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硝唑与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2019-09-10李承玉
李承玉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奥硝唑与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滴虫性阴道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甲硝唑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奥硝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治疗组31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31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0.65%;对照组31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显著低于治疗组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4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中奥硝唑与甲硝唑相比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奥硝唑;甲硝唑;滴虫性阴道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在临床妇科滴虫性阴道炎十分常见,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女性阴道内的毛滴虫受到PH值的影响大量繁殖,导致阴道出现炎症反应[1]。該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外阴瘙痒、外阴疼痛以及是阴道分泌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和正常生活。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方式开展治疗,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奥硝唑与甲硝唑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滴虫性阴道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病程为1-5个月,平均病程为(2.58±1.34)月;年龄为25-41岁,平均年龄为(31.27±4.57)岁;治疗组患者病程为1-6个月,平均病程为(2.44±1.23)月;年龄为24-38岁,平均年龄为(30.24±3.6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对外阴进行清洗,清洗液为高锰酸钾;对照组患者接受甲硝唑治疗,0.2g1次,每天4次,持续治疗一周。治疗组患者接受奥硝唑治疗,0.5g1次,每天2次,持续治疗一周。
1.3 评价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头晕、头痛以及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外阴瘙痒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毛滴虫数量显著减少;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外阴瘙痒等临床症状改善,毛滴虫数量减少;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毛滴虫数量未明显减少,甚至继续增多[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在数据分析处理时用均数(%)表示计数资料,检验用卡方,用P值对组间差异进行判定,(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31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31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0.65%,(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滴虫性阴道炎属于女性常见多发疾病,该病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并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该病还可能会对膀胱以及尿道等器官功能造成影响,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可能会导致宫颈癌。所以临床要重视该病的治疗,选择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目前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甲硝唑为常用药物。该药对人体内的寄生虫与原虫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但是临床实践表明,该药长期使用药效会下降,并且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安全性不高。奥硝唑属于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药物,该药与甲硝唑相比安全性更高[3]。奥硝唑的作用机制为:药物能够进入机体微生物细胞之中,并且能够在细胞低氧环境下完成向氨基的转化。氨基又能够生成细胞的毒功效结合新陈代谢后产物,共同消灭阴道毛滴虫等原虫及病菌。破坏原菌虫体内的 DNA ,这样就十分有效的抑制了毛滴虫的繁殖,从而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31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31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0.65%;对照组31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3%,显著低于治疗组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45%,(P<0.05),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奥硝唑治疗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在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治疗中奥硝唑与甲硝唑相比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剑梅,杨彩虹,黄丽芳.分析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治疗厌氧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J].黑龙江中医药,2018,47(05):16-17.
[2]刘倩媚.奥硝唑与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4):116-117.
[3]邹冬兰,吴晓琴,张琼.奥硝唑与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0):58-59.