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居原自爽 读书报家国

2019-09-10刘新龙

新阅读 2019年1期
关键词:助学莲花书院

刘新龙

地处湘东赣西交界的莲花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地方。由于丘陵环抱,交通不便,一直是农耕经济。 “簸箕晒谷,教崽读书”是这里寻常百姓家的常用俗语。农耕社会里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稻谷只能晒在小小的簸箕中,即便如此,百姓人家依然要送孩子去读书,去明理。正是由于一代代的百姓尚文好义,耕读传家,这里历来文风蔚起,人才辈出,以“泸潇理学、碧云文章”为代表的莲花人文驰誉天下,成为几百年来县人的道德与文化丰碑。   这种重视读书的风气在这个山区小县里就这样源远流长,并不断得以延伸与演绎。

崇文尚学 书院兴盛 名流迭出

玉壶山中至今还有“三相台”, 据史料记载与唐宋的三位名相有关。唐初的姚崇,而立之年还无所事事,来到莲花后,被这里的读书风气所感染,竟躲在玉壶山下的元阳洞旁筑台苦读数载,后来成为三朝名相。唐朝另外一个宰相牛僧孺,以及南宋的一个丞相周必大也先后在莲花从事过教书办学,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这些记载就成为这里最好的励志典故和名片。

如果把视野放在全县范围,更可以找到依据。小小的莲花县,通过读书竟然还走出了清朝帝师、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大学校长)朱益藩,中科院院士、“世界地震工程之父”刘恢先,昆虫学家严奉琰,元朝名僧、诗人释惟则,天文学家宁榜高、王灏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人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诗人郭龙桂享誉全国,诗作广为传唱,红极一时。这些杰出人物的出现不能不归功于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全县各地有大小书院近20个,其中复礼书院、崇正书院、观文书院堪为代表。尤其是复礼书院,更有必要大书特书。明朝的一介穷书生刘元卿因会试不第,决心在家乡埋头著书和讲学。要讲学,必须要有一个场地。在那个时代,没有政府拨款,没有大老板赞助,要建造一个规模宏大的书院,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好在众人拾柴火焰高,好在崇文尚学在这里蔚然成风。在刘元卿四处倡导之下,方圆十里八乡、二十四姓的士民举家节衣缩食,资助刘元卿在闪石乡境内创办复礼书院。捐工捐力、捐钱捐谷、捐砖瓦树木,甚至捐南瓜白菜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士民的自觉行动。现在想一想,那种对学堂、对读书顶礼膜拜的场景就觉得格外温馨与感动。刘元卿成就了复礼书院,复礼书院也成就了刘元卿,成就了一大批读书人。刘元卿终成一代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成为一代大儒。刘元卿的《贤奕编》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至今被选编在各种选本,广为传播。复礼书院创办以来,历经400多年,成为县人乃至安福、永新、萍乡等邻近县市治学的重要场地,一批批莘莘学子懵懵懂懂地走进来,然后学富五车地走出去,走向全国各地,立言立德,治学治身治国。新中国成立后,复礼中学依然是莲花教育界的一块丰碑。李鸣岗曾经在复礼中学读书,并担任过复礼中学校长,最后成为现代沙漠学家。

今天,这种文化底蕴依然焕发生机。县里的文艺队伍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拥有几十个省级以上会员的文艺生力军,他们的作品正昂首阔步走向大江南北。有选拔性考试,莲花籍考生的成绩一定会排在前面。只有27万人口的小县,经常有学生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全县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在学校。形成了小县办大教育,小县有大文化的生动局面。

尊师重教 扶贫助学 清风浓郁

前不久,我统稿主笔的《师德楷模——龚全珍》一书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我从中获知将军农民甘妲昌夫人许多鲜为人知的教书育人事迹。龚全珍,这位将军夫人,能够跟随着解甲归田的丈夫回到穷乡僻壤,过上平凡人的生活就很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行走在教书育人第一线。2002年的冬天,龚全珍老阿姨有一次在琴亭镇凫村中学主讲革命传统教育讲座后,看到同学们的课外生活非常单调,回家后她拿出自己的积蓄,在书店里精心挑选了100多本童话、寓言、故事类书籍,然后不顾天气寒冷,租了一辆两轮摩的,用围巾捂住头,将一大捆图书送到学校,送到孩子手中。类似这样的扶贫助学例子在老阿姨的身上不胜枚举。如今九十五岁的老阿姨依然情系教育,并以此为荣,乐此不疲。这种大爱与执着更彰显其人格魅力。

在莲花县,还有一位九十多岁高龄的王振美老人以大爱无疆的情怀当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他平时生活相当节俭,抽5元钱的烟,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服,更不给儿女们留下财富,却对教育情有独钟,经常扶贫助学。2017年,他更是将平生省吃俭用积蓄的50万元全部捐给山区教育事业,成立六市乡“振美教育基金”,让山区贫困学生沐浴新时代的阳光和雨露。

如今,尽管不需要簸箕晒谷送崽去学校了,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家庭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好在,县人急公好义的品德还在,对读书的敬畏之心还在。崇文尚学与扶贫助学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崇文尚学使扶贫助学如火如荼,而扶贫助学又促进了崇文尚学。在龚全珍老阿姨和王振美老人的带动下,涌现出越来越多热衷于扶贫助学的爱心人士。奖(助)学金募集活动几乎遍及全县所有乡镇和村庄。全县十三个乡镇都成立了奖(助)学基金会,70%以上的村里都成立了奖(助)学基金会。2011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刘建华博士在家乡神泉乡大湾村发起创办了瑶溪井冈山发展基金会,筹措资金20万元,八年时间里,奖励资助师生近500名,奖教奖学总金额达10万余元。良坊镇梅州村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2007年年初,这个只有1100余人的小村庄竟然筹措奖学金13余万元,在全县率先成立村级扶贫助学基金会,每年高考通知书下达之后,村里都要组织人员敲锣打鼓将荣誉证书和奖(助)学金送到优秀学生家里,如今共奖扶师生达500余人,奖(助)学资金达10万余元,近五年来,村里竟然考出了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大学生9人,成为全县有名的高考高地。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全县募集奖助学金总额逾千万元,每年发放奖(助)学金在一百万元左右,每年受奖人数逾千人,一批品学兼优、家境贫穷的学子解了燃眉之急,得以继续安心地行走在讀书大道上,追逐心中的梦想。

如今,尊师重教的清风依然在莲花大地徐徐吹拂,并向更深层次展开。瑶溪井冈山发展基金会还募集30万元资金重建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千年大湾南岳禅寺,并在大湾村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莲花县首次大型祭孔仪式,组织了莲花县内外知名作家赴瑶溪采风,留下了上百篇脍炙人口的颂咏瑶溪山水人文的佳作。文风带动学风,学风涵养文风。瑶溪学子历年高考成绩不断刷新,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社科院及外国名校的博士生录取量得以突破,如今从瑶溪十八坊走出来的博士群落渐成气候,有的成为领域里的排头兵,山区里的雏鸟变成了金凤凰。

“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莲花。疏落人烟里,天然映彩霞。”250年前,来自巴蜀的莲花同知李其昌面对这里厚重的人文锦绣感慨颇多,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近年来,莲花县以“文化立县”为突破口,全县文化文艺工作更是突飞猛进,文脉不衰,文韵悠长,先后荣获的全国文明县城、中国莲花之乡、全国楹联文化之乡、江西十大文化古县等名片。假以时日,读书报家国的人文理念一定会更加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全国的科技文化高地一定会出现更多莲花人矫健的身影。

作者系江西省作协会员、莲花县文联主席

猜你喜欢

助学莲花书院
内黄县举办第四届 “村干部爱心助学,圆学子梦”金秋助学活动
莲花岛再见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让莲花自由开放
EMS爱心助学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