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差异教学的过程实施
2019-09-10金怡婷
金怡婷
所谓“差异教学”,是相对于“一刀切”的教学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差异性的教学,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众所周知,学期、单元、课时都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是“无差异”的,因此,提倡差异教学并不意味着“差异”需要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但应该注意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他们的认知习惯等从一开始就是有差异的,因此,从差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是设计教学的基本立场。现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例,谈谈如何从开发学生中的差异资源入手,融合其中的差异优势,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差异教学 过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1-0100-02
1.开发差异资源——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空间里驰骋,个性思维被极大地保护与保留,生生间的差异跃然于课堂之中。差异教学认为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同时,学生之间巨大的差异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学应充分挖掘并重视这些资源。比如,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片段:
师: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把36的所有因数写在横线上。
(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索)
师:老师找来了三位同学的作业纸,请他们分别来说说是怎么找的。
生1:我找到的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我是想哪两个数乘起来等于36,6×6=36,4×9=36,……,所以这些数都是36的因数。
生2:我找到的因数和他一样,不过我是从1开始找的,1×36=36,2×18=36,……,像这样按顺序找。
生3:我找到的因数也和他们一样,先找到了1,36÷1=36,36是36的因数;然后找到了2,36÷2=18,18是36的因数;通过想3乘一个数可以等于36,3是36的因数,36÷3=12,所以12也是36的因数;……。
找36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在单一的讲授式的课堂中,教师直接出示找法,而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找36的因数,虽然在后续的反馈中学生的结果不大会出错,但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发展。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想( )×( )=36,也可
以36÷( )=( ),还可以乘除法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自然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恰好是课堂中最宝贵的资源,比如成对地找、有序地找,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就从差异中产生,从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2.融合差异优势——团队合作
(1)释放空间,形成思维碰激的“互动场”
短缩的时间、密闭的空间、匮乏的活动材料都将在一定程度影响团队合作的效能,因此,差异融合需要课堂中给予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及丰富的活动材料。比如,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片断:
活动要求: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
生1:●最少有9个。最多有11个。
师:9个,●是怎么摆的?
生2:两端是■。(课件出示■●■●■●■●■●■)
师:11个,●又是怎么摆的?
生3:两端是●。(课件出示●■●■●■●■●■●)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4:还可以摆10个,一端是■,另一端是●。(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的个数会不同?
(小组讨论)
生5:因为一一间隔排列的方式有变化了。
由于刚开始布置的活动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也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单个学生操作的结果可能是单一的,要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维,变化摆法在独立操作的情况下可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而同桌合作或是小组合作,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形成了思维不断碰激的有效“互动场”,找到了多种不同的摆法。通过摆学具、找规律、想原因,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比较全面地探索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同时,在“为什么●的个数会不同?”问题的引领下,在思维差异的交融中逐渐完善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
(2)活化氛围,营造智慧迸发的“能量场”
积极的氛围、热烈的环境,是智慧形成的催化剂。实践表明,处于自觉自愿下的团队合作往往将更有效,因此,团队合作任务的布置需符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在认知内驱下,开展活动,营造出智慧迸发的“能量场”。比如,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片断:
活動要求:将♥A、♥2、♥3、♠4反扣在桌面上,打乱次序,从中任意摸出一张牌,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摸到牌的花色,把牌反扣放回,打乱次序后再摸……,小组合作,总共摸40次。
(小组长反馈组内摸牌结果:摸到红桃X次,摸到黑桃Y次)
师:仔细观察小组摸牌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1:每个小组摸牌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
生2:基本上每个小组都是摸到黑桃的次数多。
生3: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
生4:摸到红桃的次数差不多是摸到黑桃次数的3倍。
在成人看来,摸牌活动是十分简单的事件,其结果理所当然,但四年级的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方法未必容易,因此,为学生创造操作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发现,在“不同”中找到“和”,在团队的差异中找到共鸣而归一,在鲜活的现实氛围中不断迸发灵感、迸发能量。
3.促成个体发展——开放评价
(1)关注个体差异化表达
传统的评价是教师的特权,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地情绪,压抑了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达,不利用学生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是评价的核心,但评价也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才能推进学习的有效进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评价标准,关注评价中的差异可以为学习共同体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比如,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片断:
师:刚才三位同学分别说了自己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你喜欢其中谁的找法?
生1:我喜欢第二位同学的找法,他找的时候非常有顺序,这样找不容易漏掉。
生2:我也喜欢第二位同学的找法,他从1开始找,这样比较方便。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3:我喜欢第一位同学的找法,虽然他没有找全,但他的想法很好,想36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这样一组一组的找。
生4:我喜欢最后一位同学的找法,他找的时候不仅可以用想乘法来找,还可以用想除法的方法来找。
学生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喜好也是有差异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全程只是一名“旁听者”,没有去牵引评价的方向,因为,其实每位学生评价的理由都非常的充分,有的是因为“有序”、有的是“从1开始”、有的则是认同用到的方法……这些都是教学中我们要潜移默化渗透的,现在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收获自信、收获知识与技能。
(2)实现群体个性化成长
差异教学认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过程是数字与等级所难以表达与涵盖的。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我们的评价于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自由生长。比如,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断中: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正方形的面积跟它的边长有关。
生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邊长×边长。
师:我们是怎么研究得到这些知识的?
生3:我们用摆小正方形这样非常有趣的方法得到的。
生4:我们一开始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然后动手做实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生5:我们在长方形纸上摆小正方形,因为小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所以一排摆了几个,长就是几厘米,摆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小正方形的总数是每排的个数乘上排数,小正方形把长方形铺满了,所以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数。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习给学生留下的印记是不同的,通过“我们是怎么研究得到这些知识的?”让学生从回顾中得到学习数学的方法,为自主学习、课外探究打开了路径方向,提供了技术与思维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大胆表达情绪、述说收获。他们的收获有的关于知识、有的关于活动的过程、有的关于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有的关于推理的过程……不管学生获得什么,教师都应尊重、都应鼓励,让学生之间的想法“异异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