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探险家
2019-09-10付奕娟
付奕娟
众所周知,想要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没有谁能做温室里的花朵。大伙儿谈起自己的成长史,那可都是一把把辛酸泪,其中最为命途多舛的,大概要属白颊黑雁了。
我们白着呢
许多小读者会疑惑,白颊黑雁大多数羽毛明明是黑灰色,哪里能称得上“白”?别急啊,你仔细瞧瞧,原来在它们的面颊部分长有白斑,样子酷似双鬓斑白的小老头,所以才被称为白颊黑雁。
你别看它们体格庞大,身长58~70厘米,翼展132~145厘米,人家可是群“灵活的胖子”呢。白颊黑雁善于游泳和潜水,飞翔的速度也很快,可达每小时60至80千米。和普通的大雁一样,它们也爱结伴同行,不过风格更加随性,飞行时有时呈斜线,有时呈“V”字形,很不规则。它们从水面上飞起时,也总是在不停地鸣叫。白颊黑雁主要以青草或水生植物的嫩芽、叶、茎等为食,也吃根和植物种子,冬季有时还吃麦苗等农作物的幼苗,外出觅食也常常要拉上自己的伙伴一起。
方向感十足
白颊黑雁属于候鸟,这意味着每当阳光开始拉长白昼,就算它们再特立独行,为了繁衍下一代也不得不整装待发,前往远在2400多千米外的北极——格陵兰岛。那里夏季气候舒适,拥有肥沃的土地以及密集的苔藓植物,简直是进行“子女教育”的绝佳场所。
路痴宝宝们大概要恐慌了,2000多千米的路途,茫茫天空上也难见到几个参照物,这要是迷路了该如何是好呀?别担心,白颊黑雁的地理水平可不一般,它们白天通过太阳辨别方向,黑夜里跟随星辰,从早到晚,白颊黑雁们充分利用地球磁场这可靠的“指南针”,精准而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搬家之旅”。
恐高症退后
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之后,可怜的白颊黑雁们还没休息够,又面临着另一项重要难题——筑巢。要知道,被这片肥沃区域吸引的不仅仅是它们自己,还有白颊黑雁最厌恶的敌人——北极狐。這些“窃贼”喜欢在丘陵地带活动,善于在乱石林立间飞檐走壁,稍有时机便会潜入雁巢,偷走鸟蛋和幼鸟。
面对危机,白颊黑雁充分向大家展示了过人的冒险精神,它们决定,将巢筑在北极狐们无论如何也“够不着”的地方——悬崖的至高点,高于地面两百米的峭壁!(看来族群当中一定不欢迎恐高症患者吧)
在父母的轮流照顾下,崭新的小生命最终会在这些铺满干草和羽绒的巢穴中孵化,它们裹着绒毛,嗷嗷待哺。面对眼前的一派祥和,谁能想象草堆之外不出三英寸,便是相当致命的百米深渊和悬崖峭壁呢!
最严格的家教
什么?你说有幼鸟失足跌出巢穴了,而且还不止一只?——咳咳,首先声明你没有眼花,不过这并不是大型意外事故现场,而是每一只小白颊黑雁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说白颊黑雁是自然界最“奇葩”的父母一点儿也不为过。刚开始,它们的确兢兢业业,不仅给孩子们喂食,还会赶走不怀好意的海鸥,但这种正常的家庭生活只会持续短短两三天,之后,白颊黑雁便会毫无征兆地停止照顾幼崽,反而飞到山脚下,开始观望。
战战兢兢的小雁们为了觅食,不得不离开巢穴,从几百米的悬崖上飞跃而下。如果你以为会观看到幼鸟初飞的欣慰景象,那就大错特错啦,此时它们并不具备飞行能力,从悬崖“跌落”之后只能硬生生做“自由落体运动”,那场面,和高空抛物也没什么两样。
大自然是残酷的,尽管小白颊黑雁出生时就拥有厚实的绒毛和较轻的身体,有时也难免会在落地的过程中受到撞击,从而遭遇不测。不过,成功渡过这道难关的小雁们将牢牢记住这堂残忍而现实的课程,如同父母用心教导的那样——保持逆境求生的勇气。
过了这道坎,还有下道坎
你以为从此以后小雁们就可以独当一面了?完全不是!经过“跳崖”存活下来的小雁,将会摇摇晃晃,拖着还不太习惯的身体,跟随父母开始觅食之旅。没有了高崖的庇护,一路上会遇上北极狐、海鸥等天敌的袭击,可怜的小白颊黑雁们还没看清楚世界,就要饿着肚子接受另一段磨炼。不过,一旦一家人到达了食物充足的河边,与族群会合,这段艰辛的旅途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别光顾着为坚强的白颊黑雁祈祷,小读者们也要学习它们努力生活的态度,遇事不抛弃、不放弃,总有一天也将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