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慢慢来
2019-09-10韩军华
韩军华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工作、走向生活、走向未来。而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正好为学生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把所学迁移到各种不同场景,并由此反刍语文素养的形成。
阅读篇
《朗读手册》一书就“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这一问题,归纳出一则简单的定义: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对学生来说,大量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积累。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阅读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保证课堂阅读时间
把阅读课排进课表,保证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位读者,一定要给他时间阅读。前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语文课本的学习,剩下的时间变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因此有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学生在学校平均每天能享受到一个小时的阅读时光。
二、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
近年来,语文考试试题越来越灵活,而学期末语文学科的评价也已日益多元化,倾向于阅读理解。换言之,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那么,我们要读些什么书呢?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读名著。对于已经建立读书习惯并知道自己喜好的学生,要向他们推荐不同层次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师,我尝试用不同的书籍去影响不同的学生,向热爱文学的学生推荐《撒哈拉的故事》《向着明亮那方》《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向痴迷历史的学生推荐《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就这样,读着读着,每个学生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读写结合,内化阅读
写是对读的一种内化和升华。读书批注、读书记录表、读后感、仿写儿童诗及创作儿童诗,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内容、寫法不做硬性规定,让学生流露真情实感,让阅读向纵深发展。发现学生读书笔记中的亮点,发现学生原创的儿童诗,给予客观评价,真诚赞美,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让学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阅读方法引导中深入阅读,养成读写结合的良好阅读品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大量的阅读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爱写、会写,而且写得独特又深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读书的数量和质量。
阅读的厚度,必然决定人生的高度。
实践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我们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一、班级读书会,暖一朵花开等你来
每学期开展三次读书会。读书会的活动和写作教学完全契合,在时间和地位上与写作共存。将读书会进行到底是我对学生的承诺!学生深层阅读,以做批注的方式完成读书会的储备工作。读书会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更大的作用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找到阅读的兴奋点和认可度。
在读书会的浸润下,学生的读书成果日益丰盈,并由此取得了两大专题的收获:一是开展诗歌读书会“朗朗书声”;二是编写诗集《破茧成蝶》。背诗比赛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会是学生分小组策划的,诗集是学生自己写的,最后由教师修改润色。那段日子,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师生之间出现从未有过的亲密。学生也由此明白文字是有生命的,语文是灵动的,生活是诗意的。
二、专题训练,让学生爱上写作
我认为,不一定要照搬教材上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好能依托自己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做长远规划,并选择某一种体系作为基本框架,对写作系统进行大胆的重构,开发富有班级特色的写作新计划:课堂上引领学生创意写作;带领学生创作作文集《舌尖上的美食》《我眼中的同学》等系列作品。到了六年级,我们鼓励学生尝试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盘点,学写“微自传”。
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所拥有的学习资源,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生,开发丰富多彩的习作课程,我们就一定会成为最好的教师!
三、开启四季诗词之旅,温润生命
根据四季的变化,我以中国古诗词为主线,教学生学习诗歌,以诵读四季、景物诗歌为主体,同时结合绘画、写作、书法等,观察自然景物,学习古典诗词。
追随着二十四节气的脚步,师生一起赏析经典古诗,从此学生真真切切爱上了诗词,爱上了诵读,爱上了中国文化。他们认识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
很多时候,种子在不经意间被埋下,春风春雨,正是萌芽好时节。
一路走来,无论是古诗词解析、师生共读、填写读书记录表,还是阅读批注、儿童原创诗……学生们都乐在其中,经过诗词的洗礼,一点点在美好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