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路,你只能一个人走
2019-09-10余君才
很多年前,我父亲对我说,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看清楚脚下的这条路,一不小心,就栽跟头。父亲年轻时,很喜欢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虽然父亲读书不多,但关于鲁迅先生笔下的路——“世间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父亲信以为然。当年我还很小,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说,这世上的路有千千万万条,你只有认真看清,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很小的时候,我常常想沿着家门前的那条小路去远方,看看远方是什么样子的世界。那时的我,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年少的我,每天都憧憬着那条道路尽头的世界。
十八岁那年,我考上了师范大学。去省城。在长江之上,那条水路,游轮的啼声唤醒了我内心世界的纯真梦想。我好像看到了那个叫张继的诗人站在江边吟诵那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俨然是那个旧时赶考的书生,在长江水路之上,面对江枫渔火,愁绪万千。
到了省城,发现外面的世界真大。人群穿梭,车水马龙。站在路口的自己,曾经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
那时,我曾和莫怀戚老师探讨他入选教材的那篇散文《散步》。奶奶和孙子,奶奶要选择大路,大路平坦,而孙子要选择小路,小路有趣。可能每个经历岁月的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选一条平坦的路,不希望他走崎岖难走的小路。他们试图将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后人,那条路不好走,还是走大路,大路平顺。
人生的路,没有谁可以去代替。走什么样的路的结果,只有自己走过才会知道。
想起张爱玲在她的文章《非走不可的弯路》里讲的一个故事。
年轻的时候,她想走一条路,母亲苦口婆心地拦住她说,那条路不好走。她不信,母亲说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她问,既然你都走过了,为什么我不能走?母亲说因为那是弯路。但她很固执,还是走了。多年之后,看到年轻人再那样走,她也说那是一条弯路。可是年轻人也不听,还是要继续走。
人生在世,有些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么长得大呢?
我大学毕业那年,到一所不错的中学教书。在迷茫的青春里,我喜欢文字,不甘于现状,曾经又兼职做过一段时间的法制报社记者。后来我放弃了法制记者工作,又回到校园。当我工作了六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又大胆地决定到南方的城市谋生。所有的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南漂路上的艰辛和一路的坚持,如今历历在目,有辛酸的记忆,也有生命的喜悦,我从没有因这样的选择而后悔。
同样的青春年纪,人生的路却大不相同。
有些人走得顺顺畅畅,有些人走得跌跌撞撞,有些人走得阳光扑面,有些人走得阴雨泥泞。
回憶这一路,多少岁月在不经意中悄然滑过,我的路不算平坦,一路磕磕绊绊,跌倒了又爬起来,朝着阳光的方向走。正是这条路,成就了今天顽强而坚持的我。我将那些路上的风景和遇到的人记录在我的文字里,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现在回忆起来,我又多了一些对岁月的感恩。
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人生的路,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坦途,也不可能永远都是崎岖的弯路。
你只有走下去,认真看清,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这样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全心全意地走下去,并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现在,我一路走过来,回忆途中匆匆撒落的时光,渐渐感悟到,我们会因为执着而勇敢,理想终是童话,经历才是人生。
但是有些路,你只能一个人走。
作者介绍:
余君才,广州市第四中学教师,诗人,青年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荔湾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专栏作者。祖籍重庆,做过记者,现为教师,居住广州。
曾在《散文》《散文选刊》《青年文摘》《山东文学》《重庆文学》《文学月刊》《重庆散文》《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语文报》《重庆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江门文艺》《广州文艺》等发表作品三十多万字。
出版作品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爱着爱着就淡了,走着走着就散了》等,其中多篇散文作品被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选为中考、高考阅读及模拟题。2018年,散文《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在江苏扬州、无锡做了中考全市模拟统考题,《遥远的麦子》做了四川省绵阳市高二期末统考题。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