护无人机。这比地面救援汽车反应和运送急救物品要快得多。加拿大的急救行动已包含了无人机快速反应环节,从大而重的(电击)除颤器到小而轻的肾上腺素注射笔,都用无人机遥控运送。在救援现场的警察也好,民众也罢,都可以立即使用这些设备投入到救人行动中,这比快递有效得多。救护无人机使用时,还可以通过实时视频及语音,可视化远程诊断伤情,用语音指导现场救护及使用设备。

4. 提升灭火技术。例如乔治梅森大学的两个学生设计用声波来灭火,声波发生器就安装在无人机上,采用遥控办法进入火场。声波资源比起其他灭火材料可以说是相当富裕,也能极大减少消防队的人员伤亡。

5. 红外成像技术。安装了特殊的红外成像仪后,无人机便可以给第一批赶到现场的紧急救援人员提供极大帮助。红外线成像仪能穿透烟雾寻找人员,而无人机可携带该仪器飞到一些车辆、人员无法进入的地点进行抵近勘查。如消防队在进入着火的建筑物之前,红外线成像仪就可以帮助判定房屋温度最高点并提供更多影像。同理,警方可利用其发现、缉捕危险嫌疑人的藏匿地。2013年4月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恐怖分子造成三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警方很有远见地在直升机上安装了红外线成像仪,帮助搜寻嫌疑人焦哈尔·萨纳耶夫。当热成像仪发现了其藏匿位置后,一辆装甲车开近,用一台机械手将嫌疑人身上的油布提走,顺利将其抓捕。实际上,完全可以用無人机完成发现、暴露这两个任务,更快,也更安全。

6. 救灾。一架无人机在灾区上空飞行勘查,能给予第一批进入灾区的人员以良好的地理状况提示,还可以帮助定位生还者,进行建筑结构分析,传递给养、装备以及帮助灭火。2005年8月,当“卡特里娜”飓风来袭时,美国的救灾反应明显迟滞、饱受诟病。飓风来临后,上千名新奥尔良灾民躲在超圆屋顶体育场里,在长达五天的时间里没吃、没喝、没药品,民怨沸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绝大多数归咎于各级政府和官员的官僚作风,但灾区范围巨大、破坏严重也的确造成了救援难以及时抵达。针对类似的灾害,无人机就可以不依赖后勤网络而独自承担起快速运输给养的任务。

7. 短暂通信。组织救援的核心在于通讯,多个案例都揭示出美国的通讯系统是多么脆弱。“卡特里娜”风灾期间,风速达到了225公里/小时,所到之处摧毁了电网、手机信号铁塔,导致新奥尔良市大部分都陷入沉寂。在这样的情况下,无人机就可以替代电线和铁塔,作为WIFI热点,帮助扩展网络覆盖区域。

警方好帮手

对警方来说,无人机还具有特殊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应对个人极端持枪犯罪。让无人机悬停在“独狼”上方,以第一人称“鸟瞰”的角度观察四周,不只是给警方提供位置信息,而且能帮助了解枪手在这样的场景下,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例如,枪手的射界有多大?枪手会移动到哪个方向?受害人该往哪里逃避?警用UAV可以放在一台SUV(运动型实用汽车)里便于机动,随时可以释放升空;可替代直升机能做的绝大多数侦查,还可以悬停在桥下、建筑物里静静地驻留观测;可以灵活、低空飞行甚至钻窗入室,从而给警方提供大量的现场细节。

2. 犯罪与交通事故现场分析。现场事故的勘查笔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包括犯罪现场照片。这需要现勘人员在非常精细的条件下用专业角度捕捉证据细节。勘查笔录制作的时间有时几小时,有时甚至几天,取决于现场拍照人员记录和展现犯罪现场的完整度。在交通事故现场,需要封闭道路、测量刹车痕迹、车辆位置和其他细节。如果使用无人机,则可以将这一过程缩短到一个小时。在现场摆放比例尺和其他测量参照物,然后释放无人机,在现场上方拍摄事故现场全貌,分析人员再依据全景图在计算机上进行调查(注:这里仅仅是现场勘查中的无人機辅助拍照,很多细节仍需要人力去捕捉完成,而提取物证目前非无人机能及——译者注)。

3. 监控。“盯梢”是警方最常用的活动。几个小时的蹲守、观察是便衣探员常有的事。无人机可以做很多固定照相机不能做的事情。虽然无人机不能总是悬停,但可以着陆、“栖息”,即降落在人无法企及的隐蔽位置,旋翼停转但相机继续工作,后台人员可以单独操作相机进行选点、聚焦。有的监控任务很难,例如毒贩交易、人质交换等情景,目标在一大片空地的中央,周遭根本无法安插探员隐蔽躲藏,这时候就可以出动搭载高分辨率相机(高清、30倍以上高倍率)的无人机在高空进行监控。

4. 人群控制。大型公众活动如音乐会、游行、大型赛事的安保,是非常“烧钱”的,因为要投入大量的警力、安保人力资源,得把能用的警力放在各个路口和重点区域,在一些重点关注的区域甚至要多个警力去看守保障。大家常说的“无事才是好事”也意味着“无事也得硬撑着”。假如在地面安保队伍里增加无人机队,则可以在更大地域内扩大警戒监控范围,对一些重要点位、可疑迹象进行实时聚焦、放大精细查看,例如看台上出现一个无人管的可疑包裹。这一监控模式能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利于警方指挥员第一时间作出关键决断,地面安保队伍随机同步行动,从而把握住安保主动权,确保万无一失。如拥挤踩踏事件,事发当时警察根本无法进入现场,人群对外界也浑然不知,如果当时配备有无人机队,则可利用视频、语音、灯光挂载,及时发现出事点位,发出语音广播,开展引导和安抚。

5. 爆炸物的侦查。今天美国警方的排爆队已普遍引进陆地机器人对可疑包裹进行勘查和排爆作业,其实无人机也能干这个活。虽不能像机器人那样触摸和操作爆炸物,但无人机可以对形势提供初步评估,在机器人被炸坏、警员被炸死炸伤之前就可以给出“是/否威胁”的判断,从而让现场指挥员考虑应对措施。

升空两分钟后

2017年8月22日,星期四,佐治亚州格林县警方正在341国道上设卡盘查。早上10点32分,一台沾满泥巴的铃木摩托驶过来。警察发现嫌疑人报假名,牌照是纸板,要求其熄火下车。嫌疑人随即加大油门逃窜。

公路边是一条大河流经而形成的沼泽,长满蒿草。只见摩托车直接冲进了大沼泽,嫌疑人跳进了茫茫蒿草中藏了起来。沼泽的尽头是大河,旁边是造纸厂,遍地蒿草,水潭遍地,地形复杂,警察一下子傻了眼,搜寻无处下手。警犬增援后仍感觉人力不够,从安全与效率角度考虑,传统搜捕杯水车薪,于是向县地勘局等单位的无人机队求援。

县地勘局、紧急事务局的三名无人机操作员兴奋地接受了任务,虽然刚引进无人机,仅用于勘测本地地理特征、地理划界以及为交通规划提供建议,从未用于搜捕搜救,但他们对无人机的性能充满信心,因为“这些无人机超级精准,我们可以定位在一个镍币上”。

无人机队到了。随着无人机的升空,了无边际的大沼泽褪下了它的神秘面纱。操作员通过手持控制面板上的转向轴杆调整四轴无人机的体态,这个控制面板上镶嵌着一个iPAD(平板电脑)显示屏,显示飞行期间机身携带摄像机所抓拍到的任何影像。“操作员”的搭档是“观察员”,主要负责观察无人机在现实地形上的飞行轨迹,保证操作员能专注于观察显示屏进行操作。参加搜捕行动的UAS每套售价为1500美元。

升空两分钟就有重大发现:一架无人机很快“点”出了嫌疑人。只见他脸朝下、身子放平趴在蒿草之中,距离最近的搜索队仅90米之遥。随后,第二架无人机马上加入,两机形成包夹态势,盘旋在嫌疑人上空10~20米上方,给搜捕人员标注了具体位置,看住了所有角度,让其无路可逃。

操作员继续目不转睛地盯着操作屏,监视嫌疑人的一举一动,让沼泽中上前缉捕的警察能知晓缉捕对象的动态,在“看不见嫌疑人”的情况下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快速发现并定位隐藏的嫌疑人并不意味着就大功告成。在形成无人机包夹态势后,操作员还不敢大意,如果嫌疑人突然发起袭击,这时候警员是看不到目标的,有可能措手不及造成伤亡。而嫌疑人也能非常清晰地听到无人机的声响、看到无人机在自己上方停留,不敢轻举妄动。

搜索队缓慢持枪上前,勒令其举手投降。反抗无望、逃走不能,嫌疑人只得乖乖束手就擒。

年龄仅27岁的嫌疑人伯克斯将面临以下起诉:试图逃避检查、逃跑、妨害司法、鲁莽驾驶、被吊销驾照后依然驾驶机动车、驾驶无证机动车。难怪要疯狂逃窜。

矛与盾

2017年,美国有几乎350个执法机构配备了无人飞行器,但是这些无人飞行器的性能和普通爱好者购买的并无太大区别。而且,并不是所有警局想购买就能购买,也不是“想用就能用”的。2018年2月,美国警察协会对无人机使用进行了会员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警员203名,来自城区占36%,农村占30%,郊区占34%。根据调查,41%的执法机构反馈,本地已经拥有或计划购置两三台小型无人机,35%的机构说本单位只计划购置一台。无人机产品分界较为模糊,有40%~45%的执法单位购置的无人机和民用型号相同,主要是DJI(中国大疆)的Inspire(如“悟”系列)和Phantom(如“御”“精灵”系列)两种型号,此外占有率较高的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Indago系列和3DR的Solo系列,这些都是四轴的无人机。已经有无人机采购计划的占41%,目前已考虑购入的占34%,剩下的24%为无计划、无意添置。44%的部门表示制约无人机项目的主要原因是资金因素,另有28%选择“其他”,选择最多的是需求不足(不需要)、怕招惹民众投诉以及“没有兴趣”。无人机操作培训对成功执行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国执法机构的类似培训却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59%是室内教学,48%是室外培训,44%的部门还使用了在线教学。

目前美国执法机构使用无人机参与的任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搜索失蹤人员(使用率83%)。

——自然灾害事故响应与评估(使用率79%)。

——特警行动(使用率76%)。

——犯罪/交通事故现场分析(使用率71%)。

值得一提的是,90%的受访执法机构还没有遇到“公众阻止使用无人机”的情形,但不好保证能让社区很快就赞成或者比较配合警方的使用。洛杉矶警察局首次配备无人飞行器始于2014年。但是从2015年开始,公众就对这一高科技产品存在“侵犯隐私”“过度使用武力”等争议,所以直到2017年的8月,洛杉矶警局接受捐赠的三架无人飞行器还在库房落灰,现在洛城警局要想启用无人机只能反复解释用于“搜救”

警方对公众反复承诺,保证“无人飞行系统不会被用来监视公众”“我们的政策禁止使用它来做随机的监控”。但是美国民众担心的是,配备了无人机这样的利器后,执法机构的行为越来越具侵略性,“他们口头答应用这个只做一件事,但是转过头就去做另一件事”。为把握好公权、私权的平衡点,美国十余个州依据国会相关立法,要求执法机构必须在已开具逮捕/搜查文书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无人飞行器进行监视、搜查。直到2016年,圣迭戈警察局成为全美执法机构中第一个使用无人机进行监控的单位。2017年8月,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警方得到市长批准后首次使用无人飞行器进行现场勘查。有五个州(内华达、北卡罗来纳、俄勒冈、福蒙特和威斯康星)严禁任何人使用武器化的无人机。缅因、弗吉尼亚禁止警方使用武器化的无人机。还有一些州直接禁止警方使用无人机。北达科他州是目前美国唯一一个允许警方使用武器化无人机的州,但限制机载武器为“弱致命性”级,包括高压电击枪、橡皮子弹、催泪瓦斯。2017年,康涅狄格州议会研究一项法案,是否让本地成为第一个可以允许警方在无人机上加装致命武器的州,法案内容核心是禁止使无人机“武器化”,但对警方例外,使用范围被严格界定在对付极端个人持枪犯罪以及绑架犯罪等情形。

不仅是制作视频、快递比萨饼的好工具,在违法犯罪方面,无人机也大有“用武之地”,在英国、美国,不时发生犯罪集团利用无人机把毒品、手机、钢锯等投放到监狱,墨西哥贩毒集团组织非法越境时使用无人机侦察,消防队在释放无人机观察火情、寻找人员时,还会突然遇到一些闯入飞行航线的“不速之客”。

“飞行器杀手”就是应对这一局面产生的新武器,执法人员在地面使用高能无线电波发射器,切断飞行器与操控者之间的指令与操作链路,使其坠毁于地面。2017年,服务军方的IXI技术公司生产了一款价值三万美元的“杀手”武器,它可以像步枪或霰弹枪一样瞄准天空中的飞行器,发射波束扇面达30°、有效距离约半英里,几乎“弹无虚发”。该武器的原理就是阻断飞行器与操控者的指令/控制联系。

该装置最先被洛杉矶县警署在2017年的“玫瑰游行”中使用,之后洛杉矶周边的每个大型公众活动都有“无人机杀手”的影子。该装置几乎可以击落上百种型号的遥控飞行器。一旦某种无法击落的新型无人飞行器面世,该“杀手”程序就会重写、添加新型号,操作手在几天内就可以下载升级后的最新程序,与手机下载APP(客户端)无异。运用该原理,各国还制造了不同的枪型无线通讯阻断警用、军用设备。

前景

根据美国电器消费协会2015年的统计,该国已出售的无人飞行器达到40万架,在2035年有望达到100万架。2015年,美国只有六个无人机飞行大队,2016年有170个,2017年全美已经有超过350个执法机构成立了无人机操作大队,无人机在警务部门的使用已走出了一大步。

随着全球无人机的发售量大幅提高,无人飞行器在执法机构的使用将会继续增长,相应的法律会随之进化,并将持续改变警方的执法行动。

近年来无人飞行器/无人机相关热点事件

2015年1月26日,美国白宫南草坪发现一架旋翼损坏坠毁的“大疆”无人飞行器。

2016年1月,日本东京警察局启用第一个“反飞队”,用以击落和控制人口密集城区上空的小型无人飞行器。

2016年9月,荷兰警察开始用经训练的老鹰捕获小型无人飞行器。

2017年,与美国军方合作的IXI技术公司推出以阻断通讯为原理的大范围反无人机枪。

2018年8月4日,委内瑞拉总统在阅兵式上遇刺,士兵用步枪击落了三架携带C4炸药试图接近看台的无人机。

2018年8月8日,美国陆军宣布装备洛马公司研制的机载高能微波系统,其原理是通过聚焦辐射束使固定翼或四轴无人机甚至导弹失灵。

2018年10月,美国新法案将允许政府机构击落私人无人飞行器。

2018年10月28日,俄罗斯展示可携带RPG的小型战场无人机。

(本文成稿过程中得到四川省公安厅通信保障处冯大健、乐山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尚杨的大力帮助,特此鸣谢)

猜你喜欢

飞行器无人嫌疑人
白沙门
反击无人机
飞去上班
基于STM32的四轴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STM32的四轴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光从哪里来
嫌疑人X的童年照大献身
竹里馆
无人岛上的试验
三名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